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布鞋

01-31 作者:看繁花落尽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一直是穿着妈妈纳的布鞋长大。都说母爱似海,而母爱在我儿时的记忆中,除了妈妈做的饭,无疑就是那妈妈一针一线纳出来的老布鞋了。

我小时候穿鞋很费,又是男孩,脚长得瘦长,几个月一双。往往是其他部位好好的,前面先磨破了,大拇哥便从前头拱出来。妈妈常念叨:

“你的脚是刀子?吃鞋呢!”现在每每想起,心里便不禁生出阵阵暖意。

我们乡下的布鞋,男的用黑灯芯绒做鞋面鞋帮,讲究白底黑帮,穿上很精神。女孩的鞋则一般用暗红色带小点点的灯芯绒做,鞋口那里会有个搭袢。棉鞋要复杂些,鞋帮比较高,再续一层棉花,在鞋帮两面镶几个气眼系上鞋带,下雪的时候穿上又护脚又暖和。

一双布鞋的产生,是从棉籽播入了土壤那一刻开始的——在雨水和阳光的滋润下,在老农的精心侍弄下发芽生长,开枝散叶。到了秋天,长满棉花的田野尽眼望去,白花花地无边无际,乡下人的心此刻已是醉了!

棉花采摘回来,在弹棉花机上弹得蓬蓬松松,就可以做鞋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做老布鞋要有好线,因此首要任务是纺线。那时候没有电,每到天热的时候,妈妈会把纺车搬到院子里,在月光下纺线。我睡在院子里的凉席上,看妈妈一手转动着纺车的柄,另一只手捻着棉絮,一根细细白白的棉线就那样轻巧地从妈妈手中的棉絮条牵了出来,然后再轻轻往回一放,棉线便绕在了纺车的细铁锥上。随着纺线车子的转动,眼看着白生生的棉线团慢慢地变得大了起来,一头粗一头细,像一个小巧的玉米穗子。

月亮在大朵大朵的,棉花一样的云彩里穿行,院子里的光影时明时暗,熏蚊子的艾草静静地燃烧着,淡淡的烟雾伴着药香在轻轻飘荡,有萤火虫点点簇簇的亮光在无声地飞舞。凉爽的风吹过,巴掌一样的杨树叶子哗哗作响,纺线车“嗡儿——嗡儿——”地轻声唱着,不一会我就进入了梦乡。那单调却悠扬的纺线声就是陪伴我长大的,最为动听的音乐了。。。。。。

纺好棉线,就开始搓纳鞋底用的细绳——用一个光溜溜的木槌,上面有一个带钩的细铁杆,把几股棉线挂在铁勾上,快速转动木槌,上面手一搓,一根细细长长的,纳鞋用的棉绳便搓好了,这一做就是十好几团。

有了细绳,接下来就可以做鞋了。先做纳鞋底用的“袼褙”:把平时不用的废布一层层均匀地涂抹好浆糊,抚摸平展,然后贴在门板上晒干了取下来,按照鞋的大小剪下来,要剪好几层,每一层用白布包边,然后就能纳鞋底了。

    纳鞋底是我们农村最常见的一个场景。在田间地头,在打麦场里,在家家户户的门口,尤其是到了冬天农闲时,吃完晌午饭,暖暖的阳光懒洋洋地洒落在家户的院落里,巷道里。汉子们在打牌,抽烟,谝闲传。小孩子们在四处嬉笑打闹,群鸡们在粪堆上,脚底下啄食。这时候,家里的女人就会搬小个板凳,或坐在门墩上,一边和对门的女人唠着家常,一边纳鞋底。

 

一双好鞋底差不多有半寸厚,先拿锥子把鞋底使劲扎透,再把拖着细绳的针从针眼里穿过去,然后轻巧地一拉再一拽,“嗤儿——”一声,白生生的鞋底上就留下一个小小的针脚。

纳鞋底时左手食指一般会戴一个“顶针”,和戒指差不多,却要比戒指宽很多,上面有一排排的凹点,是为了防止针扎到手。

纳好鞋底,就开始上黑灯芯绒的鞋面,——一针一针,扎扎实实地纳,细细密密地缝。小时候我最爱看妈妈纳鞋底,常想,妈妈的手为什么就不会酸痛呢?鞋为什么就做不完呢?现在想来,不是妈妈的手不会酸痛,而是她把对家庭的爱,对生活的美好希翼一并纳进鞋子里了。。。。。。

上好了鞋面,再在鞋口两边镶一块松紧布,这样脚稍微肥一些瘦一些都能穿。

一双白底黑帮的,饱含乡土风情的布鞋就这样在乡下勤勉,朴实的女人手里慢慢地做好了!

这样做出的鞋,没有皮鞋的气派和华丽,它朴实得宛如一把泥土,穿着这样的鞋,心里是那样地踏实,平和。它透气,舒适,走再远的路脚也不会累。我们乡下人就是穿着这样的鞋子,一辈又一辈走过了春夏秋冬,风风雨雨。。。。。。

一双老布鞋的作用还表现在生活的其他方面。

男孩去女孩家里相亲,一般都会穿一双新鞋,女方家里会根据他脚上的鞋来判断未来的亲家是不是过日子的好人家。同样,没过门的女孩去男方家里一般也会留下两双自己做的布鞋送给老人,男方的家长也会根据这两双鞋来断定这女孩子过了门是不是过日子的好手。

如果男孩和女孩已经订了亲,男孩要去当兵或考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女方送行的时候,可能不会有太多的贴心话,但一双亲手做的布鞋是必不可少的。有心并且手巧的,还会在包裹里放两双自己做的鞋垫,那鞋垫用鲜红的布做成,再用缝纫机踏出一道一道密密的线,上面用彩色的线绣上鲜绿粉嫩的并蒂莲,鸳鸯什么的,以示同心。男孩子穿着这样的鞋,无论走得再远,一颗心总是和女孩子在一起的。

家里有老人去世了,脚上必定有一双厚厚实实,合脚熨帖的,白底黑帮的老布鞋陪伴着他走向去往天堂的路。。。。。。

 我有幸看过流行于陕西华阴一带的老腔戏,据说这戏从秦代就有了,完全是农民忙碌农活之余自娱自乐而衍生的一个剧种。演员都是乡下的农户,所用的乐器简单而粗糙,有些就是平常农户家里的用具。其唱腔高亢而苍凉,粗旷而豪放。听之观之,犹如行走在莽莽苍苍的秦岭荒原,一股凛冽的秦汉古风迎面而来,让人的心灵为之沉醉。这老腔就和老布鞋一样,摒弃了雕琢和浮躁,远离了商品化气息,宛若一段剖开的原木,都是最接近生命本质的东西,而最本质的,往往也是最为珍贵的!

岁月在流逝,在现在的农村,做得一手好布鞋的越来越少了,许多传统的东西正在渐渐地离我们远去。不仅仅是老布鞋,还有那红殷殷,鲜灵灵的窗花,农家手工织的土布,极具乡土气息的老戏乃至土灶,大笼屉蒸的形态各异,喜庆可爱的花馍等民俗文化在现代化工业的浪潮的冲击下早已凋敝得七零八落了!

 老布鞋曾撑起了我们乡下人祖祖辈辈普通而平淡的生活,也曾一代一代地传承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希翼。 若干年以后,我们还能从哪里寻找到记忆中老布鞋的那份厚实与朴拙?我很茫然,因为我不知道!唯有那深深的怀念和母爱永永远远地珍藏在我的生命之中。。。。。。

共 13 条文章评论
  • 好文章,喜欢,赞2015-02-01 23:46
  • 回复@他乡异客:谢谢您的评论2015-02-03 23:29
  • 我想我们丢弃掉的不仅仅是老布鞋,老粗布这些手艺,更是丢掉了千百年来祖祖辈辈积淀下的,无比浓厚的血脉的传承!点赞2015-02-04 22:02
  • 我写过一篇《老布鞋的记忆》,你我对老布鞋有着很深的记忆2015-02-05 12:22
  • 回复@心情快乐:哦!有空拜读。2015-02-05 16:38
  • 读了两遍老布鞋。说几句————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吧。一,总体是好的,可以参评。二,(优点不提)建议几点:纺线嫌多,或可压缩;其他納底绱邦或要加细(千层底是白布沿边的叠层合体的鞋底,成后很美。我家纳底使用麻线绳,每针拉过后,绳绕锥把上,再用力拉紧,绳深陷鞋底布里,再纳下一针。针脚系统排列,密不见布。每只底儿不下千针,辛苦至极)。成鞋后白底儿青帮格外漂亮。鞋底儿包布,应包上面,。不是楔子,是楦子。成鞋的美要突出,要强调母亲做的与众不同。三,院中纺线一段,情景极美。段后写到火虫,应先点明初秋。四,几句话表意欠佳:1,老布鞋陪伴着她.....去往天堂的路。2,一双新布鞋的作用.....穿的方面。3,眼看着一根.....牵了出来。四,倒数第四段似是蛇足,慎思之。以上,参考。其他就是标点。2015-04-23 15:06
  • 回复@红豆:哦!先表示谢意!你说的极是,有的地方我已经意识到了,已做了修改,“母亲做的与众不同没考虑到。几句话表意欠佳尚在斟酌中,蛇足我再看看。握手!2015-04-23 16:38
  • 回复@红豆:你也是北方的?2015-04-23 16:39
  • 回复@红豆:有些鸡肋的地方,但看不出。2015-04-23 16:41
  • 原籍承德。欠佳句多是有病,蛇足段或再紧密捏合亦可,总之,要改造。要么,放在将结尾处提带一下。2015-04-23 19:55
  • 回复@红豆:重新修改过,望指导!致谢!2015-04-24 22:29
  • 我已看不出什么问题了。祝你成功。2015-04-25 11:45
  • 回复@红豆:再次感谢!祝福!恐怕还需要进一步修改。2015-04-25 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