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塔寻梦

08-08 作者:樑木桥

今年“十、一”国庆假期的一次同学聚会上,一位远道回来的同学问我毕业后是否去过曾寄托梦想的文塔。这一问,使我回想起了二十多前读初中时的一次文塔游玩。

那时我知道,文塔是“兴文引禄”,成就读书人功名,使古代读书人青云直上、飞黄腾达的祥物。那是深秋的一天,白露凝霜,晴空高爽,日光洋溢。我与一伙同学,从东风大桥沿蜿蜒的潇水河而下,像去朝觐似的,心里充满了期待。秋天的潇水河,水位处于一年的最低时期,大片的河滩露出了水面,有的河段,河中也有许许多多小河洲分割着河水,河面像一面巨大的渔网覆盖着河道,两岸的鹅卵石在和暖的阳光下反射出片片银光。潇水河犹如一娴静的淑女,婉转清幽。我们满怀心中的虔诚,一路猛走,也没留心去欣赏两岸的风光,只在乎河滩上的异石,浅水中的奇物,或贪恋那橘园壮美。金黄色的小橘子挂满了仍旧青翠枝头,令我们垂涎不已;但再馋,也无法遏制心中夙愿。一路上我们追赶着,嬉闹着,也不知道到了什么时候,我们的眼前出现了宝塔的身影,从河滩仰望上去,她像一支直插云霄的文笔,像是有人握着去摘取天上文曲星似的。放弃了河滩,我们沿着一条蒿草漫腰的小径直奔宝塔山了。

当时的宝塔山,并不像想象中的文化圣地,甚至有点凄凉凋零。整个山岗蔓草丛生,稀稀落落的几棵不大的松树,零星的点缀在其中。文塔犹如一位被遗弃老人,孤独而又苍劲地守望着这片的厚土,她历经岁月的洗劫,塔身已是满目疮痍,斑斑驳驳,杂草丛生,苍苔满布,连同那留下岁月刀痕的灰砖青石,更显其历史涵养和文化底蕴的厚重。我们有几份失落,也有几份伤感,凝视这位历经沧桑老人,感慨万端:寄托着道州人们无限希冀的文塔,竟然是这样的独然遗世,超然物外。我们像穆斯林的朝圣者,绕塔几周,好像要把文塔的每块石砖都要铭刻在心中似的,还拿钢笔记下塔身的匾额。步入塔内,犹如一个空旷的大厅,一副“文星常主照,地脉永钟灵”的楹联,让我们倍感这塔的深邃幽古。我们在一个夹缝中找到了登塔的路径,从第二层开始,往上一层的入口,有时在塔身外,有时在夹层内,像捉迷藏一样,我们东转西旋,也来不及地去细品塔内的浮雕与石刻,一口气爬上了塔顶。站在文塔的最高层,它不是在塔内,凭栏远眺,而是站在塔外,倚仗着塔尖,顿感八面来风,摇摇欲倒,吹起我的衣襟,翩然欲飞。爽约的秋气,直扑我的喉管,欲咽不能。从上俯瞰道州城及与之她相偎的山山水水,潇水河“澄江如练”,从小县城向东飘然而来,在宝塔山下突然一个轻轻的转身又向北而去了。不远处的道州小城,影影绰绰,庄严而朴实地静静地祥和地蹲在河畔,宛如临溪浣衣村妇,又如摆渡的老叟,是那么得悠闲,那么得恬淡。河岸的橘园,与周围的山山岭岭连成一片,随着地势的伏,像涨潮的海水波动着。此时我的心情奔腾涌动犹如驰骋沙场的战马,难放更难收,真是有“万里风光归眼里底”,“千年往事注心头”的感喟,可不敢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豪情,但也有想把自己的人生抱负诉与这清风和光的意愿。我们便相约把自己的愿望写在纸上,用油膜包好,把它扎进宝塔的石缝中。若他年有幸,愿望实现了,在到这里来找它,也好像佛教那样再来还愿。我们知道文塔的修建就是为了成就读书人的,我们也想沾沾她的神光,享享她的仙气。

大学时,我读到了老师写的《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这本书。从中我知道了文塔的修建选址是讲究风水的,其选址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朴素的地理环境意识。“补地气,镇水患,藏瑞气”,一般选择在锁水口的高山要地,好“凌水镇妖”,保护老百姓不受水患的侵害。从这里我们可得知:修建文塔,反应了古道州人民的两个愿望“兴文”和“避邪”。也就是说道州文塔的修建寄托了古道州人民的梦想,希望生活平安幸福,能接受更高的教育,多出人才,是道州人民幸福梦,教育梦。

改革开放三十多来的道县各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城镇繁华了,河道热闹了,学校沸腾了。但这似乎还没有达到人们满意的幸福生活,满意的教育。道县的水患也没有完全消失,道县人也四处在寻找优质教育。我也一样,二十多年奋斗追求,仍然是书剑无成,燕然未勒,锦衣未就,不敢轻言重谒。

实现自己的梦想,朝圣一次文塔,顶多是找一找心灵的慰藉。实现千百年来道州人们的梦想,修建好一座文塔,也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梦想的实现,关键在于自己脚踏实地,沉下心来做事,静下心来做人,潜下心来做学问,不浮躁,不功利,一点一滴的积累,天长日久,你会发现自己已身处理想彼岸。如果全道县人都这样做,就会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同时也会造就一个尊师重教、崇尚知识和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我们教育也会风生水起。千百年来的道州梦就一定会实现。(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