周至漫记(二)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说到清明我们最熟知的那句诗就是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了。我们有些同学小时候不知被老师拿教杆打了多少下才终于背熟了这句诗。这句诗将人对于生与死永恒的惆怅,倾注于扫墓这一习俗。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的一个节气,而这二十四节气是黄河流域内的节气。说明了黄河流域的气候状况。万物复苏,也该给先人烧纸钱,然他们换春衣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在微信上看到南方周末的报道。现在中国每年大概有1000万人死亡。我想这个数字还是很庞大的,尽管和13亿人口总量来比是很小一部分。但是就这带动了墓地产业。
据南方周末报道中国内地最大的殡葬企业福寿园在香港上市,在上市时公开说毛利率达80%,净利率是38.5%,尽管福寿园是NO.1,但业务量也只占全国的1%。这里面有多大的利益藏匿其中。
报道还说现在的殡葬企业大部分是民政部门参股,民营的很少,大多属于属于自己审批,自己办。再来看看这样一组数据:艺术定制墓25万,成品艺术墓8万、传统成品墓4万、草坪卧碑墓6万、绿色环保墓1万、室内葬2万。(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如果你觉得还可以接受这个价位,那么对不起他的产权只有20年,20年后请重买,或者续租,所以有一天你的后代交不起租金,那么你只有成为孤魂野鬼了。所以我们很多人面临着活着的时候买不起房,死了以后也住不起墓地。简单地说就是活着不容易,死也死不起。
在外国人家拼的是服务,而在中国就完成了地产。中国人看来在地产方面很在行,干啥都能完成地产,风景名胜也能完成地产,简直就是“地产中国”。
农村人也快埋不起了。河南周口著名的平坟运动,美其名曰增加耕地面积,节约土地,移风易俗。事实是这样吗?我可以肯定地说:不是的。
我们不知把多少良田给毁坏,竖立起高楼,建起了一座座“城”。而这些城却成了“鬼城”。他不让你往地下埋,他给你建个地上“鬼城”。
要是入土为安都成了陋俗,请把我们的秦始皇兵马俑先给关了,再把明十三陵关了,再把大大小小的陵墓全关了,再不行也推平?我们在享用着墓葬带来的厚重历史文化传承,一方面在为这些惊讶赞叹。另一方面享受着它所产生的经济利益。上至中央下至乡村,只要有个著名的陵墓,恨不得全世界人知道。但是真到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却视而不见。
中国是一个讲血缘宗族的国家,用费孝通先生的经典概括就是“礼俗”、差序格局”,落叶归根,入土为安也是人生的大事。坟墓在那,根就在那。古时候,人克死异乡,无论多远也要子孙扶灵归乡,葬于出生的那片土地。正是这样更是深化了我们礼俗宗法。这种传统结构使得家族成员内部秩序稳定,晚辈尊丰长辈,子女对于先辈的感恩养育,这种温情内化于心,在投射到广泛的人际关系之中,犹如波纹一样一圈一圈传递出去,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边是形成中国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传统文化根植于农业社会,根植于乡土社会。而只有农村还带有乡土的气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还得去乡村找。如果乡村绝灭,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就失去了它的根基。
清明节要上坟,而坟墓丧葬这一习俗凝聚着2000年的历史沉淀。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感。
我曾和一位朋友去见另一个朋友,地点选在了一个咖啡馆。我是从未到过这么有格调的地方,我也消费不起。进去之后陈设虽不是高雅,也是充满文艺气氛,木质板凳,用帆布做的手工菜单,还有图书角,文艺青年般打扮的女店主。这里只有不多的几处桌椅。斜靠在近窗的沙发就可以俯视赛格国际购物,以及路上的行人,于是心里不免有点满足虚荣的优越感。我在欣赏着这里的环境,感觉这里环境还不错,安静、小巧、雅致、舒心。当我还在这里神游时,忽然一股洋葱味扑鼻而来,瞬间弥漫整个咖啡屋。我笑了。
我不是嘲笑一个咖啡馆里,却冲出一股洋葱味,不伦不类。而是我想到了,中国人到底还是中国人,无论语言,服饰,行为,价值观念发生了多么大的改变,但是饮食口味也变不了。骨子里还是喜欢洋葱大蒜韭菜味。因为这一方水土曾经哺育了你,你在这里度过了你美好的岁月,这里有着你无法忘怀的岁月,你的父母生活在这里,你的爷爷奶奶躺在这里,你的先辈也在这里守护着你,你对这里的情感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你的根在这里。
那时的我
我又看到了“周山培德,至水启智”这8大字,醒目的站在高中母校的行政楼上。我对这里有着太多的回忆,不管是在这有过青春期的躁动,还是暗恋,亦或是友谊,亦或是求学,抑或是思想的启蒙。这里有着我太多的回忆。
我是以一个刚上岸的身份来到这所学校报道的(未完待续)
在这里,你将透过我的文字,用你独具的慧眼和我一起发现、了解、探讨社会、人生。且行且思。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luxin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