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童年原野──绿意深基

07-03 作者:麗澤嵐影

回忆童年往事,家乡的农耕记忆,总会在脑海中迅速翻页,虽然时光业已远扬,但是记忆却仍清新……

小时候,家里田边的空地上,都会种一些一年生豆科夏季草本植物,叫作“田菁”。高度大约三公尺左右,开黄色小花,结长条形荚果,荚果长约十公分左右,形状颇似绿豆荚,而其内种子也真的很像绿豆,只是不能食用,有苦涩味。栽种这种作物,不仅可采收种子,其枝体也可作为柴火之用。

家乡的地名,很多系以“洲”、“港”命名的,我出生的地方叫做中洲,旁边有顶洲、溪洲、宅仔港、头港、二重港等等,可以想象这里原本应该就是海滨淤积地区,土质盐渍成分较高,亦即所谓的盐分地。因此,常见的乔木,类皆都是木麻黄等抗盐性较高的植物。

盐渍土壤的改良,往往有赖灌溉及排水等洗盐方式,让土壤盐分随着水流下渗,或是排入田外沟渠之中。小时候,曾见父亲在一块几乎无法耕种的盐渍地上,挖出一条条约一米宽、一米深的田中沟渠,然后设法引水灌满田地,让水自然消失后,再另行引水灌溉。来年,则将沟、垄区域互换,如此更迭两、三次之后,这块田地竟然可以栽种大麦、甘藷和葱蒜等浅根作物了。

除了上述洗盐的方式之外,对盐渍土壤的改良,田菁的栽培,亦具有特殊的效果。田菁是生长期短的绿肥植物,不选土质、栽培容易,其翻耕掩埋的时机,以茎叶柔嫩多汁尚未木质化前最为适宜。过早,有机质生产量不高,失去绿肥栽培的意义;过晚,植株高大不易掩埋,且木质化不易腐熟,影响后作。

在准备栽种稻子之前的两个月左右,父亲会在翻土打平过后的田地上,撒下田菁的种子。田菁属于旱作植物,由于水分需求少,又成长快速,并能有效地抑制杂草生长,因此是一种相当优质的绿肥植物。幼小的田菁木质化低,整株柔软又呈绿色,微风过处,绿波千顷,整片田野绽放出无限的绿意生机。(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整地翻土,这些高约一公尺左右的鲜嫩绿肥植物,便会连根带叶整株被犁翻埋入土中。引水灌溉之后,田菁便会在泥水中逐渐腐烂,成为秧苗发展的基肥。当然,在整个秧苗成长的过程中,除了依赖这些绿肥提供所需的养分之外,为了维持秧苗最佳的成长状态,仍须依其叶子鲜绿的程度,适时地补充必要的化学肥料。

在台湾的稻作,一年可以耕作两期。一期稻作在初春二月,二期稻作则是在夏末七月插秧。由于耕作习惯以及水库供水等因素,我的家乡都是属于二期稻作,由于成长过程天气炎热,因此病虫害也相对会比较多。

在传统的农耕工作之中,插秧是以后退的方式进行的,与现在采用插秧机的方式不同。炎炎烈日,水气蒸腾,在整地之后的水田上,水镜映蓝天,白鹭偶投影。只见一排头戴斗笠、向前弯腰的农夫,左手拿着已刈叶好的整捆秧苗,右手则快速地来回于秧苗和水田之间。而一行一行井然有序的稻田图案,就经由这双心灵巧手,逐渐编织完成。

没有音乐,没有山歌,有的仅是抽取秧苗的沙沙声、以及沉重拔脚时所产生的泥水声。因为在这沉寂的水田之中,每个人的目标都很清楚。不时地抬起头来,轻瞄一眼成行秧苗,藉以及时修正无心的偏斜,导引正确的布局。因为,插秧者心中所企望者无他,只愿行行笔直,毫无例外。

基本上,插秧是一种跟时间竞赛的工作,早一点将秧苗植下,就可多一丝有效成长的契机。当然,要在起跑点上坐拥先机,也得赖于是否能够将秧苗扎深扎稳才行。因此,插秧者的力道、经验与睿智,就显得相当重要了。否则,一夜过后,整组秧苗横躺漂浮,不仅生机顿失,其重新补植秧苗,也得多费好一番的工夫。由此可见,秧苗成长的生机,仅能靠农夫一点一滴的辛勤累积,并无法整批予以购入。

插秧需要秧苗,秧苗则得靠分送秧苗者。他必须事先以篮筐将秧苗挑至田埂上,而后一捆一捆地丢至田中,以备插秧者能够随手捡拾插秧。秧苗丢得太稀疏,会产生无秧苗可用之窘境;如果丢得太密集,也会因秧苗的过剩,而阻碍插秧过程的流畅性,甚至尚须在事后花费时间,捡拾田中剩余的秧苗。

因此,分送秧苗者的经验和判断,在整个插秧布局中,就显得相当重要。基本上,这位分送秧苗者,一定是一位颇有经验的插秧者。他凭借着心中已有的稻作地图,以本身丰富的插秧经验和抛掷力道,巧布每捆秧苗的最佳落点。此一工作看似简单,其实是充满智慧的。

成竹在胸,心灵智布抛秧处;兢兢业业,巧手编织稻作图。在整个插秧写景图中,我们所见到的,可能仅是一群汗湿的背影,而幕后的布局者,却未必为人所注意,就如同龙舟竞赛的场景一般。终究,台前幕后,仅是背景互易,不必强求名份;真正的重点,在于所上演的戏码,是否足以吸引别人欣赏与赞叹而已!

稻田插秧之后,秧苗后续的成长,就与未来的收成有所关联。除了水分的灌溉之外,肥料也是重要的关键。基本上,对植物的成长而言,基肥的肥力较为缓慢,但却可维持一段较长久的时间。化学肥料的施作,虽可以很迅速看到效果,但却不能持久,而且如果长期大量使用的话,反而容易造成土壤的酸化,抑制了植物根部的生长。因此,如何在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肥料中,取得有效的均衡点,则就有赖于农人的经验与睿智了。

养分提供的过度与不及,皆会对稻子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我们比较容易了解养分不足时,对秧苗发展所产生的祸害;但却未必知晓如果养分过多,也同样会对稻子的整体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事实上,肥力过剩,会使秧苗超速发展,而形成所谓的“发疯”现象,以致于将来无法抽穗结稻。因此,在平常就必须将这些高出一般秧苗甚多的病态秧苗,忍痛予以拔除,因为这些成长特异的稻秧,其根系发展特别繁密绵展,会刻意将周遭土壤的养分快速吸收,影响了旁边秧苗的正常成长。

厚培根基,千顷田菁扬绿波;心栽绿意,无限睿智敷秧苗。以经验辅育新秧,用爱心栽培稻穗,在关心与施为之中,厚植有机绿肥根基,降低化肥使用频率,似乎才是有效栽培水稻之正途。终究,缺乏关怀,固然无法有效培育人才;但是,没有节制的爱心,却往往也会适得其反。水稻栽培如此,其实教育也是一样。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