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批判
佛的批判
-读净空和尚《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有感
正如赫•斯宾塞认为,宗教“是对超越人类认识的某种力量的信仰”,是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对一切不确定性与未知性所作出的不懈探索,是人类不断突破自我、探索终极生命所作出的努力,其本质上都应该被视为是一种哲学。
哲学一词源于希腊语,含意是爱智慧。爱智慧这个动宾词组表述和界定的事情或事物,就是人类为了提高认识思维能力,为了更有智慧而进行的思想认识活动。这与宗教的初衷无疑是如出一辙,比如佛教的“般若”,基督教旧约中的“箴言”,而把拥有这些智慧的人称为“大德”或“先知”。
宗教其本身是与科学并驾齐驱的两大人类贡献,前者解决的是人类精神方面的困惑,而后者着重于人类理性的探索,都是探究我们所居住的世界的起源、性质和秩序,以及人类的终极意义。
但宗教发展到今天,已经脱离其本旨,逐渐落入神学的泥沼,忽略现世对人的意义,而转而执著于来世的成仙得道,把人的终极意义压缩为对一个虚无飘渺的来世的追求,人活着的一切都是为了来世能够“离苦得乐”,“往生极乐”,不管你是行善也好,修行也罢,其终极目的无外于此。即使从更大范围来说,如大乘佛法所宣扬的那样,也不过是能够让三途大众能够最终皈依佛教,解脱现世之苦难,往生“极乐世界”罢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不可否认的是,宗教,尤其是佛教,对人性的净化,社会的进步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在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今天更具其现实意义。佛教宣讲的戒、定、慧,戒贪、嗔、痴的理念,“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的实践等等无疑是针砭现世社会的一剂良药。但这一切的目的是什么?佛教,包括所有宗教,无一例外地由此走入了一个功利主义的怪圈,滑入了神神怪怪的泥潭,为什么?因为我们在现世所做的一切,不管其起因是什么,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皈依佛教,成佛成祖,进入那个黄金铺地的极乐世界。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神棍们便开始使开浑身解数,装神弄鬼,走上了糊弄世人的漫漫长路。
我相信,任何人都具有佛性。佛性也即仁义、诚信、宽厚、博爱、仁慈、聪明、勇敢、谦虚、勤劳、俭朴、廉洁、自立、坚韧等等不一而足。任何人都或多或少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佛性。这也是佛所说的佛性众有,也是中国儒学及道家所极力倡导之根本,非独学佛之人所独有。在此我们姑且假设有所谓的佛或灵魂轮回的存在。但这些自有或经后天学习而得的佛性是否一定能导致成佛呢?或是否获得这些佛性就是为了成佛呢?是否我拥有这样美好的品德,但我不信佛就会入所谓的地狱呢?如果不是,如果不信佛但却拥有如此美好品质的人死后又会去哪里呢? 你可以说,世界上那么多宗教,你可以信其它的呀。但如来佛在其诞生之时就说过这样一句话: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你想想,天上地下佛教都成为老大了,其它的还有什么想头?除了六道轮回、三途迷离之外,还有别的路可走吗?这不是典型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强盗逻辑吗?
再者,佛教一再宣称要戒贪,反复宣讲“色即是空”,一切万物皆非实相。但佛教所反复勾勒的西方“极乐世界”是个什么样子的呢?《佛说阿弥陀经》里说: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观无量寿经》也说: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色间错界以七宝。请看,难道这不是尘世贪欲世界的典范吗?而且净空和尚还在其讲述中充满着对这一切的无限眷念之想:“黄金,我们会有个概念,但是西方极乐世界黄金跟我们这个世界完全不一样。我们这个黄金跟人家的黄金只是一点相似的样子,那个黄金真美。黄金可以做衣服穿,柔软,很薄,就像绫罗绸缎一样,它是真金的。”你看,它不但是黄金的,还是100%如假包换的纯金,多么锈人啊!也许如净空所说:“我们现在翡翠是宝,比白玉还珍贵,在西方极乐世界那就是泥土,谁要它?我们这个地方把它看成宝贵,是因为它是稀有的,它太少了,宝贵它。极乐世界太多了,遍地都是,你一点都不稀奇了,所以贪心生不起来。”那么,为什么不用其它的东西造极乐世界呢?比如,粪便。要知道,人类对粪便的厌恶与对黄金的喜爱是具有同等程度的。如果一个人能够处在满是粪便的环境中仍能甘之如饴,岂不更能说明其已经脱离色相的影响而具有佛的智慧了吗?《金刚经》也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更何况根据佛教众生平等的观点,佛即是粪,粪即是佛,佛与粪是同样平等的,是无分别的。所以为何一定要黄金铺地呢?由此看来,佛也是为了迎合世俗的观点,是为了招徕更多的信徒而已,在对待黄金与粪土的问题上还是有分别心的。
净空说:“佛给我们说法,佛说我,不执著我,这个高明。”但净空又说:“离妄想、执着实在不容易,净土宗教我们执持名号,专执着阿弥陀佛的名号,其他的都不要执着”。既然佛教说的是一切平等,为何专心念诵佛号,一门心思地成佛成圣就不叫执著?这一者与佛教宣扬的无分别心互相矛盾,也与佛教的吹嘘的平等相矛盾,有点“刑不上大夫”的意思。
净空进而解释说:说就是无说,无说就是说,说与无说是一不是二,这样才能“真正入了不二法门”,才能没有分别心。那么,念佛与不念佛、敬佛与不敬佛也应是一不是二,不应有分别,否则就是执著,就是无明。所以不念即念,不敬即敬,杀生即不杀生,是不是这样呢?
再说到无明。什么是无明?根据《楞严经》的说法,“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净空举例加以阐述说:【"法师手上拿一本书。”完了,马上堕到无明里去。这个东西叫书吗?这个东西叫手吗?手是你建立的,书是你建立的,你要建立这个叫书,这个叫手,你就完了,这就是无明。】稍有知识的人都知道,人给万事万物起个名字只是为了称名方便,难道不起名,他就不存在吗?更何况净空还说:“佛教导我们至心称名、念诵”,《地藏菩萨本愿经》中也一再强调“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一切皆得如法所求…”。如果这个“名”就是佛说的“知见立知”,就是“无明”,那么“称名念诵”是否也是一种“无明”?因为根据佛说的众生平等心、无分别心,所谓的如来、观音,这经那经不也是一种名吗?如此,佛要求“称名念诵”是不是一种矛盾呢?你总不可以说,给其它事物起名就是无明,但这一规定不适用我吧?
而最为可恨的是,佛的不分善恶,不辨美丑,只要最后能“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的混帐逻辑。净空说:“我们的心地原来跟大地是一样,现在在里面起心动念,分别好恶,分别好丑,这是错误的。”这也是缘起于佛所鼓吹的“无分别心”。正因为如此,所以净空说:“只是提倡临终十念,一念都能往生。平常可以不要守戒律,可以胡作非为、可以造作罪业,到临终的时候念佛还能往生。这话说得没错,临终你有把握念佛吗?”首先,我们先分析这句话。先是提了个假设,假设平时不念佛做尽坏事,但临终时念佛,这样能不能往生?净空的回答是“这话说得没错”,也就是承认了平时干尽坏事,只要临终能够念佛,称诵佛的名号,佛他老人家会不计前嫌将你收罗门下,这是可以理解的,作为一方教主,谁不希望自己手下的人多呢?这里净空给这个前提设了一个问“临终你有把握念吗?”。但如果我在临终时能够念佛,而我平时又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是否就意味着佛的大门向我敞开,我就可以逃脱所做的恶的惩罚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在很多佛教故事中都可以得到验证,最著名的莫过于欢喜佛的故事。
印度密教有这样的传说:崇尚婆罗门教的国王“毗那夜迦”残忍成性,心性成魔,杀戮佛教徒,释迦牟尼派观世音去教化他。观世音采取种种手段都无法降伏魔,怎么办呢?无奈,便化为美女和毗那夜迦 “抱合而生欢喜心” 从而“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征服了毗那夜迦而令其皈依佛教,并且被封为佛教的一大神:欢喜佛。试想,就连这样“残忍成性,心性成魔,杀戮佛教徒”的魔鬼最后都能成佛,而且不是因为自己“临终念佛”,而是靠如来他老人家手下的一得力干将观音牺牲色相才能让他入佛门。这让我们不得不叹服如来的博大胸怀,真个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若如此,那些一辈子青灯古佛不得其门而入的人,那些被如毗那夜迦这样的人所残害的生灵又该如何自处?
根据净空的说法,兵祸、匪祸等大规模屠杀事件就是佛在经上讲的“刀兵劫”,因为众生颠倒,弱肉强食,遂生怨恨之心,堕入六道轮回,时机一到,便产生“报复之心”。远的不说,就说上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吧,这就是佛所说的“刀兵劫”。试问那些数千万枉死的平民百姓,难道他们的死都是应该的吗?都是因为他们前世的妄心而在今世的报应吗?又比如那些死于地震的成千上万的活生生的人,如果根据佛经的说法,他们的死也是一种报应吗?是不值得同情的吗?那些历史上沾满了鲜血的刽子手,如果他们在临终时能念诵佛号,就能洗脱他们的罪恶、就能“立地成佛”而免于追究吗?就能如毗那夜迦那般名列仙班、更可气的是还能以圣人的身份“普度”众生吗?
惠能有句很著名的诗中写道:“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是说佛心唯净,不能有一物。净空说:“一个念头就是一物,不能加。所以参禅的人,念一声佛号被污染了,漱口三天。本来无一物,怎么会有个佛进去?佛也没有。佛都没有了,我们要不要念佛。要念。怎么个念法?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就对了,就正确了。如果你有念,你就有一物,错了。你无念也有一物,有什么一物?有个无念,你也错了。”如果是这样,那念还是不念?如果不念,为何佛要信徒“称名念诵”?如果要“称名念诵”,那么不论是按净空的念与不念的诡辩来说,既然称名,就必然有一物,既然有一物,又何谈“本来无一物”。如果按照一切皆空的说法,就连“本来无一物”这句话也不应该有的。
佛教一再强调“无我见”,称“我”是无常的,“无我”即是空。世间万物皆无常态,所以“无我”。既然“无我”,那么,也就“无你”,“我”与“你”是不可分的,是一而不是二,是“无分别的”。若如此,修行的目的何在?根据佛经的说法,修行从个体意义而言是离苦得乐。那么修行是让谁离苦得乐?既然无我,那肯定不是让“我”离苦得乐;同样,既然无我,也就无你,那么佛教宣称的更高尚的“普度众生”又可能吗?因为众生就是“你”,就是“我”。既然无你我了,众生还能被普度吗?
而佛的“普度众生”也只是其为了招徕信徒的一种手段。而真正需要他们帮助的人反而成为他们所抛弃的对象。佛讲因果报应,认为世上那些穷人、鳏寡孤独之人、智障者,他们都是由于前世不当好人、专当坏人所种下的因才有今世的果报,而且还恶毒的断言:“报应未尽,累劫难出”。试问,如果认为这些社会的弱势人群是因为他们前世没有做好事才有今生的业报,那么,我们应不应该同情?是不是不应该,因为按照佛的说法这是他们的报应。那么,他们前世到底有多大的罪业呢?有前文所说的毗那夜迦的罪恶还大吗?
纵观当今之修行者,你看有多少人真能青灯苦佛,有多少人真的是胸怀“普度众生”之心?各处佛寺大兴土木,各种神佛鬼怪大贴金身,各处古刹广聚财物,就连著名的少林寺都不能幸免。和尚开豪车,喜“船震”,上广告,做生意,各种明目,无外乎财色名利罢了,却还要暗做婊子明修牌坊。明太祖朱元璋用四句话对僧尼作了一个评价:“国家懒民,民间蛀虫,色中饿鬼,财上罗刹”,朱元璋本身是和尚出身,他的评价应该是可确信的。宋代的苏东坡更是入木三分,他对和尚尼姑的评价是:“不秃不毒,愈秃愈毒”。愿沉迷于佛的人能由此有所领悟,不要堕入神学的泥潭,而能真正地先净己心,真正地戒掉贪嗔痴,达到戒定慧,然后再匡世济时,宣扬今世之道义,以积极的佛性“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毕竟“天道迩,人道近”,又更何况“不知生,焉知死”,今生尚活得不清不楚,更遑谈来生?
- 不知道该留下些什么,只觉得这才是文章。。2014-04-25 08:18
- 感悟2016-03-29 15:38
- 一般人的佛,是块心中的净土,源于心却高于心,飘渺无佛性,只是给自己的灵魂找个安乐之处,慰己罢了2016-05-03 10:34
- 信仰自由,不要过于执着。2016-11-09 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