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泰国华侨崇圣大学
1999年12月,我来到了泰国曼谷,参加亚太华文学校校长学术交流暨校务管理论坛大会,并在会上作《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管理效能》的发言。大会会场设在泰国华侨崇圣大学的一个会议室,所以与会者就集体参观了这所大学。
泰国华侨崇圣大学是泰国目前唯一一所全资由华人捐款兴建的。虽然这是一所私立大学,然而却获得了泰国普密蓬皇上陛下恩赐校名并御驾亲临主持揭幕典礼的殊荣。至今泰国华侨崇圣大学还是这种殊荣的唯一获得者。
泰国华侨崇圣大学隶属于泰国华侨报德善堂,所以也就秉承了“全面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的崇高宗旨,揭橥以“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为校训,其主要目标是为华人子弟和广大泰国人民学习华文和中国传统文化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它文理学科营造良好的教育平台。
华侨崇圣大学已经有六十五年的发展历史,其发展沿革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华侨助产学校”;第二阶段是“华侨学院”;第三阶段是“华侨崇圣大学”。
泰国华侨报德善堂成立于一九三七年,报德善堂成立的第二年,即一九三八年成立“华侨助产院”为百姓提供接生助产服务。一九四一年成立“华侨主产学校”培养医疗护理人才,直至一九八一年学校扩充成学院为止,这是第一阶段。一九八一年,“华侨助产学校” 扩充为 “华侨学院”,首先设立“护理学院”本科专业。后来,为了配合华侨报德善堂为公益事业服务的工作,又设立了 “社会公益学学院”本科专业,目的是为培养服务社会公益事业的人才,这是第二阶段。一九九二年,泰国华侨报德善堂举办成立八十周年庆典,该堂董事长郑午楼博士借此良机倡导建立“泰国华侨崇圣大学”,并号召华人踊跃捐资完成该校的建设。该年五月泰皇赐赠校名。这是第三阶段的开始。学校设在泰国曼谷东郊北榄府挽披县挽差隆区,占地一百四十多公顷。一九九四年,泰皇亲自主持了学校的揭幕典礼仪式。目前,这所大学设有护理学院、社会福利学院、文学院、科学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药理学院、医学技术学院、物理治疗学院、公共卫生及环境学院、中医学院、法学院和大众传播学院等12个学院和1个研究生院。学校有学生约九千人,教师和工作人员约八百人。校内图书馆藏书约十七万册,其中中文藏书四万册。学校至今已培养了一万三千余毕业生服务于社会。
我来到华侨崇圣大学的校园,马上被一个“善”字吸引了。在大道的交叉口上有一圆形的小小绿草坪,在绿草坪的中央,架着一个大大的绿色的“善”字。这个“善”字放在一个绿色的形如“门”字框内。如果取“善“字的一部分就好像是“堂”字。合起来就是“善堂“二字。很有创意,也很美观。学校徽章的图案也就是这个造型。这个造型隐约告诉来访的人们,这所学校讲究的是一个“善”字,人需要积德,要积德就需行善,所以行善是人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要树立这样的道德品质,就必须有这样的心理认同,或者说是人所必须树立起来向善行善的价值趋向。而且行善又必须成为人的一种切切实实的实践行为。这可能就是华人所融入血脉的来自远古的传统。《道德经》所谓的“上善若水”既有方法论意义,也有道德意义,那就是利万物而不自利。《周易﹒彖传》所谓的“坤厚载物”就包含了善的意义。《大学》开宗明义提出“止于至善”。乃至后来的许多关于善的论述,都是一脉相承的。人们在追寻中华文明为什么长盛不衰的原因,我看这可能就是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校园里还有一处建筑非常靓丽。那就是立于一座眉月形大楼前的金光闪闪的扁球。在一个圆台形玉白色的底下基座上竖立着一个长的圆柱,在这个圆柱上,放着一个通体金黄的扁球。看上去这圆柱与这扁球是一体的。整个建筑显得富丽堂皇又沉稳大方。尤其是当它与背后那大楼的白色圆顶叠合在一起,高高地映在蓝天白云之上时,尤其显得通灵耀目。好像如来佛就在那扁球内发出四射的金色佛光。我想她是告诉学子们,人必须培养圆机活泼的思维品质,遇事善于随宜制变,而且要放眼全球,立足高远。 随宜制变显然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善。
崇圣大学的校园非常优美,绿草坪占了校园的很大一部分。大楼的建筑也自有特色,而且其办学条件基本上现代化了。不光是教学设备齐全,辅助设施及生活设施也很完备。在崇圣大学的校园内,我们碰到了几个中国人,他们来自云南,是学医的。崇圣大学与中国的交流正在日益增多,枝叶总是连着根的。
从崇圣大学出来后,我一直很高兴,我想华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华人,这不仅是因为华人人数多的缘故,而是华人有着符合自然法则的生存理念,那就是“仁爱”和“自强不息”。道德意义上的“行善”是从仁爱中引出来的。要是没有仁爱之心,要是没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实践,华人不可能繁衍到如此旺盛的程度,也不可能到处可以扎根生存。华人自己捐资办医院办大学就是仁爱之心和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