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荣誉观

11-13 作者:淡淡的清凉

对于荣誉我们多数人可能都喜欢,不喜欢的人恐怕少之又少了。做工的努力工作、敬业奉献、成绩突出荣获“劳动模范”,或者“劳动标兵”,这样的荣誉令人称羡;务农的善种粮食,经过科学育种,辛勤耕耘,成了引领一方的致富能手,被授予“致富模范”或者“致富带头人”,这样的荣誉也顶呱呱;当兵的战场上浴血奋战英勇杀敌,荣获“战斗英雄”,被人们称作“最可爱的人”,这样的荣誉至高无上;读书的学生,如果学习好,品德又兼优,也可以获得“三好学生”荣誉称号。这样的荣誉,虽然微小,不足挂齿,但对学生来说,能获得这样的荣誉也是好的,也是值得称道的。

但是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东西却被某些人扮作荣誉,硬戴在自己头上,混淆视听,博取功名。最近笔者就遇见了这样的事情。近来因为校园文化的事情,有幸到一些学校走了走,看了看,收获还是不少的,也学到了不少东东。有些过去就忘了,有些却一直留在心板上,就像用烙铁留下的痕迹,怎么抹也抹不去。

比方说,有不少学校都建有荣誉馆,顾名思义,荣誉陈列之地方。它反映了一个学校历史发展的轨迹,是校史的浓缩和精华,是前进中留下的光辉足迹。既为荣誉馆,里面定然列陈了不少与荣誉有关的东西,如奖牌、奖杯、证书之类,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也有一些似乎与荣誉无关,像领导、“专家”视察或检查工作之类的剪影等,似可不必放于此处。可是恰恰相反,一些学校非但将领导检查工作的剪影陈列于此,而且还以显著位置呈现,显得“特别尤为”的重视,唯恐参观者忽略了领导的“存在”。

在下位卑职低,在此说三道四,既没有对“领导”不敬的意思,也没有酸葡萄的意味,只是觉得将“领导”陈列于此,实在是有些欠妥当,若是校史陈列馆尚可,可实际上并不是。这就有了疑问了:领导或专家视察,大不了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次事件,跟荣誉无关,可学校偏偏却要把它当成荣誉,这倒是为何呢?循着这条思路,我可否作如下分析——一是不知道将这样的事件归于何处,随便放置罢了;二是故意而为之;三是在潜意识里认为这就是荣誉。第一种情况尚可谅解,不知者不为怪也。这第二种情况么,就有了拉大旗扯虎皮的嫌疑了,以为如此这般,就可以给自己脸上贴一些金子,唬一些人,你看你看,领导到我们学校来视察了,这是多大的荣耀呀!第三种情况么就有些不妙甚至有些可怕了。此话怎讲?你想啊,在一些人(实为学校管理者)的潜意识里上级领导来视察那就是至高无上的荣誉,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更令人欢喜的呢?领导的光顾就意味着对自己工作的肯定,如果领导对你不管不问,不理不睬,那实在是可悲,自己的前程也就堪忧了。如果领导经常驾临,说明领导重视,其它荣誉也就自然而然地送上门来了。将领导摆放到显著位置,一方面是拍领导的马屁,另一方面也是想借领导的官威来摆自己的威风。试想,做教育的,如果都怀着如此这般的“境界”,你不怕才怪呢。

其实,这样的事情我本大可不必这般的吹毛求疵,这不是咸吃萝卜淡操心么,关我甚事。但是,我是教育人,教育人看见了心里就不爽,就堵得慌,就想说一说。因为教育本身是一件庄重的事情,需要静心、务实、诚信,来不得半点热闹、浮夸和虚伪,教育一旦爱慕上虚荣,爱慕上“高大上”或“白富美”,那教育剩下的还有什么呢,唯有堕落的分了。N多年来,多少热爱教育的仁人志士都对教育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国家也制定了这样的规划那样的纲要,可是结果呢,抱怨的多满意的少,心寒的多高兴的少。究其原因,一言以蔽之,就是因为我们教育人的脑袋瓜和荣誉观出了问题。在我看来,我们之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恐怕一辈子也没有弄明白,国家究竟为什么要办教育,换言之,办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如果弄清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为了那几个虚伪的光环,去对领导逢迎拍马,也就更不会将上级领导的视察当做荣誉硬戴到自己头上了。呜呼哀哉,可悲乎?可悲也。其实真正可悲的不仅仅是我们追名逐利的教育管理者,更是我们寄予厚望的教育。

换个思维,上级领导来视察工作,那是他们众多工作中的一项,是对教育事业的关心。我们既不必惊诧,也不必刻意献媚,更不必拿来当做荣誉,泰然处之为之上上策。做教育最难能可贵的是保持一颗平常心。这方面远有先贤为镜,近有圣哲为师,当世有“家”为范,他们或处于乱世,或处于硝烟,或处于流离之中,但有一点,他们为国家、为民族、为后世潜心治学的信仰始终没变。他们活着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想到过弄个荣誉往自己脸上贴一贴,假如他们要活在当下,看到这些乌七八糟的事儿,定当汗颜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现如今,全社会都在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人,当率先垂范,努力践行之。面对这个纷繁喧闹的世界,我们还是应该多一份冷静,多一份思考,多一份责任吧。

荣誉是个好东西,还是敬而远之的好。

共 1 条文章评论
  • 谢谢推荐!2014-11-13 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