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访札记(一)
源头活水基层来。
9月8日至9日,我和我的同事荣波配合《中国石油报》驻西南管道公司记者站苏子开老师深入兰州分公司兰州站、关山站采访。其间,我们来到兰州站所辖苏木沟管段和关山站所辖榆中县新营乡西番岔村管段,与线路员工一起徒步巡线,在收集了大量鲜活的一手创作素材的同时,更收获了心灵的震撼和感动。
说起苏子开老师,我与他以前并不相识,但他调入公司伊始所写的两篇稿子《萤火汇聚 闪耀光芒——“青春在基层闪光”五•四青年节主题演讲比赛侧记》和《山重水复巡线难》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优美的文字洋溢着青春、理想、奋斗与坚守交织的革命浪漫主义、理想主义色彩,稿子通篇充盈着诗样的律动和美感;采访稿中所附的采访手记体现了采访者对于采访素材的深入思考与梳理,也体现了采访者清晰的采访思路;独特的拍摄角度、较多的人物特写、丰富的景深变化以及对广角镜头的大胆运用,使新闻图片更有内涵、深度和视觉冲击力。总之,从文字到图片,他的新闻作品让我感到耳目一新。这是我十分欣赏的创作风格。
言归正传。8日午饭后,顾不上休息,我们便在兰州站线路员工范博的带领下赶赴苏木沟。苏木沟是一条季节性河流,发源于兰州市七里河区湖滩乡,终止于甘肃临洮县西北部,总长27.5公里。兰成渝管道穿沟敷设,管道伴行路碎石遍地、坑洼不平、坡陡弯急,巡线难度很大。
从兰州站出发约50分钟,我们顺利进沟。一阵剧烈的颠簸和几个U型弯过后,刚吃过午饭的我便被这恶劣的路况折腾得几近呕吐。但是,车窗外苍凉壮阔的西部荒原景象很快吸引了我,使我全然忘记了路途的艰辛——蔚蓝的天空中飘着被风吹散的白云,土黄色、红褐色界限分明地拼接而成的山体,山脚下零星分布的绿毯般的块状麦田。蔚蓝色、白色、土黄色、红褐色、绿色,这巨大的色差所带来的视觉冲击,让我感到一种震撼心灵的美;与此同时,这荒芜与生机所产生的强烈对比,更使我深深地折服于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命能活的地方,人就能活命!石油管道人建设、运营兰成渝管道的全过程,不也是一部人类同自然一决高下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吗!
“青山秀水是一种美,荒原戈壁也是一种美。”将思绪从车窗外的景象中拉回,我便向刚刚从南国广西来到兰州的苏老师“推销”着西部高原的美。“很美,片子拍出来一定很有冲击力。”苏老师不住地点头。(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一路上,我们仨很兴奋,一直在商量怎样设置采访问题,怎样选择拍片角度,大家都全力以赴力争把这次采访做好。
越野车在K024里程桩处戛然停住。按照兰州站巡线员范博的安排,我们将在K024至K028路最难走的四公里管段进行徒步巡线,其间还要安排农民巡线工和我们一起巡线,以便于我们采访。
走下车,面前是一段三四百米长足有35度的上坡。我们跟范博边聊边艰难地爬坡。兰州站的越野车似乎排量偏小,呼啸着冲了两次才越过这个大陡坡。车子高速驶过卷起飞扬的尘土,遍地酥脆的风化石被车轮轻易地碾碎。“这个地方的日照有多强、风有多大,看看这风化石就知道了,石头都被晒得、吹得像酥饼一样,手一掰就碎了。”荣波说道。
采访过程中,苏老师一边向范博、农民巡线工老张详细了解线路巡护情况,一边或蹲、或躺、或趴,不顾满身尘土和摔伤的危险,只为找到一个最佳的拍摄角度。由此想到我们一些基层通讯员甚至专职新闻宣传工作者拍片子时连腰都懒得弯,片子拍出来都是一个角度,平淡无奇,我不禁为苏老师的专业精神和敬业态度所叹服。
采访当天的苏木沟干燥炎热,大家都感到鼻孔发干、脸皮发紧,地道的兰州人荣波竟然还流鼻血了。“苏木沟估计是《西游记》里拍火焰山的地方吧。”我开玩笑地说。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采访和拍摄,我们“满载而归”。望着车窗外一丛丛的骆驼刺,我不禁想起了工作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兰州管道人。五年来,兰州管道人就像这顽强的骆驼刺,在贫瘠的黄土高原扎根、发芽、生长、繁茂,用默默坚守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代的管道精神,正是有了他们的坚守,才有了祖国西部能源动脉的畅通无阻。(罗士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