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太大,我们太小

08-02 作者:墓石

——致家中的“新大学生们”

坎途辗转,定制一辑告别的嶙峋,多少星夜,又多少黎明,在记忆的巷尾,坚信你们不会叹喟这尘世陌路的覆水难收,而是胸中漾荡着美景,眼中流淌着希望,即便远远看不清你们的模样,也在隐隐约约中盛满激情、昂扬和斗志。这一切似乎又把我拽到校园之间停滞的霞光,湮没而鲜亮、短暂又漫长。不愿用欢愉、兴奋或惊异等载述暖色调的词藻来倾述,因为人生没有绝对之事,纵然幸福盈满笑容之间,但温润中却常常带有秋后的枯萎和咬紧牙关的灵魂;亦不愿用悲伤、黯淡等镌刻冷色调的凉意来清谈,因为故事没有只存在悲情,如同柴静《看见》中写道,“如果你用悲情贿赂过读者,那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悦过自己”。因此,不必为失望、沮丧和懊恼而压抑命运即将上演的剧目,也不必为实现、成功和悸动而高估人定胜天的寓言,我们全然可以将它视为一种祭奠式的落幕和序幕,是对时光不逆的一路顺风,也是对即将而至的青春放歌;是对前一段路途中脚印的焚灭,又是对后一段征程中倾心的祷告。

其实,你们不用满怀翼望地探问你们即将驶上的校园清梦,不仅仅源自我也只是这一帘幽梦中的过客,甚至是一个“失败”的过客,而且源于命运的风筝纂在你们的拳头中,没有人能代替你们自己去展映一袭完美的飞翔。忆得,在文摘上读到2013年浙大迎新颂词,——“我们立志做思想高端,胸怀大气,行为上档次的青年一代,不要生活在自我与狭隘的小时代,要做一个勤奋与自信的合伙人,用努力与奋斗的四年致青春”——刹那间,我忍不住再一次背诵起这一澎湃的高耸,是不是非常契合我们这一代的色彩呢?盛夏之末,每一个人都渴望迎来一场华丽的盛宴,但如何垒砌这一缕清风般时光之城,开始、过程与结束在你的眼神里,在你的胸膛中,在你灵魂中涌动的每一个精灵里……

【一】认识自己

当看到这四个字时,你们可能会显露惊讶,失禁嗤笑,万般懵然。“认识自己”,是一首馈赠自己的情诗,是一帘若有若无的晚梦,亦是一件宏伟艰巨的工程。若愿参悟这一首有关命运的诗赋,阐释这一帘有关生命的叶梦,构筑这一件有关人生的工程,那我们所需要的应该不单单是一痕清净的四年,但有机缘去拥抱这仅有四年的时光去探寻自己、探寻梦想、探寻人生的意味,这又是一件多么饱满生命力的伟业啊!我相信,这三四年是推到原有的幼稚、幻想和迷乱的三四年!是一切获得重构和新生的三四年!更是你一经获得便受益终生的三四年。念及于此,即便一个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也将踮起脚尖带着惊奇的面孔来窥探你们的未来。不过,请牢记——这并不意味着身边那些落榜或因故失学的同行人就从此失去了希望,甚至相反,这些人更容易接触到人生和生活的深刻况味。囊括际遇和挑战的时代遮掩着可能的无限,真实的人性亦俯泳了无尽的可能,人世间,每一个人都不应忘记《双城记》中赋予时代的涵义,亦不应忘记“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生命从此变得辉煌”的哲思。至今,在校园之尾,我依旧会满怀深情地颂说,“考上了,是学历;考不上,是资历。总之,人生永远不会有绝对的成功和失败,尽力而为即可,顺从命运的安排即可”,私念,这不仅仅是对高考,还对未来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考练”。

行文至原点,忽忆起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塑像,在那一幅肃穆而高悬的文明复兴中,你能否领悟这位哲人临死之前食指指向的地方呢。哦!或许,他指向的地方不是对奴隶民主制度的批判,而是一个人的内心,一个对“认识自己”简单而丰富的定义。记得,在第一次接触这四个字时,单纯地只为完成一份工整的文综考卷。可是,四年的纯净会让眼睛愈加清澈,让思维愈加宏伟,让心灵愈加宽敞。那一刻,你会像武侠小说中获得武功秘籍的武痴一般,忍不住感叹在“一招一式”的纯粹与魔幻。然而,“认识自己”又是多么的艰难!泱泱人类文明史,“认识自己”,何以题远在古时期的阿尔斐神邸中!又何以衍生出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原始宗义!希望你们在空闲的时间中去读一读《世界文化史》,那时候,你会感悟“认识自己”确是无以复加的困难!(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如果将话题扩展到国度和时间,那我们总会认为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修饰。然而,亘古不变的是我不会对“认识自己”的真谛有丝毫的怀疑。可惜,在四年行之枯朽之际,我仍旧没有找到真实的自己,但我依旧有信心有人生剩下的时间继续去寻觅。因为,隐藏在这其中的背后是天赋、兴趣、爱好、事业以及一生的“归宿”。

在“认识自己”之角,我们常常萦绕“自己到底是谁”的困惑,觅询能否一个通行的模式来认识自己。浸透在骨髓里的应试硬伤,我们早已习惯了服从,习惯了派遣,习惯了“被思考”,是不是谁都可以嘲笑我们是考试的机器!是不是谁都能讽刺我们是一个没有思考力的动物!可是,又是谁能够帮助我们改变这一种模棱两可的现状呢!白岩松在他的演讲中每每谈及,“在大学里,愿你们习惯独立思考”,而独立思维的前提是一个思想独立的精神,一个拥有不安思想的自己。国学大师陈寅恪在上个世纪初便早已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但倘使与认识自己相瓜葛,你会惋惜,当下的我们没有这种高贵的“幸福感”。

面对与人生相关的命题,人们常常迎来两种选择,一是服从,二是反抗,但却鲜有两者的糅合。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读过吗?记不记得有这么一句话,“用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去接纳无法改变的事情,然后,用智慧去辨别两者的区别”,关于认识你自己,我欣赏一位老师的教诲——敢于尝试。

《狂热分子》写道,“我们都要一种倾向,那便是在自身之外,寻找解释自身命运的理由”,对此,如今的我们没有权利去评判这句话的对与错,但是,我们会掀起一种强烈而清冽的正确感。细细碾转,我们完全可以用正确的视野去观察一句话,去发现一个完美的世界。事实上,“在自身之外寻找自己”,抑或尝试,并没有什么对错!一切只不过是心灵与外界的一纸契约,通过对外界景象的勘探、侦查与辨识,最终以达到自己认识的结点。而与之相伴的便是这其间的冷漠与汩汩不断的苦难,正如在大一的时候,崇拜Breaking(霹雳舞)的狂躁,所以,尝试地去跟着一位学长学习。最后,在挥手放弃的霎那中,我才深有感触,“我们单单只是看见了那些舞蹈师们的光姿靓丽、神采飞扬,可我们没有听到他们拉韧带时的嚎啕、支撑“三角架”的汗水和身上一块又一块的淤青”。所以,尝试需要代价,需要时间,更需要勇气和不停地拷问自己。

只是,一切迷惑、一切疑问和一切的困厄终究抵不过你们即将开始的校园青春。在即将踏入的校园里,你们将拥有时间,拥有机会,拥有人生中犯错成本最低的时段,拥有校园城堡之外一袭接一袭的羡慕目光。为此,你们没有理由不为自己感到幸运,也没有原因不鼓起勇气去寻找自己。同时,寻找自己、认识自己是一个人牵绊一生的追问,勿要奢求万事的完美,更勿要恐惧犯错,当我们没有选择的时候,请相信目前的选择永远是对的。而这自然不是某种虚幻,而是一种类似乔治*索罗斯投资哲学原理的人生哲学——彻底的错误性,即“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古典寓意。此外,不必祈盼用这四年来寻觅到一个准确的答案,但至少要用这少有的四年去作一次跳跃的姿势,执着地坚信自己是一个敢于直接面对自然和生命的人。故此,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故此,相对于自然,地理不过是细节;相对于生命,历史不过细节

也许,此刻,另一个真实的深刻的完整的自己正在笑嘻嘻地,张开双手来拥抱九月即将而至的你……

【二】专业与学习

论道有关专业与学习的Hot topic,作为一个尚未读懂自己的学生,我没有权利去回答你们各种各样的问题。每一个专业皆然有其本身的逻辑和思维,亦有其根深蒂固的景色与泥泞。但是,人们惯用的眼神是向前伸展的,惯有的逻辑是专业与未来的职业相互匹配的。学校中有位老师曾说:“一个人只有将专业、学业和事业统一起来,他(她)才更容易成功”,我不敢去怀疑这句话的真理与谬误,可是,我却无法企及这其中的奥秘。确切地讲,选择专业是在学生时代自己为自己做出的第一次抉择,纵然有家人和社会的建议,但最后的“提交权”依然取决于我们自己。然而,不幸的是又回到了第一个问题——认识自己。就这样,我们邂逅了人生中最尴尬最窘迫最无奈的事情——在自己一无所知的时候硬逼着自己去做选择。随后,接下来的结果便是一如既往的责难、懊恼和悔恨。

不知道大学中有多少人会在第一年结束后重新选择专业,也不清楚进入社会一个人在一生中会换多少次工作。可是,庆幸的是你身在大学,庆幸的是你还有机会去选择和坚持。因此,我一向不敏感专业宿命论等命理,不过,既然选择了,便只有深入。一个专业能否给你带来欢乐和知识,取决于你自己的视角,取决于你是否有一双善于窥测美的眼睛。有的人会兴奋于高数的微积分公式但有的人会因概率论的几分之几而茫然,有的人会因未有思想性的计算机专业而迷茫但有的人会欢庆于计算机编码的制作。但是,请不要高估一种专业在社会中的价值,因为在校园中,我们习得的多是理论;亦不要奢求毕业之后的你是一个马上进入扮演角色状态的成品,因为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人即便是技术上的成品(这个可能也不大),恐怕也不会是心智上的成品。

专业之外,独须学习——学习九流十家,为了眼界的阚阔;学习文史理工,为了认识世界;学习每一个人镌刻的长处,为了更加的完善自己……特别欣赏白岩松,一位敏锐而犀利的新闻人,在此,再借用他有关大学生的一则建议——如果要我在大学中开一门课,我要开杂学。对!杂!这不是多元知识与一元知识的争论,也不是书籍读物之类的技术问题,而是源自某些书本上确实可以回答一些人生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当感悟生命以及现实中的囚徒困境时,去读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当想慕宗悫之长风并遨游史海时,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鲍鹏山《风流去》;当感生命之真谛时,去读“码头哲学家”《狂热分子》、方方、张承志和莫言等名家散文小说;当悟商海之风云、管理之洞达时,去读彼得*圣洁《第五项修炼》、彼得*德鲁克(杜拉克)《公司的概念》……同时,读书看报之际,你我还须保持一颗冷静的头脑,和一双明辨是非的双眼。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有一个名词,“巴纳姆效应”,大体概意是避免第一印象。正如,在怀着成为彼特拉克、爱默生等名流的梦想去读书时,我们应该铭记这些名家在图书馆读书时不过也是像我们这般一个个青年,甚至如果把他们搁置在这个时代,那他们极有可能便不再是彼特拉克和爱默生了。因此,如何保持清洁之思想,在辨别中寻找,在纷纭中固守,这是一个人独自耕耘的田园,亦是在一个跌宕时代中极其困窘的恪守。

大学之年华,青春之幻生幻灭,镌携着纷纷芸芸,亦深印着冥冥之中似缘分又不似缘分的故事。类如感情,若校园的友情、河畔的爱情,比你们长上几岁的我尚未有发言权,但请你们相信,“在每一个时代,真情永远都会存在”,不要把未来驳得过于贬低,亦不要将未来想得过于简单。曾读过一篇期刊中有过这么一句,“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答案,也没有完美的世界。因此,认为一个人、一个概念、一次倾述便可以彻底解决现实的问题。如果不是无知,便是智力上的懒惰”,于是,人生便因此而变得匪夷莫测、扑朔迷离。也许四年的时间会让我们更多地耳闻什么“拼爹时代”、什么“阶级固化”的肮脏丑闻,也许校园的判词会让我们目睹这个社会的优点和缺陷,但这不应成为我们咒骂时代和社会的托辞,“文化的本质是批判,思想的精粹在于不安”,你我所需要的是一颗理性的大脑,一腔接纳万事的胸怀和一团融入社会的精神之火。

世界太大,我们太小。周国平有云,“人须要活出真性情”,这不仅仅是对人的告慰,而且亦是人性之本然,大学生不例外,人生更不例外……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