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儿熟了
早晨骑自行车去村里转了一圈,惊见满树的枣儿们都红了,而且,垃圾池子里竟然也有一大堆通红的枣儿,肯定是昨晚一夜的秋雨所致,主人捡了落地的枣儿扔在了这里。
嗨,当时,我差点停下车子,捡一些好的枣儿回来,只是又碍于那虚荣的面子,不想再做一个捡垃圾食物的。
此时的枣儿,是口味最好的时候,不仅脆,而且特别甜,小时候,对我们这些乡下孩子来说,是最好的水果了。
在我的老家农村,几乎家家院里或者空闲的宅基地上,都会有一棵枣树。听老人们说,其实很早以前,枣树都是成林的,非常多,只是解放后,陆陆续续的砍伐了,家家都只是留下了几棵。
枣树的品种很多,我知道的,有木灵枣,这是一直到成熟都不太好吃的枣,不脆,熟了的时候,甜味里还有一点儿酸,我不太喜欢,但是最适宜晒干枣,大都被人们用来晒成干枣,放到冬季,腊八粥里,它就大显身手了,而且,过年“蒸馍”时,它也光鲜的登场了;见得最多的一种枣,我们都叫它“核桃蚊子”,这种枣儿刚刚一红,就开始又脆又甜了,一直能吃到通身全红,这时候,就可以打下来晒干枣了;还有一种脆灵枣,好像是不能晒成干枣,但是,等到枣儿开始微红时,就会成为枣里面最脆最甜的,那可真是比任何水果都醉人的口味!还有一种枣儿,更是诱人,就是“妈妈枣”,好像也是不能晒干枣,但是,确实又是一种稀有的美味,她比脆灵枣儿个头大,果肉多,样子也好看,挺着椭圆的大肚子,光洁圆滑,让人拿在手里就喜爱。
最忘不了的是收获枣儿的时候,我们称为“下枣”。不管谁家下枣,树下都聚满了村里的孩子们,那时候,枣儿是管吃够的,而且,还可以装满衣兜。(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记得那年,小女儿刚刚四岁左右吧,也是这个季节,枣儿红了的时候。一天晚上,我们一家正在吃晚饭,前院的西安妈提着一塑料袋红红的枣儿进来了:“给小希希送这点枣,你说这孩子,别的孩子都装得衣兜满满的,只有她没有拿。我看她是有点不好意思,嗨,这孩子,都让你给管的太严了,长大了肯定有出息!”
三年前,我回家过年,惊闻西安妈突发疾病而去世了。看着北京的红枣,我又一次想起那些温馨的乡里乡情。
我想念家乡那成熟的枣儿,更想念家乡那热乎乎的人情。
- 这回枣儿是真的熟了!2014-09-12 18:18
- 七月十五红皮枣,八月十五打罢了。你那边的银杏果,也该摘了。摘下后去掉外面的皮,晾在通风处,晾它一个冬天,干后去掉硬皮和里面的软皮,炖汤!赞,推荐!2014-09-12 19:36
- 回复@宋爽:姐姐,我今天还瞅着树上的银杏果发愁呢,太高了,够不着啊!明天想办法,找人帮忙。2014-09-12 19:56
- 好,我也想吃了,推荐!2014-09-12 21:02
- 浓浓乡情,很有生活,描写的很细腻,将常见的枣分类,令人羡慕。赞一个!2014-09-12 21:15
- 枣儿熟了,生活甜了。赞!喜欢2014-09-12 21:21
- 才吃糖葫芦,又食木灵枣,哈哈,好口福。美文,欣赏推荐。2014-09-12 21:28
- 红彤彤的枣儿,都是甜蜜幸福的味道。欣赏,赞顶2014-09-12 21:36
- 欣赏佳作!喜欢!2014-09-12 23:53
- 我想念家乡那成熟的枣儿,更想念家乡那热乎乎的人情。 2014-09-13 00:18
- 渗透着家乡的甜香,赞一个!2014-09-13 15:48
- 回复@醉死了算球:欣赏佳作、点赞!红梅妹现在北京啊?2014-09-14 10:10
- 回复@冬虫夏草:是啊,大哥。我在北京五年了,为了孩子们的学习。如今,说回去都不容易了……从大哥的文章里,我了解了大哥,知道您是一位正直热心的文人。我的小弟弟非常的优秀,也非常的坦诚,他吃了无数的苦……真希望大哥能为小弟费心写一篇文字,发表在刊物上……2014-09-14 14:32
- 回复@醉死了算球:送给朋友一些,做下酒菜。不过,酒不要喝过量。2014-09-14 14:35
- 回复@莫愁:是的,老弟,家乡的一切,似乎都比外地的香,吃一口,就吃出美好的回忆。2014-09-14 14:37
- 回复@晨星:谢谢晨星鼓励!共同努力!2014-09-14 14:38
- 回复@花语:问好花语!希望有一天,请你吃我家乡的枣儿。2014-09-14 14:40
- 回复@弦琴雅致:弦琴不必拘礼,放开肚子吃个够吧!我这里有很多美味,等我慢慢给你端上来。2014-09-14 14:43
- 回复@三月风:是的,生活甜了,满满的幸福感从心里往外溢出,于是,就让它流在键盘上吧,化成一个个音符,分享给朋友们。2014-09-14 14:47
- 回复@钢钢:好好品一品我们家乡的枣儿。谢谢好友钢钢的留言鼓励,红梅给你敬茶,坐下2014-09-14 14:49
- 回复@莲之梦:姐姐,你的身体真的应该多吃枣儿,吃煮熟的。2014-09-14 14:51
- 回复@雪里红梅:刊发新闻,被宣传者应具有“闪光点”(也就是“新闻点”)的第一手资料,需要作者亲临现场采访,或者被采访者提供给作者(新近发生、最新鲜的动态事例)详尽的资料,包括文章的五要素:何地、何人、何事、何因、有何结果。是否很有必要?2014-09-14 17:53
- 回复@冬虫夏草:是啊,大哥,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我看过一篇文章,好像是一位记者写的,也是写的一位刻瓷家,题目是,即将失传的艺术。于是,那位刻瓷家因此名声传开,很多人慕名而去。我是希望弟弟能把他的作品销售出去,换来养家的钱。因为我们毕竟很难参加展销会,需要资金,时间,这都是农民们出不起的。我想,大哥的文章很有影响力,如果您能介绍一下弟弟,可能会有帮助的。我的老家:山东省,成武县,党集乡,郑庄村,刘余省。弟弟目前已是民间艺术家会员,他的qq号是2056075548.还有,弟弟是一个病人,他不让我说,所以,弟弟的成绩很值得一写,希望大哥能提笔为要强受苦却极其聪明的弟弟写几个字,红梅拜托了!2014-09-18 17:49
- 回复@雪里红梅:好的、我加上他等有机会了,我帮他写一篇。2014-09-20 21:57
- 回复@冬虫夏草:谢谢大哥!小弟不会令你失望的,我先替弟弟谢谢你了!有机会,我和弟弟一定登门道谢大哥!2014-09-20 22:01
- 回复@雪里红梅:不客气,我加你弟QQ了,他还没加我,现在赶到秋收(秋收秋种)农活很忙,等过了这段时间我去采访他,可以把他的联系电话告诉我。2014-09-22 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