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别离

10-26 作者:以笔写心

深秋已到,“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大幕开启,窗外的杨树林黄绿相间,煞是好看。我酝酿的一颗秋心情绪终于在秋风秋雨里决堤。

在古代,再见就是再难相见,或者永远不见。驿路篱墙,车马天涯,别乡难,还家亦难,所以诗人在诗行里镂刻着一行行令人哀伤的情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是华夏大地最凄美的黎明,却只属于一个孤寂游子的眼睛,因为只有他的眼睛曾经溢满无尽的哀伤。“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是男女情人别离的情绪,像所有爱情的谢幕一样,让人无奈,忧愁,痛入柔肠。

读易安居士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我的心里仿佛也湿透了;读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我也渴望一次杨柳岸边的宿醉;读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我竟也仰慕他在别离时的那种纯粹与高洁。字里行间的真挚,像一朵朵摇曳在秋崖萧野里的菊花,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依旧那么明艳,那么芬芳,那么灿烂。

如果他们也有手机,也有便捷的网络,面对别离是否还会为我们留下这些浸着浓烈情绪的古色古香?

我想,答案不言而喻。现在属于热闹喧嚣,属于粗俗遗忘。那些杨柳岸,那些仿佛也被雾霾涂抹得很模糊了,那些酒仿佛已经不醉人了,那些长亭仿佛已经坍塌了,那轮明月仿佛已经在霓虹灯里永远的残缺了。别离似乎是很遥远的事。

在熙熙攘攘的车站月台,还有没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对望?在手机电话的那头,还有没有类似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真挚的祝福与守望?同样是为了生活,我们忙忙碌碌,疲倦、失败和委屈是否一点点卸去心头最真挚向往的重量?海誓山盟渐渐在光怪陆离的都市霓虹夜晚里苍白,谁还会相信并坚守那关于爱和忠诚的誓言?看惯了喜新厌旧的风月闹剧,厌倦了忠诚坍塌的友谊决裂,忽然为我们这个时代感到心痛。我们的生活可以不是曲折离奇的故事,也不应该沦为荒芜躁动的事故,以至于将我们柔软的耳朵失聪,为我们明亮的眼睛宣盲,让我们的心一点点在岁月里恣睢,与最初的美丽渐行渐远。(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想一想,还是古人的言与行高度锲合,令人扼腕,堪称绝唱之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悲壮的生死之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大无畏的赴死之约;“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极富乐观精神的安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生离死别,更见真心。无论是悲壮,无论是婉约,无论是慷慨,无论是落寞,无不有一腔真挚,有一腹柔软。

大概古人的别离大抵是真的很难再相逢了,所以他们的情浓意挚。反观我们,大概确实是忙碌了,曾经引以为豪的同窗,已经天涯杳隔,消息无多。是情意不够真挚,还是信邮蹉跎,网络拥挤?也许是现在的交际圈子太大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顾此失彼,厚近疏远,那都是在所难免的。

或者在流年里找几个日子聚一聚,除了觥筹交错,大概很难再将故去的亲切失而复得。现在不是不产真挚的感情,只是少了,稀了,淡了,因为过去都是留给思念的,而人们是不会满足于在思念里生活的。我没有考证过向前看的思维对真挚的损磨程度,也不敢大言不惭的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也许这种困境只属于我,也许指责到了最后只是揭开了我自己的伤疤。

然而,对于别离的情绪还是深深地让我困厄。

我也试着在学生们毕业的时候热烈地哭一场,只是那种含泪的微笑早已弥漫了太久,到最后,我的眼泪和我的心已经麻木了,再也不肯作秀似的挤出两行泪水。在父亲去世后,我也把自己埋在泪水里懦弱地苦苦地思恋着他,并以为如果不再为他流泪了,就是我的不孝。可是在亲人们的期望下,在生活的拷问里,我还是决定抹去泪水,坚强起来。其实,不是只有泪水才代表最真挚的情怀,平静和坚强也是一面映衬真善美的镜子。

夜色渐深了,窗外的杨树林哗啦啦的,有风过。簌簌地落叶拍打在窗上,是听不见它的啜泣,还是听不懂,我不得而知。我只记得白日里,灿烂的阳光照在灿黄的叶子上,像是爱抚着她自己的手,而叶子也是那么平静,那么安然,甚至有一些兴奋,不像是即将离别的哀怨,倒像是等待必经的相逢,接受必然的选择,就像我们热热闹闹地要过年过节。

生命的密码渐告破译的今天,我们也许慢慢地获悉了秋叶火红或者灿黄的心语,可是能分享他们离开枝头时的那种情感吗?是快乐,还是哀伤?面对一天天的日升日落,年华的营养从我们身上渐渐流淌,曾经的友谊、亲人渐渐离我们而去,毕生努力的事业也将在前面的某一个驿站送我们下车,面对着皱起的沟壑,霜染的鬓发,我们是否能够像曹操那样慷慨激昂地歌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否还记得大大落落地在每一个路口和同学朋友分别时引用并写在留言册上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否还记得年轻的岁月里已经为别离积攒的快慰和洒脱?

我们需要“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的凄婉,也需要“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灿烂;我们需要一次“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宣誓,也需要一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豁然。别离之秋,心浸在灿烂的阳光里,才会温暖,才会祈盼再一次的相逢。

我们不是缺乏离别,而是懵懂的大脑里实在找不到与那些别离的画面相映衬的相框,没有珍惜机会为自己的心灵摄下一生不会泛黄的照片。我们没有好好珍惜生命里悸动的情绪——离别。与其羡慕古人的真挚,不如好好珍惜自我,尤其是不经意间来临的离别。

今年春天的一则新闻,让我有机会从故纸堆里寻到那一句话“相离莫相忘,且行且珍惜”,也许再不努力珍惜这些故纸堆,我也要和那份灿烂的情怀永远别离了。

2014-10-26夜于家中

共 4 条文章评论
  • 把古诗词横贯其中,妙哉!2014-10-26 22:46
  • 问候2014-10-27 09:37
  • 回复@孟杨:您好!2014-10-27 11:25
  • 回复@苏泰源:向朋友您问好。2014-10-27 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