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碗
现在吃饭,除了在饭店里能见到比较大的碗,家庭里已经很少再见到大碗了。所以
前几天在城里吃饭,捧着那么大的瓦碗,看着大碗里满满的腾着喷喷香味的挂面,无论如何是感到非常惊奇的,只是也别辜负了一片盛情,慢慢地吃吧。
小时候吃饭用的碗都是比较大的,那时候也多是瓦碗,记得自己家里还有铁瓷碗。那时候村子里都有饭场,一般在村子中间的空地上,几乎一个村子里的人吃饭时都往那里聚,只是男人多点,吃着说着一些边框花事,家长里短。小孩子也愿意往那里去,碰到谁家的饭好一些,可以吃一点。不过那时候的饭大都是一样的“红薯系列”:蒸红薯、红薯茶、红薯稀饭、红薯面馍、蒸红薯叶等等。再后来,有了蒸红薯丝以及红薯粉条等。只有等到麦后,才能放开量吃几天好面条,天热,大部分都吃捞面条,冒高一大碗像一个小麦秸垛。吃着走着,到了饭场几乎就吃完了,但那也是一种乐趣。那时生活条件虽然很苦,大家的精神头还是很高的,也是苦中作乐吧。
现在想想那时候为啥要用那么大的碗呢,一是为了去饭场方便,不用来回盛饭了
。二是省去了馍筐子,盛红薯用啥都中。如果说还有三,那就是在自己的肠胃面前摆摆排场,安慰一下经常挨饿的神经。如此说来,那个时候的大碗已经不只是用来盛饭的东西,而是那个时代的一种象征。这种象征虽然带有浓重的艰苦色彩,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也是一种无奈之下的执意昂扬。
如果说村子里的大碗已经渐渐远走,那么,社会各地的大碗情结则依然是那么深入人心。现在凡是到过北京的人,还是想喝二分钱一碗的《前门情思大碗茶》。如果喝茶听歌还是不过瘾,那就再看一场《大碗茶》电影。这部去年拍摄的电影,主要反映的是七八十年代青年卖茶创业的经历。还有大同的八大碗,那是过年时每家必备的年菜。家家户户的锅灶上烹制出扒肉条、焖鸡块、炸丸子等的香气,远比任何的山珍海味要有诱惑。这种延续了百年历史的独特年味已经在大同人的心里面深深浸入。还有大家喜爱的兰州拉面、山西刀削面、陕西裤带面以及开在中国的日式面馆,都是斗大般的碗撑起的门面和名气。还有流畅在草原牧歌显露于蒙餐文化的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草原情结,都是大碗在引领一种凌空嘹亮又在心底厚蕴的表白:大气势!大胸阔! 大生活!(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如果已经放下,那就把装满艰辛和苦乐的记忆珍藏;如果正在端起,那就向着大口福带来的大幸福继续迈进!
- 欣赏,问好作者!2014-07-04 21:49
- 回复@三月风:谢谢!问好!2014-07-05 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