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一座城(组章)

02-08 作者:孟杨

春节前夕,因有了一个去吐鲁番办事的机会,这让我又一次打开记忆的闸阀,突然有了去托克逊看一个人的想法,在吐鲁番匆忙办完琐事之后,忙不迭地踏上通往吐鲁番紧邻小城---托克逊的长路,拥入到白杨河岸湿漉漉的气息中,在城市、村庄与历史的遗存中梳理自己的记忆碎片。

《艾丁湖,上天遗落荒原的一滴泪水》

在极度缺水的东疆地区,托克逊县无疑是最幸运的一个。这个幸运缘于有一条叫白杨河的河流穿城而过,滋养得这方戈壁绿洲殷实而又富足,安静而又祥和。

白杨河发源于天山博格达峰南坡的一个叫天山大坂坡地,直穿后沟峡谷,汇齐了天山深处那些大谷小沟中的涓涓溪流,一路奔腾而来,流过托克逊县城,一头没入吐鲁番东南方位的艾丁湖,最后消失地无影无踪,这就是戈壁荒原上所有河流的生命格式。因此,要揭开托克逊绿洲的面纱,不得不从处于白杨河河尾的艾丁湖启程。

在吐鲁番办结事情,小憩一夜后在清晨搭上一个叫艾合木提的维族兄弟的出租车,路过沙漠植物园,一路问询着来到恰特喀勒乡,再南行六公里,就看到了有湖水的艾丁湖,几亩见方的湖水被冰盖结实地覆盖着,依稀能看见白杨河自西而来的痕迹。

其实,艾丁湖是一个方圆200多平方公里的地理概念,由于吐鲁番盆地特殊的气候特征,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在很多年以前,艾丁湖就成了一个梦幻般的符号,只有沼泽和盐碱地,生长着柽柳、梭梭、红柳、芦苇等旱地植物,湖或者湖水,只能存在于这方土地上人们的想象中。艾丁湖沿岸坐落着大大小小十多个村庄,生活在这些村庄的楼兰后裔们,世世代代依赖这片荒原谋取生计,繁衍生息。(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十八年前的一九九六年,天山南北恰逢多雨的年份,上游博格达峰融雪增多,白杨河流水突然暴涨,气吞山河般涌动而来的天山雪水,让艾丁湖一夜复活,水位恢复到100平方米左右。这对于吐鲁番盆地的人们来说,堪称一个历史性的事件,人们按奈不住激动的情愫,彼此奔走相告,甚至惊动了生活于库木塔格沙漠之滨的我,在一帮同事的怂恿鼓动下,三十多个人结伴而行,搭乘了一辆骄子车去寻找梦幻般的艾丁湖。

尽管当年由于路况太差,大轿子车无法行走到复活的湖水边沿地带,我们一行人只好怀了惋惜的心情无果而返,但大家对艾丁湖的牵念从那一天起就沉淀在心底,始终无法抹去。

也正是一九九六年的那个雨季,触动了人们恢复艾丁湖的心思,在吐鲁番地方政府的极力倡导下,白杨河上游的托克逊县采取了开源节流的方式,将省下的水源无偿地送入到下游的艾丁湖区域,从而使艾丁湖湖盆的地下水位逐年恢复,一直到现在可看见的湖泊出现。虽然艾丁湖只有几亩方塘,但这已经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呈现,让生活于斯的人们看到了希望,让远行而来的旅人看到了惊喜。

艾丁湖已经成为吐鲁番市的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景区的管理者打开想象的翅膀,在有湖水的区域设置了世界陆地第二低点的标志,供远行而来的旅人丈量大地与天空的距离。当我站在低于海平面154米的陆地上,看到的不是汹涌澎湃的湖水,而是只有几亩方塘的冰盖,冬阳映照的艾丁湖更像上天遗落在吐鲁番盆地最底处的眼泪,静静地躺倒在低于海平面的湖盆里,似乎想告诉人们一个千古不变的话题:大自然赋予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是土地和水,人类在攫取自身需要的物质资源时,应该慎之又慎,更应该精打细算!

《一条河一座城一个人》

从艾丁湖返回吐鲁番市,穿过一个叫艾丁湖乡的村庄,从名称上判断,远在几十公里之外的艾丁湖乡绿洲村落也在艾丁湖广袤的范畴之内。吐鲁番日报社的诗人支禄老师获知我要去托克逊探寻的消息后,为了方便我在托克逊游走寻访,给我联系了他在托克逊的一个故交钱龙宁先生。

出租车司机艾合木提和我一路攀谈,胜似亲人,他用不太熟练的汉语告诉我,托克逊的人很好,很热情,每次去托克逊跑车问路,不管是哪个民族的朋友,都会很清楚地告诉你怎么走。艾合木提的这一介绍,让我对托克逊这片土地上的人突生温暖的感觉:人生天地间,善良诚信是至关重要的品质,人与人的交往,就应该坦陈相待,互帮互助。

车还未到托克逊,就接到钱龙宁先生的两个问询电话,问我走到了哪里,并说他就在办公室一直等待我的到来,这让我的心变得更加温暖。

见到钱龙宁先生后,他很热情地带我去登记了住处,然后一起用午餐:托克逊拌面。托克逊拌面天下闻名,凡到过托克逊的人一定会先尝尝拌面的味道,也总能带着满意的情怀离开。

午饭之后,我向钱龙宁先生打听一个人:十八年前在托克逊县工作的一位姓黄的主任。我告诉钱龙宁,十八年前的那个雨季,由于白杨河洪水泛滥成灾,冲垮了县城的北大桥和西大桥,把一个县城生生地切成两半,互相不能走动,给县城几万人的生活、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当年吐鲁番地区的各个厂矿企业,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全力以赴帮助托克逊人民走出灾难。当时,我和一个叫李能贤的同事,作为吐哈油田首批救灾物资的押运员,将两卡车救灾物资押送到托克逊,接受这批救灾物资的是一位姓黄的主任,这是我认识的第一个托克逊人。

物资交接完备后,黄主任说灾区再穷,也得请我们一行四人吃个午饭,当时吃的就是托克逊拌面。

在我的记忆中,不光是拌面的味道好,还有洪水成灾后的惨状和河岸上人们的焦虑。此后,一去十八年,由于路途遥远,竟再没有登上过托克逊的土地。可此时此刻,我着着实实站上了托克逊的土地,那十八年前的记忆碎片开始复活,竟很想能再见一面黄主任,就把找人的事委托给了钱龙宁先生。

到了下午,钱龙宁先生邀约我在新县城走走看看,我欣然前往。钱龙宁先生告诉我,那次洪灾之后,历届的县领导把白杨河治理当成重点工作,动员全县的人出钱出工,自力更生,用十年的时间做了两件事:一是把白杨河流经县城的河岸打上防渗层,然后用石料把河岸砌得很结实;二是在白杨河两岸挖了两个人工湖,既美化了县城环境,同时也给洪水再次来临时提供了一个回旋的余地。而挖湖多出的石沙,顺势堆积成一座人工山,起名为九龙山,从此,托克逊县城有了一座眺望远方的浅山。

看着人工湖、九龙山和再也不会狂放不驯的白杨河,我从心里感叹:洪灾之后的十八年,托克逊人民无疑完成了一项愚公移山式的壮举,顺应了河水流淌的大势,平安了自己的生存环境,而且造福于后世子孙,就活了干涸多年的艾丁湖。

今天的托克逊县城,已不见了昔日的土坯房子,到处高楼大厦林立,马路宽敞,电影院、木卡姆广场、文化活动中心一应俱全,街道两旁装饰了彩灯,很有城市的味道。钱龙宁先生告诉我,春节临近,他正在组织县上的书法家给大家写春联,计划要将春联送到每家每户。

这就是生活,实实在在的生活,我从心中滋生出一种强烈的愿望,要把美好的祝福送给这方土地!

夜晚来临时,托克逊县城彩灯闪烁,行人攘攘,已经有了过年的喜庆味道,我对面前的城市夜景显得格外迷恋。

第二天与钱龙宁先生见面后,他告诉我,他利用晚上的时间打问了十几个人,已经有了黄主任的线索。从克尔碱采风结束返回县城后,果然如期遇见了黄主任,他已是一个77岁高龄的老人,名叫黄水泉,当年任托克逊县经贸委主任。与黄主任同时在场的还有几位回族、维族、汉族的书画家,作家,大家畅谈托克逊的变化,以及自己描摹这方土地的心灵感受,怀念过往,展望未来,互祝平安。

阔别十八年的萍水相逢之人相见,寒暄几句,心自释然,但记忆变得更加深刻。

《红河谷,一个不见炊烟的村庄》

在托克逊的第二天,钱龙宁先生约定去克尔碱看雅丹地貌、看溪水洄流、看怪石林、看水系图石刻,还邀约了维吾尔族诗人托合提为我们开车。

我们一路走走停停,都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叹服,更为先祖们留给后世的记忆所触动。曾经水系发达的克尔碱地区,山坡谷底草木茂盛,牛羊成群,但由于处于天山风口,大风不仅风干了河流、溪水和草坡,更风干了人类徙居的村庄。

在托克逊县城通往克尔碱的路上,流淌着一条发源于盘切尔山的河流,河的两岸都是红色的胶泥岩,当地的人们称这里为红河谷。在红河谷一处宽阔的南岸上,坐落着一个不见炊烟的村庄,寂寞在冬天的风里,这让我很震撼!

一个有着田地、树木和房屋的村庄,至少住过三户以上的人家。清澈见底的河水从村旁款款流过,隔河是很大一片树林,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所有条件,但不见鸡鸣,不见牛羊,更没有袅袅漫起的炊烟。人去了哪里?为什么离开?我很疑惑地向同行的维吾尔族诗人托哈提探问,他告诉我一个让人五味杂陈的真像。

这个村子原来住着九户人家,传承了七代人,但近年来一代一代的年轻人不愿意种地或者放牧,都去了繁华的城镇生活,村子只剩下了老人守望。时间慢慢过去,有些老人因为生老病死,离开了这个世界,还有三个老人,一到冬天,就去了生活条件好一些的城里,与孩子们一起生活,天气转暖后,又返回到村子里放牧或者做一些简单的耕作,孩子们逢到节假日也会回到村子看望老人并帮忙干一些农活。

诗人托哈提所描述的,实际上是人类的一种半迁徙状况,这种迁徙不是因为战乱,也不是因为生活条件缺乏,而是因为有更繁华的愿景在前面诱惑。我敢断言,过不了几年,这个曾经鸡犬相闻、炊烟升腾的村庄会淡出人们的视野,并渐渐被更多的人遗忘,这也是人类的一种痛,一种生存方式选择上的痛,而且无法用语言诉说。

在返回托克逊的路上,我有一次突发奇想,我告诉诗人托哈提,有机会我要重返托克逊,再来红河谷,在这个炊烟不能延续的村庄住些日子,哪怕是住一个晚上,也许能唤回心灵深处的某些记忆。

在托克逊克尔碱的红河谷,我以一种极为复杂的心情,记录下了一个没有炊烟的村庄。

《来自心灵深处的祝福》

托克逊两天的匆匆之行,让久居戈壁深处的我见到了与艾丁湖息息相关的白杨河,看到了一座正在变得更美更安详的戈壁小城,也见到了一个阔别十八年的故人,又结识了一群守望在托克逊这片热土上的艺术家,记忆下了红河谷那个不见炊烟的村庄。

托克逊的人们,以一种超然的情怀,明确地提出要把托克逊建成戈壁深处的“幸福驿站”,这包含了这方土地上人们对生存家园的热爱,也表达了他们远行而来的客人的欢迎程度,我衷心希望他们好梦成真,给远方而来的客人提供一个能够歇足打尖的温暖处所。

我与钱龙宁先生和维吾尔族诗人托哈提相约,他们居在吐鲁番盆地西沿,我居吐鲁番盆地东沿,横跨180公里的戈壁、沙漠和绿洲,但可以彼此互送祝福,互道珍重,更期待有朝一日,我们能重逢在某个地方,再次互诉衷肠。

我也把真诚的祝福送给托克逊这座小城,送给生活于斯的所有的人们,不分民族,不分老幼,我祝愿他们远离灾难,永葆幸福!

(2015年2月7日完稿于新疆鄯善库木塔格沙漠之滨)

共 28 条文章评论
  • 拜读并谢谢朋友的佳作!我还正在想:不知道远在新疆的当地人是不是也忙着过春节?还好读到朋友的美文并知道他们也忙着过春节,真好!预祝朋友新年快乐!万事如意!2015-02-08 02:01
  • 赞,点喜欢,问好。2015-02-08 05:25
  • 回复@南兮钟灵:谢谢,汉族人过年,实际上其它民族也融入进来2015-02-08 09:11
  • 回复@老党:谢谢2015-02-08 09:11
  • 回复@丫丫:谢谢2015-02-08 09:11
  • 美好的地、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美好的情,我们新疆好地方、我们家乡更美好!推荐、点喜欢!2015-02-08 10:46
  • 欣赏干爹大作,喜欢~2015-02-08 12:54
  • 跟着孟杨先生游览了一次新疆,了解了一些新疆的风土民情,好文章,赞!2015-02-08 13:03
  • 回复@淡泊明志:托克逊,一个民风淳朴的边疆城镇2015-02-08 14:20
  • 回复@怜香:谢谢博雅,为一篇文章,出门三天2015-02-08 14:21
  • 回复@旅客:谢谢旅客2015-02-08 14:21
  • 推荐精彩之作,问好老友!2015-02-08 15:32
  • 推荐阅读!问好朋友!2015-02-08 19:26
  • 异域风情,一段旅程,一段历程,点喜欢!2015-02-08 20:55
  • 欣赏,点赞。问好文友!2015-02-08 21:39
  • 回复@昨夜星辰:谢谢到访,上茶2015-02-09 04:33
  • 回复@如烟:谢谢如烟2015-02-09 04:33
  • 回复@单衣:谢谢单衣2015-02-09 04:33
  • 回复@三月风:谢谢三月风2015-02-09 04:33
  • 孟阳老师您在新疆哪里?2015-02-10 12:43
  • 回复@文.心雨:我在鄯善,最近去了一趟托克逊2015-02-10 16:16
  • 做了部分修订2015-02-13 16:06
  • 欣赏!问好!2015-02-15 11:01
  • 回复@李远:谢谢2015-02-15 11:02
  • 欣赏,问好!2015-02-16 11:52
  • 回复@圣光:谢谢鼓励,自己喜欢,不谈辛苦 请关注《祝福一座城》http://www.ies-ies.com/html/news/todaynews/,您关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座城2015-02-16 13:04
  • 拜读佳作,祝新年好2015-02-19 19:28
  • 拜读佳作,祝新年好2015-02-19 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