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的悲哀

09-15 作者:明轩丝语

许多讨论或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大概都承认一桩事实:中国文化的基调,是倾向于人间,是关心人生,参与人生,反映人生的。我们的圣贤才智,历代著述,大多围绕着一个主题——治乱兴废与世道人心。无论是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各家的传经事业,韩柳欧苏的道德文章,程朱陆王的心性义理;无论是贵族屈原的忧患独叹,樵夫慧能的顿悟人生;无论是先民传唱的诗歌、戏曲;村里讲坛的平话小说……等等种种。随时都洋溢着那样强烈的平民性格,乡土芬芳,以及它那无所不备的人伦大爱。一种对平凡事物的尊敬,对社会家国的情怀,对苍生万物的期待,激荡交融,相互辉耀,缤纷灿烂的造就了中国——平易近人,博大久远的中国。

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传承研究和繁荣发展下,有了自己独到的特质和符号。打开中华文化经典的宝库,任何一种都是世界的唯一,都让中国乃至世界享用无穷。国外在我们祖先的智慧成果中汲取营养,为己所用,无不走在世界前列。《易经》让日本人发明了计算机进位制,欧美从孔夫子的儒家思想悟出了文明和谐的大道,最前沿的科学发现宇宙的太极形态,中国千年前的祖先也早就发现并研究着……可我们现在年轻的一代呢?《易经》不知,孔子不知,太极更不知……

生为这一个文化传承者的现代中国人,对于这样一个亲民爱人,胸怀天下的文明;这样一个塑造了我们,呵护了我们几千年的文化母体,可有多少认识?多少理解?又挤出了多少接触的机会?自问有多少把握的可能呢?

一般社会大众暂且不提,就是我们作为莘莘学子的读书人,受了几十年的现代教育以后,究竟读过几部古代的文史经典?了解几许先人的经验智慧?当年林语堂先生就曾感叹过,现在的大学生,连“中国几种重要丛书都未曾见过”,遑论其他?一语道破了浮躁的现代中国人跟风追星的浅薄,道出了尤其一代一代的年轻人崇洋媚外的虚荣,道出了社会教育体制导向的偏离偏激,(什么英语是世界语人人必学),道出了当今中国社会涌现的文明失衡道德沦丧,道出了中国当下戏子当道科学家卑微的畸形,道出了文化庸俗艺术丑陋的肆意蔓延……

特别是近年以来,升学主义的压力耗损了广大学子的精神、体力;美西文明的风行导引了智识之士的嫁接、习尚;电视电影和一般大众媒体的普遍流通更造成了一个官能文化当道,社会价值浮动的生活形态。美国学者雷文孙所说的当代世界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固然鲜明了这一现象,但真正的问题却在于我们的根性尚未扎稳,就已目迷五色的跌入了传播学者所批评的“优势文化”的辐射圈内,失去了自我的特质异秉与借鉴取舍的能力,完完全全做了欧美社会方方面面的俘虏,真是丢了祖先的脸,寒了祖先的心。

就业压力和生存压力同样在这个几近疯狂的社会里把青年男女镀上了形形色色的光彩,也许为了活得精彩而以致把原本具有的中国特质埋藏,不单是外表的异化,生活习性的颠覆,更甚者把中国母体的血缘烙印都不惜痛毁。(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中国人的指纹——汉字、书法……

中国人的符号——汉语、史籍……

对于当代手拥“苹果”的青年才俊是那么的陌生,那么的隔阂。还有那些出国镀了一层西洋金的所谓学者和大师们,回过头来硬是昧着良心把自己祖国的传统经典任性的改了又改,恬不知耻的大肆宣传,以博取眼球和利益。其实,忘却根本,用中国的血脉创造和努力在没根的什么文化艺术上,什么欧美,什么西化,尽在不中不洋的夹生里肆意扩张——

我看了几个喧嚣沸腾的书画展,真想躲在没有中国人的旮旯里尴尬的痛哭一场,西装革履的背后是如何糟蹋祖先文化的,践踏中国文明的。我无从得知,什么传统传承?什么走进去,闯出来?什么墨色,什么冲击力?(墨团,墨棍,墨蚯蚓……) 年纪轻轻就白纸黑字醒目的打出了二十几岁的年龄,二十几岁的攻读临写,在母亲肚子里就深入传统了,哪一笔哪一字是祖先字帖上的?是不是在玷污民族血统里本该具有的质朴和纯真?是不是在把中国几千年道德传承的实事求是也钉在了耻辱柱上?

当下刮起的“汉字听写大会”“中华经典诵读”“中华好诗词”,无疑是国人醒悟拯救中国文化的好举措。但是现场打扮鲜亮夺目的观众们,荧屏前奢侈挥霍和节目涉及到的有关人物们,听写正确率总在百分之几——是否心跳脸红?是否扪心自问?何时才是国人整体醒悟而切实珍视自己民族精粹和民族精神的时刻?何时才是国人振兴名族文化和民族文明的时刻?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