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需要考察对方什么
招商引资需要考察对方什么
傅伯勇
在各地的招商引资工作中,时不时会发现有一些投资商,要么是招摇撞骗,要么是空空如也,要么是债务缠身,要么是毫无诚信,要么是弄虚作假。他们入驻一个地方,不但没有给地方带来生机与活力,反而给当地增加了尴尬和包袱,给政府抹黑。
事实上,招商引资工作,就像谈婚论嫁,是两厢情愿,必须是一方愿娶,一方愿嫁。“强扭的瓜不甜”,“唤来的狗不吃屎”。我们既不能待价而沽,自视过高,也不能拱手相让,贱卖自己。而在此之前,对方对我方的投资环境要进行充分考察;反过来,我方也要对对方进行必要的了解,做到“知己知彼”,方能无虞。在了解情况后,我们要“见甚人来说甚话,见甚菩萨打甚卦”,见子打子,见机而行。如果投资商是人,我就得以人的礼遇对待,怠慢不得;但如果对方是鬼,我就只能以鬼的待遇打发,驱逐出去。
那么,如何考察投资商是人是鬼呢?是看他们的穿戴用度吗?是看他们的豪车派头吗?是看他们的办公设施设备的大气吗?都不是。这些,只是装点门面的小小策略或者伎俩而已,真正要考察的,是以下这些东西。
一、相关资质。考察对方的相关资质,是对对方的“身份证认证”,是接触对方的最基本的东西。包括哪些呢?至少包括对方的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银行账户、法定代表人身份证、行业资质、荣誉证书,等等。通过这些东西,我们可以对投资商进行初步了解;也可以根据投资商提供的这些资质,顺藤摸瓜,进行暗地里调查和核实。(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二、动机意图。一些投资商,或者很大一部分投资商,他们真实的目的,往往不会一目了然地一下子显现出来,他们或者放一些烟幕弹暗度陈仓,或者趁我方的麻痹而瞒天过海,或者环环相扣而围魏救赵,或者见好就收而釜底抽薪。所以,我们与他们接触,“不为浮云遮望眼”,要从他们的不经意的闲言碎语中,从他们的不经意的举手投足间,从他们不经意的抑扬顿挫里,从他们不经意的大喜大悲处,了解他们的真实动机与意图,了解他们隐藏在深处的实际情况和所有秘密。
三、实力。我这里不是收容所,也不是救助站。我这里需要的是投资商与我共同经营,做到“你发财我发展”,获得双赢。你没有实力,我就没有必要搭理你。看一个投资商的实力,这是考察投资商的重点。实力要看哪几个方面呢?一是经济实力。一个企业,财务报表是它的晴雨表,是经济实力的最重要部分。看它的财务报表,可以看它的规模,可以看它的资产负债,可以看它的税收,可以看它的利润分配,可以看它的资金流量和流向,可以分析企业的具体经营状况,等等。当然,不仅仅是看,还要到银行和税务局具体了解,还要做其他相关的深入的调查;也不能只看企业提供给我们的财务报表,还要从其他渠道得到真实的财务报表,因为现在企业提供的假财务报表较多;而且,就是看财务报表,也不能只看最近的财务报表,最好看它的三五年的财务报表。二是技术实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看一个企业是否有巨大的潜力,就要看企业是否拥有众多的“文韬武略”之人,看企业是否拥有众多的技术骨干、专家学者,看这些人在企业里是否人尽其才、学以致用。这些人是企业的宝贝疙瘩,是企业起死回生的重要支撑。没有技术支撑的企业,无法做大做强。三是团队实力。一个企业,一盘散沙,必然成不了气候。企业是否具有团队实力,就要看企业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前途,企业管理是否具有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企业和谐程度和文化建设如何,员工是否有归宿感、有团队感、有奋勇激情;产品是否有核心竞争力;营销、生产模式是否有创新;决策机制是否健全,是否有完善的集体决策机制;危机机制和制度是否健全,反应是否快捷、通达;员工的收入和内部激励机制是否符合科学化管理水平;员工的成长平台、人事制度是否科学合理;等等。
四、企业信用。如果企业“失信”或经济信用环境恶劣,经常出现企业拖欠员工工资、拖欠原材料款项、拖欠水电及其他税费、赖帐、逃废债务现象,存在商业欺诈,假广告、假合同、假招标、假发票、假验资报告等,这样的企业就是一个失信企业,就没有必要与之合作下去。要了解这些情况很简单,只要去企业所在地走一走,看一看,向企业员工、向企业资金往来的相关单位、向周边老百姓问一问,就能够得出大致结论,得出结论之后,再决定取舍。
五、口碑。“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现在很多投资商,都善于包装自己,甚至与当地的一些政府部门进行钱权交易,官商勾结,沆瀣一气,本来是一副臭皮囊,或道貌岸然,或藏污纳垢,或臭名昭著,但是,却荣誉证书满天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所以,必须进行深入调查,不要听他们嘴上如何说,如何天花乱坠,这些我都可以淡然一笑,我更要看他们实际在如何做,在如何摸爬滚打,我们必须彻底抛弃“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念头。如果口碑好,我将考虑;如果不好,我将弃之。
各地都在搞开发,引进一个投资商很困难,所以,常常出现“把关不严”,以为只要他们能够进来,就是好事。其实不然,如果他们进来了,最终我们会发现,那是引狼入室。因此,我们宁愿把关严一点,待他们“通关”之后,我们再给他们的政策更优惠一点。只要企业能够长住,最终就极有可能实现我们的“双赢”。
- 欣赏,问好!2014-08-23 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