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脚印

06-18 作者:颖骄

(我来见证中央党报也有民声)

6月8日,是个星期天,我收到《中国纪检监察报》副刊编辑沈俊峰的一个纸条:“把《独品思念》发给我,我看能否发一下。”这是一句没有肯定语气的约稿信息,但凡以这种语气说话的人都是和你一样在乎结果并极其负责任的人,在没有定局之前,不会让人产生过高的期望,若有万一,便不会有太多的失望。

这是他第二次向我约稿,第一次是元旦收到约《一杯清茶悟人生》的信息,两次都是在节假日休息时间,他却从网上打捞文章,尽力让中央党报更具特色,更有基层民间的味道,看来他相当敬业,这样的人如今很少见了。

此前,每天上网阅读,看过一些关于文坛乱象的描述,让我多少知道一些编写内幕和庸俗不堪的文学圈子,知道有许多人情稿、关系稿,权钱交易稿,还有领导稿、名家稿……盖着红戳,附着单位介绍信或领导批条排队拥堵着各大报刊杂志编辑的案头和邮箱,让再怎么有艺术良知的编辑也头痛不已,压力山大,难以定夺,哪还有无名作者的露脸机会呢?

后来接到过几个小报编辑的约稿函,大都注明不要网上发布过的文章,可能是懒得去检验虚实怕有版权之争吧,确实我也发现自己的一些博文被文贼剽窃,有的一字不差,有的只换个题目或者干脆换成繁体字逃避百度搜查检验,稍微有经验的编辑只需抽检几个段落百度一下,文贼面目就昭然若揭,可是有哪个编辑愿意受那个麻烦呢?他们不但不要网上发表过的文章,而且还注明不能一稿多投,要等一个月或两个月之后,才可另行处理。这让我算了一下在一个作者有限的创作生涯中,有几个一月去等待面对被毙或是被忽略的命运?虽然现在基本上都是电子投稿,不像从前那样邮寄投稿来回路上至少要耗费十天工夫,也不用面对退稿的尴尬和未退未发的彷徨,但是身处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谁能等得起一月又一月?真让人不敢想。

也有某主编发来的约稿函里明确提出,并在作者群里三令五申不要农村故事,这一规定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怀疑他肯定不知道莫言和贾平凹等等来自农村,成名于农村故事的名家,难道民间就没有一个可读的好故事了吗?这样只注重花边新闻和名人是非的主编能编出什么好刊来?虽然稿费不菲,但我毅然退出该群,道不同不与为谋。(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所以,近几年我重新拿起笔来写作从来没敢奢望见报,只是发在网上自娱自赏的同时赢点人气,交几个同我一样迂腐呆傻文心不死的文痴互赏互评一下来打发闲暇而已。根本不想再去各报编辑处试运气碰壁了。

2013年元月,母亲突发高血压致颅脑大面积出血,突然就不会说话了,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当晚就离开了我们,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感觉死亡会随时降临在每一个人身上,剥夺你发出声音的权力,作为一个有过写作经历的人,不能再静等孩子长大以后,有了资本和空闲以后再去握笔,也许到那时,你的灵感早已退化,你也不再眼明手快了。这也是我重新拿起笔来的原因之一,但我的初衷是狭隘的,只想留些生活随想和经验感悟给尚且年幼的子女,假若有一天,我也突然不能开口说话了,他们可以从我的日志里了解自己的母亲和曾经的自己,或是把美好的往事读给老迈的我。

后来,有很多中学生、大学生、还有研究生读者从网上因文加我,其中一些中学生说他们语文老师从网站发现我的散文并打印出来,每人一份作为范文在课堂上讲解。面对这么多陌生读友的认可和无声的支持,我感到无比惭愧并倍受鼓舞。觉得有一种“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责任和义务在身,时刻提醒我要写干干净净的文字,实实在在做人,文格和人格同样重要。这其中的价值和成就感不是区区稿费能够衡量的。

所以我坚持写作,作为一种爱好,填充我的闲暇时间和心灵空间。我曾经在坎坷路上偶拾花朵,我也曾经在平坦路上意外摔伤,记下这些心路历程,怕忘记了;记下这些心灵感悟,怕有一天突然发不出声音了。

我经常会想起,大概是1992年吧,当时我15岁,在矿中读初三,正好那年社教工作组进村整顿农村工作,重新组织共青团活动,村里一个女民办教师叫上我们几个大姑娘办了一个小报,名叫《含羞草》,虽然我比她们都小几岁,但我字写得还算工整又会简单的绘画,所以刻版的事归我负责,虽然后来随着社教工作组撤离,几个大姑娘也陆续成了包办婚姻里的女主角,我又升学了,《含羞草》很快就停办了,但是她是我染指文学的开始,很难忘,所以多年以后我把QQ空间命名为含羞草的空间 。

后来,我在矿中读高二的时候,语文老师牵头在矿工会主编了一个杂志《古槐》,我的习作《我们这里的夏天》发表在第一期刊首,这篇稿子也已经随着我的文学梦破灭没再保存,但里面很多句子和基本框架我还基本没忘。那个老师是蓝田辋川人,和唐代著名的田园派诗人王维是同乡,后来与多位辋川同乡合编过一本《王维辋川诗词赏析》,还送了我一本,十分难忘,这位语文老师还在课堂上讲了一个对酒赋诗的故事, 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完全可以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 话说古时候有个员外请朋友们饮酒,作诗助兴。有个官宦子弟瞥了一眼在座的一个穷书生吟道:

三字同头官宦家,三字同旁绫纙纱。要穿绫纙纱,出身官宦家。

那个穷书生立即反驳吟道:

三字同头屎尿屁,三字同旁稻秫稷。吃了稻秫稷,光放屎尿屁。

有朋友一看气氛紧张 ,就赶忙打圆场,吟道:

三字同头左右友,三字同旁清淡酒。快喝清淡酒,都是左右友。

快20年了,还没忘记,也不知道这诗出自哪里,却从中深感汉字诗歌的精简绝妙,自己偶尔也涂鸦几句算不上诗的句子自赏。

我也经常会想起曾经在《西安日报》1996-08-26第三版发表过的那篇文章,当时我正在中专读书,同时试投了好几篇,暑假过后返校样刊已经丢失,收到稿费才知道我的拙文发表了,但不知到底是哪篇,班主任叮嘱我把那汇款单和一些获奖证书一起复印留下凭证,将来毕业联系工作时用来证明我的特长,后来一直随着我的证件袋压在箱子底。所以现在才记得那么清楚,但是很可惜原文已经无从查找,网上最早只能查到2006年的。后来辍笔很多年,我一直以为我这辈子就这样了,不会再在纸媒上露脸了。

直到2014年元旦,作家沈俊峰从散文网发现我的散文《一杯清茶悟人生》之后向我约了此稿并发在他就职的《中国纪检监察报》副刊,这件事对我激励很大,我开始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了,即使是随笔,每个字每个标点也不能马虎;即便是上不了报刊,也不能让人笑话咱土包子业余作者的水平。

6月8日沈编又从我的博客发现了《独品思念》之后向我约稿,这是我将在纸媒发表的第一首诗,这件事让我更加自信诗歌的创作。

接到定稿信息那天,我突然想起一位网友独品清茶,她是第一个朗诵《一杯清茶悟人生》的人,当时该文还没有发表,她从早晨六点起床诵读录制花了整整一天时间,然后传给我,让我指正,我只指出我的名字“颖骄”写成“颖娇”了并建议同时注明我的QQ号,她第一时间纠正了,这是一个我在原创音乐基地邂逅只聊过两次的网友,我被她的人品和追求艺术完美的精神感动,她的名字刚好是我登上纸媒的第一首诗《独品思念》和第一篇散文《一杯清茶悟人生》的缩合,缘分真的很神奇哦,有时候神奇得让人落泪,让人不敢相信。

这两篇能够在《中国纪检监察报》副刊这样的大报发表,这是对我的肯定和鼓励,意义非凡,弥足珍贵。我暗下决心以后要更加努力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最起码不给这个发现我的作家沈俊峰老师丢脸。同时,有这样敬业的编辑也让我看到了文坛还是有一块净土的,实在是文之所幸,读写所幸啊。

虽然我们连电话也没有通过一次,只是有几次他看完我的文章之后,反馈信息告诉我:“纸媒不像网媒要求那么宽松,各报有各报的办刊宗旨,所发文章要代表报刊和编辑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要面对广大读者的监督,如果你真的喜欢写作,还需要砺炼,语言一定要简练严谨,包括标点符号。同时多看些散文理论文章,对你写作会有帮助。首先你文章要写好,然后投向全国各地适合你的报刊,那样会更有成就感。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仅供参考。”话虽不多,但他的每一句话都让我深受启发,所以我的进步,沈老师功不可没,至少他没有因为我是一个无名土包子而将我的作品拒之门外,增添了我的创作动力和信心。如此知遇之恩,永生难忘。

没有“认识”沈老师之前,我一直以为说话最严谨的是律师,现在认为说话最严谨的是纪检干部,尤其是纪检媒体人。

他的工作QQ一直处于隐身拒绝闲聊状态,而且QQ空间是名符其实的空间,博客也没有花里胡哨,乱七八糟的东西,他著作有长篇报告文学《正义的温暖》、报告文学集《梦如花开》、散文集《心灵的舞蹈》和《生命的红舞鞋》等等200余万字。 在博客里却不曾提起。这都是我从网上了解到的,他从来没有向我提过一句,可见他不是一个热衷于宣传自己的人,也不是一个只知引人关注的人。

他不但严肃严谨而且诚恳低调。

从他的随笔散文《花开君子兰》里,可以看出他春节前转任副刊的责任编辑,他却是这样写道:

春节前,我换了一个部门。

——沈俊峰《花开君子兰》

还说:“没有干出什么成绩,没有什么值得骄傲张扬的呀。”他就是这样一个低调的人。

一天,身为编辑的我接到篇某单位报来的先进人物稿。稿件标题处盖着鲜红的公章,以示确凿。文中写道:“他从不迟到早退中间溜,严格要求自己,”还说:“他从不说假话,从不拍马奉承。”看到这几句,心中颇不是滋味,这也值得上报纸表扬吗?

一次,我奉命采访一位少将女院长。女院长在建设医院大楼时,狠抓质量,不搞潜规则,清正廉洁。她一脸真诚地告诉我:“说实话,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必须做到的,根本不值得宣传!”

她说得不无道理,我钦佩她的率真。一些人的所谓先进事迹,其实就是普通人应该具有的品格,比如敬老孝老、拾金不昧、勤政敬业、廉洁奉公……

……

金钱和权力并不能包办一切,比如人心、感情,比如公平、正义……

——摘自沈俊峰《生活随想》

由此可见他日常工作中约稿采稿的基本原则,是不被金钱和权力包办的,对于有来头的稿子和没背景的稿子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你说,这样的编辑供职的报刊能办不好吗?

自此,我对西瓜有了特殊的感觉,知道一个西瓜长成的不易。有一年,西瓜卖得太便宜了,我知道瓜贱伤农,那个夏天,我几乎隔几天就会拿个蛇皮袋去买西瓜。来了朋友不给喝茶,只让吃西瓜。在我心里,那些西瓜就像是三老爷种的一样。不少画家喜欢画一块石头、几株瘦竹,然后龙飞凤舞题上郑板桥的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其悯农情怀让人赞叹。“悯农诗人”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和下土……”的诗句,更成为后代悯农的样板。然而,这千古绝唱只属于布衣时的李绅,他为官后据说就变了颜色,“渐次豪奢”,一餐耗费多达几百贯甚至上千贯,尤喜鸡舌,每餐一盘,需活鸡三百只,院后宰杀的鸡堆积如山。

三老爷早已作古,他的模样我已记不清楚了,但是三老爷挑着水桶的样子,给西瓜浇水的身影,他对我的歉然一笑,那只剩下瓜籽的西瓜,我却时常会忆起,尤其是他夜深人静之时的惊天动地的哭声,更是让我无法忘记。

我想,不忘,不忘记,这不仅是一种善、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动力,一种责任吧!

——摘自沈俊峰《乡村的疼痛》

“瓜贱伤农……不忘,不忘记,这不仅是一种善、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动力、一种责任吧!”这样一个深谙民间疾苦,并有着这样良知的人,做党报的编辑,真是民之所幸,

国之所幸。如果能多一些编辑作家多一些党员干部像他一样该有多好。

且看他《 如何做一个好编辑?》

——摘自沈俊峰《吴泰昌:用文学见证大师》

吴先生大半生从事编辑工作,经验丰富,成绩赫然。作为编辑,笔者当然想请教吴先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好编辑这个问题。对于这个提问,吴先生望着我朗朗大笑,谦虚地说,既有经验,也有教训,不过,他还是毫无保留地侃侃而谈。

他说,他刚做编辑的时候,感到很幸福,因为与他共事的,是一批文坛老前辈,学习的机会特别多。那时《文艺报》的总编辑是张光年先生。吴先生说,不管你是哪个类型的编辑,首先你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要熟悉。作为一名文学编辑,对文艺界的现状要熟悉,比如文艺政策、文艺队伍,以及作家作品等等都要尽可能的掌握和了解;再一个就是要懂得怎么样选择题材,一个编辑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角度,这样才能约到独到的文章。编辑的自身修养也非常重要。不仅要熟悉专业,也要熟悉世态人情。编辑与作者的最好沟通方式,就是你事先要了解他,而不在于客套。

有一次吴泰昌去采访孙犁,希望他谈一谈他的文学创作。孙犁是一个不愿意谈论自己的人,可是后来吴泰昌整理了一篇两万字的采访录,他看了却很满意。吴泰昌说:“记得我一去他家,他就考我,很巧妙地问我对他创作情况的了解程度。我也很如实地对他讲。你想,要是他问我的问题我不知道,那还有什么可谈的。所以我对年轻的编辑的要求是,你要采访一个人,首先要多从侧面去了解他的创作情况、外界对他的评价、他个人的喜好趣味……你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吴泰昌说,做一个编辑,不仅要尊重作者,也要爱惜自己。他曾跟钱钟书交往多年,但是钱钟书从来没有给他写过稿子,而他也从来没有想通过写钱先生来获取什么。1990年,是钱钟书的80寿辰,电视剧《围城》又热播,一家报社向吴泰昌约写一篇钱先生的特稿。吴泰昌知道钱先生不喜欢别人写他,因为钱先生曾多次向吴泰昌说到别人写他的文章多有不实之处。当吴泰昌大着胆子向钱先生提起这事时,钱先生说:“你也来凑热闹。”吴泰昌就说,他写这稿一不是为他祝寿,二不是为电视剧加温。听了这话,钱先生才说:“还是那句老话,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后来他把文章写出来先给钱先生看,钱先生改得很少。要知道,钱先生对文字是很“苛刻”的,改稿子有时是改得很多的。意想不到的是,他还在吴泰昌的文章原稿后面写了两个字:“甚好。”那一刻吴泰昌明白了,钱先生之所以同意写他,就是因为他尊重作者,也爱惜自己。

“还有,我向作家约稿,会选择对象。”吴泰昌说:“有些作家写的文章很好,但是他写得很慢。有的作家呢,既能写,又能赶稿,这样的作者最适合报纸。你不能贸然向那些写得好但写得慢的作家约稿,你的时效性照顾不了,不用人家的稿子容易伤害相互之间的感情。”

吴先生还向笔者说了些约稿的技巧,他说:“原则上,无论是向大作家,还是向无名作者约稿,我一般不做大的删改。我要么不用,用了就绝对不会在别人的稿子上大删大改。有的人甚至把自己的观点加在别人的文章里头,我从不这样做。我曾经向冰心约稿,是关于散文写作方面的。冰心在文章开头提到了我,报社领导就把这一句给删掉了。冰心后来知道了这个事情,要求把删掉的这一句话恢复。我约过巴金、茅盾、冰心的稿子,也约过名不见经传的作者的稿,我都抱着同样尊重的态度。”

不知不觉间,五六个小时过去了。回程的路上,但吴先生的话还一直在耳边回响着:勤奋、刻苦,珍惜时间,做个有心人。最重要的,一个人要有感恩之心,比如他要感谢那些大师们对他的鼓励和教诲,要感谢家乡父老们对他的养育之情。一个不能忘掉“根本”,对他来说,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做人比如作文和做事更为重要。

是的,文如其人,见文如人,虽然至今尚未谋面,也没有通过电话,但我从沈老师的文章中也学习到了文学以外的,高于文学的东西,那就是——勤奋、刻苦,珍惜时间,做个有心人。最重要的,要有感恩之心……“要感谢大师的鼓励和教诲,要感谢家乡父老们的养育之情”。不能忘掉“根本”,……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做人比作文和做事更为重要。

艺术的魅力就在于此,作品会跨越时空替作者说话,展示作者的思想状态和精神风貌。我想,文学是艺术的一种,让看似静止的文字代替自己的嘴巴发出声音,穿越时空,传播正能量,意义无穷,如果能写,何不好好写点东西呢?何不趁自己还能说话,多留些有意义的声音呢?

偶然的一次机会,我从别处得知沈老师的女儿是北影毕业的影视明星,文采卓然超出一般明星,师母的博文也相当有水平。

让我想起沈老师的一条微博:“电影,电影,电影……”至此我才明白这条微博的基本含义,沈老师是作家编剧,女儿是影视明星……他可真够低调,一直以为他是个追星族,又一直疑惑他怎么可能是个追星族呢?

从他们的文章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文化氛围很浓且追求淡泊宁静的家庭,让我自然而然想起清人张鹏翮的名句“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个家庭分明是“沈氏一门三文星,陶然清气满乾坤。”

只因为有这样一位从心灵深处散发着浩然正气,外加陶然清气的编辑,中央党报才发出了底层民间的声音,党报需要这样的好编辑,人民也需要更多这样的好作家,好编剧。

附:沈俊峰报告文学《梦如花开》出版,吴泰昌序,(我人微言轻,且看文学大师吴泰昌眼里的沈俊峰)

“一个对文学痴迷的人,内心永远不会枯萎。”

《梦如花开》序

—— 吴泰昌

2006春的一天,俊峰和他的一位好友来访。恰巧我的《我认识的钱钟书》和《我镜头里的巴金》刚刚出版,话题便由这两本新书说起。

同是安徽人,自然就多了一分乡情。那天晚上,我们都喝了不少酒。

大约一个月后,时任安徽省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的杨多良打来电话,他在报纸上看到了介绍我的长篇文章。我才知道,俊峰在他所供职的《中国纪检监察报》上发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吴泰昌:用文学见证大师》,加上几帧珍贵的照片,占了大半个版面。

俊峰是个勤奋的人,也是个有心人。

其后,我们又见过几次面,但更多地是电话联络,我对他增多了了解。俊峰年轻时曾经有着不错的境遇,但他却是最早打破“铁饭碗”的那批人。不安分的他满怀梦想,走着一条比较艰难的人生之路。他应聘一家期刊社,读书写作,过着单纯、充实的生活,那段时间,他写了大量的社会纪实和散文。但是社会并非如他想像那般单纯,在市场经济的潮流里,在社会转型时期,他时有一粒沙子般的困惑,和漂泊不定的感觉。他说是文学“害”了他,也是文学拯救了他。幸运的是,他还一直做着文学边缘的文字工作,否则,他的心会干涸而死。

一年后,俊峰拿来了这厚厚一摞文稿,准备将这两年的作品结集筛选出版,请我写几句话。

报告文学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两种属性,有着一定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一个曾经从事纯文学写作的人,现在又从事新闻工作,这两种经历和素养若结合得好,也是一个报告文学作家的优势之处。俊峰用新闻和文学的双重视角,用文采飞扬的文字,构造了一篇篇短小精悍的精美的文章。

纵观这部报告文学集,其题材之广,让人们的阅读视野豁然疏朗。

俊峰是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饱含着美好的社会理想,颂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他的作品高扬主旋律,吟唱时代。这从他的选材与写作角度便可窥其一斑。欧阳中石、鲍国安、兄弟院士等等,他不仅写出了这些知识分子的本职成就,而且写出了他们的精神风貌、追求精神、奉献精神;他也写“时代先锋”人物,但是他紧扣时代,将现实中具有亮点的人物凸现在这个时代的舞台上,如林秀贞、李素芝、李中华等等。说实话,写这类人物往往吃力不讨好,会落入说教的窠臼,但他力图避开俗套,在写作这些人物时不是简单地歌颂,而是多角度、多层次展示这些亮点人物的心路历程和人性之美。因此,俊峰笔下的这些“时代先锋”既让人可敬又能够让人接近。

报告文学重情,本真的情,质朴的情。俊峰的笔触所至,总是充满着“理解的同情”,他抓住所写人物的时代特点,将人物的最动人之处展现在读者面前,字里行间洋溢着纯真的情感。他不仅写出这些名家的成就和独特的人生经历,更让人感动的是,还写出了名家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疼痛。如《冯骥才:守望民间文化》、《梦如花开》等。为保护民间文化,冯骥才像是一个与风车作战的勇士,面对着一次次文化毁灭,用生命的代价,不停地奔走,不停地呼喊,“一个朋友曾经对冯骥才说,你现在干的事情就像精卫填海,你叼来的东西能够解决多少问题?冯骥才却笑了,回答道:精卫填海最后是吐血而死,但它的身上能够体现一种精神,我天生是为思想和精神而活着的,如果我真是精卫,我觉得自己干的事情就值得了。” 他写鲍国安的孝,为了拍戏,又不误照顾父亲,鲍国安带着病重的父亲一起前往,戏拍完后,鲍国安是抱着父亲的骨灰盒回家的;他写林秀贞,写林秀贞小时候发现自己眼睛残疾而心灵倍受伤害,却发誓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他写全国道德模范李素芝,却从李素芝的妻子写起,写她为了丈夫的事业作出的牺牲与默默的奉献……读这些佳作,我想,读者绝不会无动于衷的。

往事并非如烟。俊峰还描写了一些被岁月深深沉淀的风流人物,如革命家李大钊的孙子,赤脚医生李月华的亲人们,红军老战士、抗联英雄,《铁道游击队》作者知侠、陶行知与吴树琴的患难之爱等。时间会埋葬一切沙砾,但不会埋葬那些曾经闪耀的光华,作者将饱含真情的笔触深入到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再次回响那久远而珍贵的空谷足音。

大爱无边。爱需要发自内心的真情,需要一种更阔大而深远的境界。在“生命之爱”这一辑里,俊峰在他聚焦人生跌宕的故事中,将爱的漪涟推向情感的激流,在时间的隧道中冲涮出人性的艰难和美丽。如《徐悲鸿长女与继母廖静文的半个世纪情缘》、《打工救你,我的同窗姐妹》、《用爱燃烧生命》等就是这样的篇章。

报告文学首先是文学作品,也不乏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书里写名家的篇幅占有三分之二的比重,各类名家几乎应有尽有,作家、书画家、编剧、导演、演员、科学家、演讲家、医学家等等。记录他们的艺术成就和心灵世界,描写他们成就背后的精神境界,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愈加闪烁出金子一般的光辉。

一个对文学痴迷的人,内心永远不会枯萎。俊峰正当壮年,充满激情,相信他还会去激荡和强大自己的生命体验,继续在文学园地里耕耘,会有更多好作品问世。

二00八年元月于北京

作者:颖骄/QQ:1670403438/2014-06-16

共 5 条文章评论
  • 拜读,你让我明白许多,问好。2014-06-18 08:47
  • 回复@白水:谢谢来访,也问您好。2014-06-18 09:24
  • 拜读佳作!欣赏!赞!2014-06-18 09:44
  • 回复@宋爽:谢谢,欢迎常来哦。2014-06-18 13:50
  • 不错2014-06-19 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