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州飘出的道教仙音——邱建平等编著的《月宫神韵》一书正式出版
端午节刚过,松阳民间文艺界传来喜讯。由松阳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邱建平主编,理事、叶法善后裔叶美玉,叶万芳任副主编的《月宫神韵》一书被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由县文体广电局长蓝海、丽水学院音乐教授杨建伟作序,县文体广电局副局长蔡卫华描写撰写前言。邱建平老师遍访音乐艺人,热心组织家乡一群热爱民间音乐的老艺人,经过努力挖掘,坚持不懈,整理成果,可喜可贺。
本书选录了一百零五首叶法善道教音乐。从图书馆资料民间艺人及各种道教活动采录。叶法善在松阳期间舍宅建淳和仙府,司授音乐,自唐流传至今的宫廷音乐、法事音乐,道场音乐等一百多首具有唐风之魄的道教音乐。月宫神韵使至今成了绝唱的唐代道教音乐,可以循证其源,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是我国道教音乐宝库中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宛如丝竹升起,宛如仙子飘临……在阵阵管弦乐器的交替鸣奏中,一幅如入仙境的画面通过听觉转化为视觉,渐次呈现在人们的脑海。演奏者进入忘我的境界,听曲者更似穿越了千年的时光隧道,回到盛唐的宫殿中。
这就是当今松阳县“月宫神韵古乐团”演奏的盛唐古乐。其中一曲《月宫调》,有学者提出,说它就是失传千年的《霓裳羽衣曲》,又名《素云曲》。而这些音乐的起源和流传,却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叶法善。松阳人耳熟能详,引以为豪。县城江滨公园里有一尊叶法善塑像,以纪念这位家乡的名人。
秋日的一天,馨风拂熙,层林尽染。我与朋友仨专程从县城出发,到达昔日繁华之地——古市去游玩,再往东行不远处即到了千古名山——卯山。卯山山不高,形似扑镬。山青水秀,风光旖旎。山腰有座俭公祠,古朴典雅。我们拾级而上,过弯弯曲曲的山路,就到了永宁观天师殿遗址。当年富丽堂皇,雄伟壮观,道气森森,仙乐飘飘的景象不见了。如今是杂草丛生,断壁残垣,一片衰败景象,一股荒凉之气向我们袭来。大唐年间道士叶法善修炼之处就在这里,真是感慨万千。
叶法善(616—720),字道元,一字太素,松阳人。祖宗四代皆为道士。一天,方士叶慧明的夫人刘氏娩出一子。父亲给他取名为法善。民间对法善出生作了一翻渲染。他从小与众不同,仙风道骨,喜爱学法、炼丹术,到处拜师学艺。功夫不负有心人。传说法善曾作法邀请玄宗游览月宫,享受天宫仙乐美妙,更加浪漫的是安排皇上在霓裳羽衣曲的伴奏下与天仙杨贵妃的见面,满足了玄宗的相思之苦,促成其旧梦重圆。法善无疾而终,羽化成仙了,享年105岁。据传当时所居庭院异香芳郁,仙乐缤纷。大师生前请求皇帝允许他归葬故乡。皇上恩准。墓址在今丽水市境内。(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邱建平,松阳县文化馆音乐老师,从事非遗的研究。他是在一次偶然的调研中发现了松阳的道教音乐源远流长,遂决定以此为课题进行叶法善道教音乐的研究。
松阳道教音乐,相传起源于唐代,与道教宗师叶法善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每逢重大节日都要演奏。演奏前,必有祭拜仪式,放烟火,点香燃炮。深受百姓喜爱。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松阳道教音乐等古曲因种种原因逐渐在松阳民间销声匿迹
卯山山上至今存有道观一座,顶上有一口唐井,道观一侧天师渠,水源千年不竭,清澈甘冽,似乎流淌着依旧是盛唐的古乐之声,邱老师被着迷了,仿佛随声进入了那个轻歌曼舞的年代,其声音触动了邱老师的敏感神经,“月宫神韵” 道教音乐美妙得象是从仙国云端飘来的天籁之音。
他首先找到了松阳古市的民间老艺人叶万芳。叶万芳是叶法善的第58代孙,当时也已60多岁了。那时候古市还有好几位健在的老艺人,他们组成了一个小乐队,经常演奏《月宫调》等古曲。这些古曲都没有曲谱,都是靠心、脑、手并记,代代相传。邱建平虚心地向各位老艺人请教,并且力争把他们都吸收到了古乐团中。老人们也欣然应允。起初这个团的骨干,仍是古市的几位老艺人,其中就有现在身为团长和副团长的叶万芳、徐振亚,他们既献艺又传艺,配合邱老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这个团有男女两个团长,男的就是叶万芳,女的就是叶美玉。他们俩都是叶法善的后裔,一个对曲谱熟记于心,一个会多种乐器,可谓相得益彰。该乐园有艺人50余名,多是由业务音乐爱好者组成。
整理曲谱很辛苦,要录像、录音,回来再记谱,天天弄到半夜。一般他们分工比较明确,先由叶万芳老先生整理总谱,再由专门的人抄谱。徐振亚先生负责乐队的整场效果,配器等。
近六年的艰苦努力挖掘,弥足珍贵的宫廷音乐,法事音乐,道教音乐近百首整理出来了。邱老师和大家一道精心浇灌养育这朵艺术奇葩,推选传承人,建立各种保护措施,经常开展各种活动,如瓯江走亲,下基层农村走亲,百人乐队演出,“耕山播海”活动请专家为乐队授课指导。一年参与义演不少于20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