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历史最好的还原剂——追忆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破冰第一人吉诏宏

11-25 作者:傅国河

时间,是历史最好的还原剂

——追忆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破冰第一人吉诏宏

傅国河/文

遥望苍穹,繁星闪烁。那些看似咫尺的繁星,却是远距我们亿里之遥的天涯。是时空,让宇宙浩瀚无垠;是时空,让世界咫尺天涯。

时光穿梭,过往的犹如烟云,都已凝固为记忆,凝固为历史。

人足千秋终作古。吉诏宏,就是这么一位随时光流逝却依然活在人们记忆深处,随时光久远而历史更为厚重的老人。2012年12月8日,88岁的吉老乘鹤西去,飘然作仙。但在人世,他给我们留下许多的宝贵精神财富,除了一份为人为事耿直不阿,一份对理想终生不渝的信奉,更有一份对人民发自肺腑的真挚情怀。(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旧中国外有西方列强蹂躏,内有军阀割据。吉诏宏就生于这乱世的江苏滨海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而早于他两年诞生的中国共产党,那时虽为稚嫩,却如冲破黑暗黎明的曙光,昭示着中国未来光明的前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也让吉诏宏选择了她。

1942年7月,时年19岁的吉诏宏投身拯救民族危亡的抗日战争,并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战场的厮杀,他不曾畏惧;军民的鱼水情深,他更不曾忘记。这种不惧生死的胆量,让他后来敢斗胆为民请命,留下了自己人生悲剧的注脚。

1958年“大跃进”,天长出现严重饥荒。时任天长县委第二书记的吉诏宏在给一位到此调研的中央领导汇报工作时,直面陈情,不日就被打成“右派”,发配到铁矿劳动。时隔3年,还是这位中央领导,亲自为其平反,摘掉了他头上的“右派”帽子。

历史,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历史,也往往有着惊人的轮回。

1978年2月,吉诏宏由滁县地区水利局局长调任凤阳县副书记、县长。

悠悠淮水,浩浩汤汤。千百年来,它没能收敛自己的桀骜,却带来了历史上的多次决口泛滥,哀鸿遍野。依偎淮河的凤阳,时值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很多人依然身背花鼓,到处乞讨流浪。作为一县之长,吉诏宏感同身受,走村串户,访民疾苦。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当小岗村十八农户在那个寒冬时节,以“托孤”方式在一份“契约”按下手印的时候,他们不曾想过,它掀开的是一场关乎中国命运的改革序幕。吉诏宏,自始至终见证了这段恢弘的历史,更是不计个人得失积极投身于改革洪流。

当时,政治的禁锢很多。就在小岗村“包产到户”不久,《人民日报》便发表社论,明确指出反对包产到户,分田单干。这就像一瓢冷水,扑浇在群众火热的心头。村队干部,更是做好了挨批、坐牢的思想准备。此前,吉诏宏坚定地支持了小岗村的“逆天”之举,他的思想很朴实,群众无非就是多打点粮食,胡饱肚子,何罪之有?有干部要叫停小岗村的“包产到户,吉诏宏知道后,说道:“算了吧,就让他们那样干吧!”滁州地方志里记录的这段话语,看似轻描淡写,岂不知那个时代,要为此承担多大的政治风险!之后,吉诏宏为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更是多次打电话给地委和省委主要领导,并陪他们实地调研。

历史,真实地记录了吉诏宏在凤阳首创“大包干”过程中的无可辩驳的功绩。然而,历史却未能将其载入史册,昭于世人。因其耿直求是,终被打入另册,“边缘”出局。

小岗村首创“大包干”先河,当时也仅是解决了温饱。出于政治的需要,拔高典型,提升影响也在情理之中。一生耿直不阿、求真求是的吉诏宏,依旧未能悟出政治的玄机,直言宣传的虚高不实。他从“大包干”行动的坚定支持者,变成了“大包干”宣传路上的“绊脚石”。历史 ,带着它的辛辣嘲讽,让吉诏宏再次成为了一个不戴帽子的“右派”,调离了凤阳。

时间,是历史最好的还原剂。

乘鹤西去的吉老,生时淡泊名利,去之宠辱两忘。历史的烟云,有的随时间流逝而被冲淡、遗忘,而有的却在历史的长河流淌中,越发凝重,将为我们徐徐打开一扇窥见真实面目的时光隧道,明察古今,知晓未来。

吉老,无疑就是后者、来者。

共 1 条文章评论
  • 欣赏佳作,问好!2014-11-26 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