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吃亏是福》第三页
长篇小说连载(第三页) 2010.6.6 作者:李文旺
|
李东坡自己在临鄱县医院办了住院手续,不过,全县像他这样办住院手续的人恐怕很少,没有一个人陪护,没有人给他带一床被子等日用品。从这时起,李东坡所谓的住院就开始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在农村,一个自己能够办住院手续的人是决不会住进那一天开支十几元钱的县医院的。不过,李东坡这几个月来的人生太顺利了,一路掌声,一路喝彩,又是老师的鼓励,又是当上班干部。他不由得飘飘然起来,他有些分不清东西南北了。他觉得自己以后的前程铺满了锦绣,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什么也不懂的农村青年了,自己的身体得好好地珍爱。可是他的这种珍爱慢慢变得过分了,因为这种珍爱建立在无端地耗费家里钱财的基础上。
李东坡来县医院时,身上只有四十元钱,好在原来J省卫生学校的一个老乡已经在这里实习,凭着这点关系,他并没有费多大的周折就住进了县医院。至于后来的钱,他父母会来为他交的。虽然是家乡的县医院,可是,他很少来这儿,就是在县中补习的时间也没有来过,那时他去得最多的就是县图书馆。噢,记起来了,还是他小时候和父亲一起到县上卖小猪时来过。因为那时县里的猪市就在县医院旁边,每到中午太阳正猛之时,李东坡就会跑到这县医院的凉亭里来休息,因为这凉亭的四周全是荫凉的垂柳,不但凉爽,景色也很好看。想不到自己离开家乡以后反而要回到这里来住院,真是世事难料啊。县医院虽然像个花园,可是,到处可以闻到的药味让人很是不舒服。在这里,李东坡最为不理解的现象是:在县医院的一条小路上,常常这里那里地倒满了中药的药渣。他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人们为何要把中药药渣倒在路上呢?这对治病有什么好处吗?后来他才知道,这是人们的一个习惯,据说,只有把药渣倒在路上,生病的人就痊愈得快,这不光是哪一个县的习惯,在整个南方地区,几乎都有这个习惯。
听说李东坡生病回到家乡的县医院治病的事,李东坡的父母忧心忡忡,两个人整整一晚上都没有睡着.这可怎么好呢,这几年他们老两口可没少为他的事操心啊,李东坡考了三年,第二年听说已经考上了,老两口高兴得整天合不拢嘴,就象过年似的.可过了一段时间,又一直没有等来录取通知书,说是分数线提高了,李田顺的心里很痛很痛.他们听许多人说,第三年李东坡至少能考取一所专科学校,可是没有,只是考了一所省立中专,对于这一所学校,李东坡的父母其实也很满足,他们自己没有文化,只要儿子能考取一所学校,就是好事,什么大学、中专根本无所谓,怎么着也比呆在家里种田不知要风光多少呢.好日子这才刚刚开始,李东坡这才读了几个月书啊,没想到儿子竟会生病回到老家来住院,李东坡的母亲更是难过得掉下了眼泪.李东坡的四叔安慰她说:“嫂嫂,莫难过,也许是听错了呢,怎么能好端端地生病呢。”李东坡的母亲本来只是掉眼泪,这一劝反而劝得她哭出了声,两行浑浊的泪水顺着她脸上的皱纹流到她的嘴边。
李田顺不得不卷好了几件衣服,他要和老伴去县医院看望住院的儿子.李田顺的小女儿在镇里的中学读书,这样家里也就只剩他们两个人,李东坡的四叔说要和李田顺一起去医院看看,李田顺说:“老四,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你是一个校长,管着二十个老师和一千多学生呢,学校离不开你呢,今天你就别去了,过上个十天半个月,如果有空你再去吧。”四叔没再说什么,李田顺和老伴就这样勿勿上路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在县医院,坐在床沿的李东坡见父母来了,赶紧从床沿上站起来。他仔细一看,父母这才一个月没见面,就显得十分憔悴,似乎老了很多,他心里有一股说不出的慈味。何牡丹走近李东坡,抱着他的头,竟然呜呜地哭了起来。李东坡知道自己生病让母亲很难过,可是,他没有想到母亲竟然会难过得哭起来。
李田顺苦涩地问:“儿呀,你这身体不是一直很好吗,怎么这就生病了,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李东坡把从家里到县城淋了大雨,然后又生病的事说给父母听了。李东坡说:“我去年就听妹妹说不想读书了,她不会真的不读吧?”李田顺说:“放心,你妹妹是嘴上说说,她怎么舍得不读书呢。都什么时候了,你自己还生着病呢,还是关心一下你自己的身体。”
李东坡问:“家里还好吧。”李田顺赶紧说:“好,好着呢。你三叔的大儿子这次在高三的重点班里还考了个第一呢,你三叔一高兴,就上街买了一部彩电。嗬,到他家里看彩电的人可多了。有人劝你三叔卖票,说能赚钱呢。”李东坡问:“那他卖没卖票?”李田顺见儿子有了说话的兴致更高兴了,说:“还卖票呢,你三叔是什么人,别看他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可也是个党员呢,他说:‘这票能卖吗?乡里乡亲的,那不是要钱不要脸吗?’也怪,那人让你三叔给骂了,一点也不生气,还一个劲地说:‘对对对,算我胡说八道,算我胡说八道好不好?’”李东坡真想笑,可一想起自己这是在医院,旁边还有其他住院的人就忍住了。李田顺又说:“从此以后,你三叔家里可热闹了,来他家看的人越来越多,光烧茶都得好几壶呢。”何牡丹接着话头说:“这下好了,现在弄得我们这个邻居加亲戚去他家看电视都找不到位置。”李田顺说:“找不到也没有关系,我们不也图个热闹吗?”李东坡深深地知道,他的父母平时少言寡语,现在说了这么多话,一定是想让他开心,让他把心放宽一些,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当天下午,李东坡的母亲回家去了,现在,第一季水稻秧苗已经栽下去了,收割油菜还要过一段时间,现在正是农闲的时候,李田顺留下来照顾李东坡更合适。何牡丹前脚刚走,后脚就来了两个看望李东坡的人,他们是李东坡的两个堂兄弟,现在正在县一中重点班读书,一个是他三叔的儿子,读高三,一个是他四叔的儿子,读高二。
李东坡对两个堂兄弟说:“你们怎么来了?”三叔的儿子说:“噢,我们是听说的,再说从一中到这儿也不远,就来了。我们合起来买了瓶罐头,东坡哥,我放这儿了。”说着话,他就把罐头放在了床位旁的柜子上。李东坡有些不安,他们进门的时候好像是空着手来的,哪来的罐头?李东坡一下子懵了,很受感动地说:“你们能来看一看我,我就已经很高兴了,你们还是中学生,哪来的钱?快把东西拿回去。”四叔的儿子开口了:“东坡哥,你不要客气,虽然我们的钱是父母那里来的,可是合起来买点东西,你就收下吧。”李东坡默然了一会儿,说:“你们中学生本来就忙,还来看我……”李东坡说不下去了。三叔的儿子说:“东坡哥生病怎么能不来看呢?我们小的时候,你对我们可好了。”四叔的儿子说:“可不是吗?记得我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班上的语文老师是个年纪很大的人,不会教汉语拼音,是东坡哥教我学会了汉语拼音,后来我才发现,学好了汉语拼音对学习英语都有很多好处,真应该感谢东坡哥呢?”李东坡说:“人家都说没出五服的人很亲,我们可都是同祖父的兄弟啊,还要这么见外吗?”那两个堂兄弟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也只是表表心意,东坡哥不必客气。”
就在这三个堂兄弟谈得很是投机的时候,一把大火把三叔和四叔家的房子烧了个精光。这两栋房子其实并不是叔叔们正在住的房子,这两栋房子是三叔和四叔做给他们的儿子们的备用房。李东坡的三叔有两个儿子,他的四叔有三个儿子,现在三叔和四叔分别住在各自的五榀木房里,那是他们在六十年代末做的房子。一九七九年,两个叔叔考虑到后代渐渐长大,于是就另外各做了一栋五榀的房子在村子的后面。没有想到,这个做了六年而又从没有住过人的木房子竟然不明不白地被一把大火给烧了。李东坡的三叔和四叔一个劲地后悔,不该在那房子里堆放大量的稻草,这可能是失火的主要原因。
在家乡的县医院,李东坡治疗了一个月,这一段时间,他的不少亲戚朋友都来看望过他。一个年纪轻轻的人躺在病床上,还让长辈们来看望,他感到很不自在,总觉得坐卧不安。
一个最应该来看望李东坡的人始终没有来看过他,甚至连面都没有露一下,这个人就是极力鼓动李东坡陪着去省城的老许。也许他不知道李东坡的病和他们的那趟冒雨之行之间的关系,可是谁也不能否定,就是这场暴雨让李东坡突然染病的。
可是这时候李东坡的病已经不在身上,而在心上。
第三章
在医院的头二十天,李田顺想:只要能治好儿子的病,花多少钱也没关系,可是日复一日,李东坡说自己没有什么治愈的感觉,这就是好像每天二十多元的治疗费全扔进水里了。在那个年月里,二十多元钱可以买上二十斤猪肉。这样大的开支而且治得没有一点效果,让李东坡父母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又过了十几天,李东坡觉得在县医院也是浪费钱,于是他跟父母说要回渔池李去治疗。
李田顺想:儿子到底是在外面见了世面,能这么体谅父母的苦衷,太懂事了,作父母的也不能对不起儿子。他打算劝李东坡在县医院多住些日子,就算是对儿子的身体交保险费。
住院医师说李东坡的肝功能没有一点问题,以后再回去休息一段时间就够了,李东坡就更坚定了要回渔池李的决心。
李东坡从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厚厚的《肝炎大全》,带足了二十天的中药回到了家乡渔池李。这一段时间,正赶上农村收割油菜,李田顺忙得不可开交,他一边要忙农活,一边还要给李东坡煎药。这时的李东坡做的事只有两件,一件是一遍又一遍地看《肝炎大全》(有些章节他已经能倒背如流,两年之后这书让他翻烂了不少页码),另一件是绝对的卧床休息,这也是他从《肝炎大全》上看来的————虽然很荒唐,但是此刻他觉得这部书就是至高无上的经典,他彻底地来了个卧床休息————连煎药也要父母给他代劳。
这时,李东坡收到了一封来自学校的信,打开一看,是班长写来的。来信以关切的语气问了他的病情,表达了美好的祝愿,另外信中还提到:如果没有什么大问题,就早些返校,希望李东坡珍惜这个预备党员的荣誉。班长因为和李东坡私交较好,向李东坡透露了一个消息,他这个预备党员指标来之不易,是班主任郭老师在委婉地拒绝了一个同学的巴结之后特地给李东坡留下的————那个同学给郭老师送了一块名牌手表,想请他在入党的问题上帮帮忙。那个同学被郭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没过多久,那个同学因为过分张扬地早恋并且屡教不改,被学校开除。应该说,班长的信是十分友好的,用意也很善良,可是李东坡已经万念俱灰,他竟然连一封信也没有回,虽然他后来为此感到十分后悔。
就这样又是两个多月过去了,快要放暑假了,李东坡的病不见一点好转。象李东坡这样对医学知识一知半解,一天又一天的绝对卧床休息,把他这个年纪轻轻的人弄得毫无胃口————一个长期卧床的人如果能有好胃口,那才叫太阳从西边出来呢。时间一长,再健全的人也会闹出病来。
在农村,渔池李在近二十年的历史中,一直因为人均水稻田亩多而且异常肥沃,生活水平在全县甚至更大范围都一直遥遥领先。到1985年为止,生产责任制已经实行了三年了。平时,放暑假的时候,李东坡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这是因为李东坡的个头大,力气足;而李田顺因为大儿子当过几年兵,曾是军人家属。那时的军人家属实在让人尊敬,政府每年过年前要敲锣打鼓地上门慰问,在社员的分工上,自然也对他要照顾一些,三十年给他的分工是水管员。所谓水管员就是在对农田灌溉上进行合理调配,是个很轻松的活,只要扛着一把铁锹到田坂上走一走,这个田口扒个水口,那个田口填些土堵上,一切就万事大吉了。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好事和坏事有时候是变化无常、捉摸不透的。李田顺在当水管员的三十年里,不需要做重体力劳动,照样可以和其他社员一样每天在工分本上记上十分工。可是由于长期没有接触过真正的农活,在实行生产责任制的后来,他很多农活都不太熟练,快六十岁的人,什么犁耙耕耖,什么插秧打禾,等等等等,一切还得现学。这样一来,李东坡不得不分担很多劳动,成为家里的主要劳力。
今年不一样了,李东坡被《肝炎大全》调教得不愿动弹,更别说给家里干农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