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岩追思

08-08 作者:樑木桥

我曾三次到过月岩。可每次到达那个地方时候,我却发现,我对她的思念,不是她的神采与丰姿,而是我的心灵依恋。

一九八六年的夏天。我是一个不谙世故的懵懂少年,月岩在我的心中犹如一位神仙大佬,我只闻其名而不见其影。终于在那天,我与两位同学,骑上自行车,出县城,沿着一条砂石公路,在飞扬的尘土中,踏上寻访仙踪的道路。不知蹬了多久的车,我过了一村又村,不断地问路,又不断地休整,像是在进行野营练训一样,考验我们的身体素质的同时又培养我们的生存智慧。脚下的路也在没断地变换着,时而是颠簸的石渣路,时而又是崎岖的泥土路,时而甚至是田埂小径,我们东弯西转的,中午时分我们才体味到她的道骨仙风,见到了她那我久仰的真容。可这与心中的月岩有很大的落差,这造型与我村里的石头山一样没有多大的奇特。只是一条从东往西蜿蜒穿山而过大的有点出奇的岩洞,让我们有些惊叹。中间是空旷的大厅,大厅上顶的岩石已崩落,形成圆盘似的天空高悬着。刺目的阳光从岩顶直扑下来,像是玉皇大帝的神光护送神仙下界到此来似的,迅猛而火辣。仰头观望,又如一轮满月中又出现了一轮太阳,是魔幻中的“日蚀”。坍塌下来的岩石零乱地散布着,其间有的已长满了栀木、映山红等灌木,在这中空的崖壁上也长满了小杂树,好像给这轮满月镶上了锦翠的花边。大厅的右侧层理分明的石灰岩岩壁上有大小不同的石刻。我们不懂其深义,只是一遍又遍地从东到向西,又从西向东走,欣赏那“月有阴晴圆缺”的月相变化,可也无法体会出其中深邃道理。后来,我们又在东面的石壁上看到了用何绍基字体新刻的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这使我们的思想有些跳跃,很有点穿越的感觉。

时隔近二十年后的二零零四年国庆假期间,我携妻女,来到月岩,为她们普及本土文化而尽我的责任。这时的月岩对我来说犹如一位“待字闺中”的美少女,总希望她早点被推介出去。

那天一大早,我骑上我装备一新的第二代“嘉陵”摩托车,飞驰在平坦的公路上。不到两个小时,我们已经来到了月岩的西侧。我们把车停在路旁,沿着一条曲折的田间小路,漫步而来。这时的月岩已有人在观赏了。我充当她们的导游,介绍如何欣赏月岩。首先指出了月岩的美学价值,还跟她们讲解了月岩的科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月岩是典型的岩溶地貌,亿万年前,这是一片汪洋大海,在地壳慢慢上升的过程中,先在岩溶作用下在地下形成了一条长长的地下岩洞,在进一步的上升中,经漫长岁月的侵蚀风化等作用,形成月岩山这座造型奇特的孤峰,后又岩顶坍塌,在山的中央形成了岩溶漏斗,或说是小型 “天坑”。月岩是有幸的,也她不仅在其造型上有美学价值,地貌学上也具有的科研价值;她还与周敦颐,徐霞客,洪秀全等历史名人联系在一起,因渲染上了一层浓厚的文化色彩,具备了更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周敦颐在这里悟出了自己的宇宙哲学,写出了《太极图说》一书,阐述了自己独特的观点,成为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徐霞客夜宿此岩,考察了月岩的形成和构造,得出了“永南洞目第一”的结论。洪秀全也在此发“天生好景观不尽,余兴他年再来游”的感慨。月岩是一座自然迷宫,也一座文化宝藏。

又时隔近十年,今年的十、一黄金周,我们高中同学举行了毕业二十周年纪念聚会。不少在外地工作远道回来的同学要求了解一下道县的发展。我又一次做了义务导游。我抢先上了一位同学的豪车,带他们先感受县城繁华,重温母校的温馨,然后去体验工业城的大气,又观赏了濂溪故里的旧貌新颜,最后还是要去一睹那千年不变的月岩的芳容。我感叹这时的月岩,她变成了一 “大龄剩女”,恨嫁不能。同学们也都感喟到,周边县的旅游业都风起云涌了,而我们县却依然是波澜不惊,涛声依旧。月岩这么好的内才外型,却走不出这大山。桂林的象鼻山,就那么一点点,却能成为桂林市的代名词。这时的我,只能向他们替月岩诉说苦衷了。月岩和桂林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岩溶地貌,具有相似性,他俩又相距这么近,在旅游上这就犯了忌。其次月岩孤芳自赏,不像象鼻山那样,与漓江相依相伴,象鼻山因此有了灵性,更重要的是她与伏波山,西山,七星岩,芦笛岩等众多兄弟姐妹在一起,具有明显的群集性,这就给了游客充够选择景点的空间。最重要的是,象鼻山她有桂林市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相托,犹如有了这大红大紫的贵人相助,不风光都有困难。试想一下,我的月岩如果身置那样繁华锦地,也是一样是身价过百亿。月岩凭借自己的条件有幸成为一处胜景,不幸是养在深闺,她还在等待大富大贵的真命天子出现而已。“你说的是司马迁的《伯 夷 列 传》‘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不是在讲月岩。”我是在讲我们所有如月岩一样默默无闻的人,在中国经济腾飞的今天,伴随道州这位世纪新贵的崛起,月岩也将会走进更多更远人的视野,道县人民也将会有更多出彩的机会!”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