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年——踏着电波的旋律跋涉

06-16 作者:冬虫夏草

文/冬虫夏草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无论你走向哪里,终点在何处,最值得留恋和难以忘怀的应是路上那一道美好的风景。欣闻菏泽之声迎来了六十华诞,回眸过去的岁月,我心潮澎湃,犹如浪花翻卷。自1974年至今,算来我与电台广播结缘已有三十八年。三十八年的人生之树,既有春夏的枝繁叶茂,也有秋冬的萧条与冷落,所结的果实有苦还有甜。

我出生于五十年代,自幼生长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比共和国的诞生小六岁。我的青少年时期是“命运坎坷多磨难,人生道路九羊肠”。由于五十年代末的那场全国性大饥饿,我三周岁时,祖父与父亲相继去世,未到中年的母亲只身挑起了祖母、两个哥哥和我一家五口人的生活重担,尽管她日夜奔波操劳,家里生活还是很艰难。我8岁入学总想升高中、考大学用知识改变命运。但理想终不能代替现实,偏赶上“文革”动乱升学靠推荐,尽管我品学兼优,还是“名落孙山”,面对大学的殿堂只能是望眼欲穿。

说实在的,我从记事起就特别爱听广播,因那时家里穷买不起收音机,唯一能听到的只是县广播站的有线广播喇叭。开始自己家里没有,我就经常跑到街上或邻居家去听,难免有时收听不太方便。后来,几乎每家都有了广播,在我的极力要求下,家里也花5元钱买了一个音质好、声音大的广播喇叭,那时人们叫它“舌簧”喇叭。自此我对广播节目情有独钟,无论是学前还是入校读书后,我都几乎天天听。从中也熟知了不少经典小说和神话故事,像《红楼梦》、《封神榜》、《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杨家将》、《岳飞传》等,故事有“精卫填海”、“卖火柴的小女孩”、“乌鸦和狐狸”、“金色的海螺”、“天方夜谭”等,了解并会唱的经典歌曲有《社会主义好》、《北京的金山上》、《浏阳河》、《洪湖水浪打浪》、《毛主席是咱社里人》等等,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多种文化的熏陶,从而增添了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与向往。就这样广播一直伴我从童年到小学、中学走过足有10余年的光景。

初中毕业后,经过三年的生产队劳动锻炼,我18岁于1974年外出到陕西一家窑厂打工,这年我用打工的钱买了一部袖珍式收音机,才正式与广播电台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也不管多忙多累,我都坚持收听电台广播,从未间断。那时,我最爱听的有新闻、广播剧和小说联播,其次有音乐、故事、戏曲等,既使辛苦繁忙,也觉得身心愉悦惬意。两年间,一部收音机坏了修,修了坏,反复修理多次,最后实在无法修理只得丢弃。

1976年初,我参军到了部队,因部队要求整齐划一,服役期间就没能再买收音机。但我在阅读报纸、书籍之余,仍一如既往地坚持聆听部队广播,有新闻、军事、文艺,歌曲和文学等节目。做到随时了解国家大事,国内外政治、军事动态与文学知识等,从而也逐步提高了自己的文字功底。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结束,我任连部队文书期间,开始练笔尝试着给电台、报纸撰写稿件。两年多的时间就在军内外报刊、电台发表新闻、文学作品20余篇。但随着部队的调动、提干制度的改革、裁军等原因,我又痛失了两次提干和一次转志愿兵的机会,青春期的命运就像蹦蹦跳跳的小乒乓球,总是没等着案就擦边而过。1983年初我退伍返乡,告别了7年的军营生活。(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回乡之初,我由于文字功底较好并有写作特长,曾先后在定陶县民政局、姑庵乡政府帮干写材料。但也就像人们常说的:“谁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因当时与二哥嫂一起生活,家里赶上盖房子,二嫂患有癫痫病又特别溺爱孩子,稍不遂意就犯病发作。我在单位干临时工,耽误了家里的活不说,每月仅40元的工资,除去生活费又不能照顾家里,她们不理解很有意见。为使全家和睦相处,我只有主动离职不再去上班了。不久与哥嫂分家后,就成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铁杆农民。那时,家中上有年老的母亲,下有两个年幼的孩子,既没有电视,又看不到报纸和听不上广播,文化生活实在枯燥乏味,日子也十分难熬。在妻子的支持下,尽管生活紧张,我还是从节省下来的复员费中挤出50元钱,买了一架中波段的“555”牌手提式收音机,自那时起也就结识了菏泽广播电台。

因退伍不久,缺乏农业种植经验,我就以广播电台为教课书,朝夕与收音机相伴,无论是在田间干农活管理棉花,还是休息或料理家务,我都特别注意收听电台播出的农科节目,很快掌握了有关农业种植、养殖与管理等方面的不少知识。有时干活累了,听上一段音乐和戏曲,既可以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又能提提精神。那时我所种植的棉花在全村首次突破亩产100余公斤皮棉,玉米每亩率先创出500多公斤的高产,别人养猪需一年多体重150公斤出栏,我养猪只需六个多月体重也是150公斤就可出圈了,并且连续保持多年。因此,1986年底我还被评为全乡科技种植模范带头户。每当别人向我讨教种植管理经验,我都是告诉他们广播上怎么怎么说的,收音机里如何如何讲的。对此,村里有人戏称我为“广播迷”、“地先生”。

世上茫茫如大海,人生无处不风波。最使我刻骨铭心的还是1987年秋天,在参加某单位(广电局)招聘新闻记者的“竞争”中,成绩名列前茅的我却再次落选。职场竞争的残酷,付出与收获的差距,让我当时感到非常失意,心灵也遭受了重创,生活陷入了迷茫和无比艰难的境地,很想一死了之。但广播里传来的那一个个自强不息、励志奋斗的故事及那有哲理的经典语言,时刻又都在感染着我,激励着我,使我感到震惊、自责和警醒。从而也逐渐培养了我洞察生活、辩证看待人生的思想智慧。难忘对我启发最深的那段名言是:“一块黄土,雨一打就碎,而一块钻石,历经岁月的打磨,只能使它愈加光亮;每个人只有经得起生活的磨砺与涤荡,才能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生活。这就是坚强与平凡的区别”。不久,我便重振精神,在摆地摊经商的同时,又继续与广播为伴并坚持练习写作。

岁月匆匆,又是一个七年后,也就是1994年底,我根据自己生活的磨难和遭遇,撰写了一篇叫做《楝子树》的抒情散文,在菏泽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又相继在河南、山东两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被《菏泽日报》、《曹州晚报》、《民兵生活报》、《作家与读者》等10余家新闻媒体、杂志刊用(2000年被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收藏),再次激发了我的投稿热情。那时,尽管家里刚买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我还是对收听菏泽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达到入迷的程度。由于我很喜爱新闻、文学,特别是在早一些的辛云霞、蒋建华、江南和赵巨声老师所主持的新闻、文学节目每期不落,百听不厌。同时,我给贵台写稿的积极性也相应提高,不断有大量新闻稿件被播出,而且所创作的《一盏煤油灯》、《路靠自己走》、《半月湾》、《初到仿山》、《永恒的记忆》和《蓝天一片云》、《收获》、《跋涉者之歌》、《不再是那般摸样》等10多篇散文、诗歌都相继被贵台采用。为此,我也成为贵台的一名通讯员。1995年我被县委宣传部破格招聘为专职新闻干事,先后在定陶县姑庵乡、黄店镇党政办公室担任新闻报道和信息材料员。

经过两年多的刻苦努力,由于我在贵台每年用稿都在80件左右,加上报纸用稿,按稿件积分工作成绩突出,1997年底我被县委评为新闻宣传“拔尖人才”,农转非成为政府机关的一名正式工作人员,“不惑”之年的我终于实现了“鲤鱼跳龙门”的夙愿。之后,我也多年被贵台评为模范优秀通讯员。

晨浴霜露、夜伴晚霞,三十八年弹指一挥间,由相知相识到相恋,广播电台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已成为我难以割舍的情缘。既使2008年在我从单位内退后受聘于菏泽新闻学院时,我仍把收音机带到学院坚持每天收听。尤其是近年来,我从张松主持的《新闻早报》、朝阳的《朝闻天下》、雨霏的《一路同行》到小娜的《岁月留声机》等几乎每期必听。打从与广播电台结缘至今,收音机我一共换了6台,现在是“轻重武器”配备,一大一小两部收音机。大的专用于白天收听,为不妨碍家人休息,晚上或躺在被窝里就用小(袖珍式)的开低声音收听。

现在,我每逢早起晨练和打扫卫生,第一件事就是先打开收音机,听着菏泽之声那悠扬的旋律、清纯悦耳的歌曲和戏曲百花园,不论是刷牙洗脸,还是练太极拳,心中的滋味感觉就似“神仙”。为此,妻子曾不止一次的说我,你听广播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可我觉得收听广播,是我人生的一大乐趣,并且受益匪浅。收听广播,使我懂得了如何面对生活和人生;从广播中,我吸取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与营养;电台广播,让我坚定了人生信念;广播内容,教我学会努力拼搏、自立与自强!

有道是:梅花香自苦寒来,风雨过后见彩虹。三十八年踏着广播的旋律,我人生的风雨路有痛苦亦有欢乐,有付出也有回报,自与广播结缘至今,我相继在各级广播电台,报刊杂志发表新闻、文学作品2000余件,并有数十篇文章被收入书刊杂志,受各种表彰奖励50余次。2000年被评为“全市新闻宣传先进个人”。同年,被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吸纳为专栏作家,并成为菏泽市文联作协会员。2008年我通过参加成人高考,最近又拿到菏泽学院中文系的大专文凭,人过“知天命”之年,终于又圆了我的大学梦。

树有根,水有源,与广播结缘三十八年,踏着电波的旋律跋涉,走过生活的不幸与艰难,磨练了我驾驭生活的意志和能力。这都是来自广播电台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我感谢菏泽之声,是她给我竖起一道人生亮丽的风景,是广播电台给了我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值此贵台六十华诞之际,我特作小诗一首以示祝贺:

曾经的忧伤、曾经的痛,早已化作昨日的风;往日的坎坷、往日的不幸,都已凝结成岁月的声;再多的郁闷、再多的失意和无奈,具都升华为今日的情!我愿乘着昨日的风,听着岁月的声,伴着今日的情,与您长相厮守到终生……

(岁月如歌——《我与菏泽之声》有奖征文入选部作品 2011年11月1日初稿)

共 4 条文章评论
  • 再次来拜读2014-06-17 14:09
  • 感谢弓月编辑的热情支持与鼓励,问好朋友!2014-06-17 23:29
  • 回复@弓月:谢谢好友到访,雅赏留墨!2014-06-17 23:31
  • 回复@丫丫:非常感谢妹的一直关心、支持与鼓励!留墨精彩点评!2014-06-17 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