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上海方舟的记轶

01-12 作者:海上遥远

从1933至1941年,上海共接纳了3万名犹太难民。上海成为犹太难民逃离纳粹捕杀的诺亚方舟。1943日寇将全市的犹太难民,集中管制在提蓝桥,这个不足一平方英里的地区,与10万本地居民拥挤在一起。许多华洋人家是杂居一幢楼,共用一厨房,和睦渡朝夕的。许多人后来还真成了朋友,从而成为一段津津回忆的上海佳话。

晚年的外婆曾叨叨不休地说过,她有一个教友陈姓夫妇就住在东有恒路(即今天的东余杭路)。忽然楼里搬来了一家五口的犹太难民,男主人一脸大胡子,洋太太还带着三个洋娃娃。有一天,当大胡子在灶披间(厨房)看见陈先生,一个体面的洋行职员,竟能娴熟地翻炒青菜,呆呆地看了半天,才回过神来。

大胡子是幸运的。因为陈先生能用流利的英语与他交流。并告诉他,为了节省煤球,可以到“老虎灶”去泡开水(买开水),如何应付弄堂口的“白相人”(地痞)。

大胡子的家底是殷实的。冬天,他们一家人都穿着上等的厚呢大衣,靠着变卖家里的东西补贴家用,才使他们一家度过了那一段寒酸不已的时光。

大胡子家的东西很受欢迎。旧上海滩本来就有“淘旧货”的风俗,而大胡子出手的又都是德国货,上海的“老克勒”( 对洋风尚很在行的人)一向喜欢标有“强门”(german)的舶来品,而大胡子自然开价不扉。所以被上海人称之为“犹太门槛”的,就等于是说一个人,过于精明细算。

今年5月18日的博物馆日,冒雨参观提蓝桥的“犹太难民纪念馆”,在观聆拍摄之中触动回忆,一段关于外婆晚年叨叨的,悠远记轶。(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题图备注:犹太难民卡力与莎拉,他们在上海的摩西会堂结婚,并在上海生子。今天,在展厅里拿起听话筒,就可听到耄耋的莎拉,远在澳洲向你津津地讲述,当年的上海时光。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