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中的古城之围

04-03 作者:赵潇

位于古城西安城内西五路北的革命公园里有一座革命亭,革命亭旁的一块书状碑石上面记录着关于这个城市一段很重要的历史:“1926年4月15日,北洋军阀刘镇华率镇嵩军近10万人由豫西进入关中,围困西安,时间长达八个月,于11月28日解围,在西安被围期间,城内病、饿、战死的军民达数万多人……”

据我查档案史料考证:碑石后东冢埋的全是男性,西冢埋的全是女性。当时,围城解除后,陕西当局决定将围城期间死难人民及阵亡将士改葬在这里,举行“陕西革命大祭及公葬”会后,每人背一袋土 ,共同堆积公墓。1927年3月12日这天,党政军各界数万之众参加了大祭,背来两万多袋黄土堆成了这两座大冢,掩埋了牺牲的烈士和3043具无名尸。

一、西安之围

在西安作孽多端,犯下如此滔天罪行的就是当时河南悍匪刘镇华。1926年春天,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政府准备北伐之时,直奉军阀对全国的大革命形势恐慌至极,他们为了集中全部力量对付广东革命政府,首先把矛头指向北方,联合向国民军进行反攻。其中,刘镇华受吴佩孚指派,纠集10万之众杀入陕西潼关,凶猛的向陕西扑来,妄图在短时间内进占西安,消灭革命力量,继续其反动统治。1926年4月底,刘镇华部队抵达西安城东,随后从城北、城南两个方向推进 ;至5月15日,占领西郊三桥镇,完成了合围西安的行动,从此西安陷入敌人的四面包围之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全部断绝。当时,西安城区原有居民10万多人,围城前后,四郊住户纷纷进城避难,加上守城官兵,又增添数万人口。起初城里存粮尚多,到6月即告紧张,到了麦熟季节,刘镇华命令匪兵放火烧田,将城周10万亩小麦化为灰烬。到了9月以后,城里连杂粮都已告罄,居民不得不以麦麸、油渣、酒糟、野菜等为食,甚至皮革制品和一些药材也用来充饥。我从一组反映围城前后西安城内惨烈的档案资料图片上看到,昔日繁盛的街市变为瓦砾场,大街巷尾,随处可见被饿死的百姓,白骨累累,满目疮痍。档案史料记载,围城期间,城内军民由于伤亡饿冻致死的数以万计。

二、二虎守长安

事实上,当刘镇华率10万镇嵩军兵临西安城下的危急时刻,城内守兵不过万人,且正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情况万分危急。镇嵩军以十万之众围攻西安,陕军与十倍之敌应战,所恃者惟将帅之决心,与士兵坚苦卓绝之牺牲精神,当时西安的驻军兵力是:1、杨虎城部—国民三军第三师;2、李虎臣部—国民二军第十师 ;3、卫定一部---陕南陆军第四师。国民二军第十师师长李虎臣的四个团和陕西陆军第四师卫定一部的两个团,都因建制不全严重缺员,合计不足五千人。杨虎城的国民三军第三师有三个旅五千余人,实力最强,然而守城军既有国民二、三军之分,三部分属不同系统,并无上下级关系,国民二军第十师师长李虎臣当时又兼任陕西军务善后督办,官职最大。当此,大敌当前,这三支部队如何团结合作,统一指挥,是最大的问题,逐向各将领会议商讨,公推李虎臣为陕军总司令,杨虎城为副总司令。于5月20日宣布就职。以统一指挥,巩固城防。在防御任务中,杨虎城果断地承担了敌攻击最激烈的东城和北城的防御任务。在他的指挥下,东城和北城防御任务,牢不可破,史称“二虎守长安”(长安:指西安)。(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三、镇压投降派

“外面十万敌军围定,正是人心惶惶的时候,城内‘和平期成会’(即一些名流绅士政客组织起来的投降献城派)却以西安南院门省议会和大湘子庙省通志馆为据点大肆活动,制造投降舆论,传播流言,蛊惑人心。其中有个褚小毖曾在刘镇华当政时期,任陕西洛川县县长,后又充任省议员,对刘镇华有知遇之情,此时暗给刘写效忠信,被城门守兵当场查获,褚却并不知道,还自告奋勇去劝说杨虎城放下武器接受谈判,杨虎城一听,勃然大怒,指着褚就骂,‘我原以为你是来提供守城妙计的,那知你利令智昏,为虎作伥,丢尽了我们陕西人的脸。’”杨虎城果断以“暗通嵩匪,图谋不轨,扰惑军心”的罪状在西华门将褚公开正法。从此城内主和分子噤若寒蝉,“和平期成会”也烟消云散,一时间无人再敢议论降刘一事。杨虎城为了防止刘镇华借用他母亲名义进行劝降活动(当时杨虎城的母亲尚住在陕西蒲城原籍,蒲城守将缑保杰已经投降),就传令全军 :凡有关他母亲的消息,任何人不得向他报告,违者杀无赦。后来,刘镇华又施出一计,派飞机到西安上空抛撒传单,称“凡投降者,见官升级,是兵重赏,枪杀杨虎城、李虎臣者,各赏五万大洋,献此二人首级者,各赏十万大洋,若不投降,破城之日,要放抢七天,鸡犬不留。”然而敌人这些毒辣的手段反而激起全城军民的守城决心和仇恨,在杨虎城、李虎臣两位将军的统一指挥下,全城军民空前的团结,将士们决心一致对敌。至此,杨虎城成为西安城内军民公认的抗敌灵魂,领导守城的核心。

四、铮铮誓言

在革命公园内的展室内,我看到了杨虎城、李虎臣两将军的对话。透过公园内传来的歌声,我用心的听到80多年前杨虎城与李虎臣那番悲状的对话声音,李虎臣说:“弹药极缺,又无来源,咋办?”杨虎城回答道:“打完了再说!”李虎臣又问:“打完了咋办?”杨虎城又回答道:“用城墙上的砖打!”李虎臣再问说:“城砖打完了咋办?”杨虎城再回答道:“我们俩人上钟楼战死!”……

关于杨虎城要上钟楼战死的说法,并不止出现在和李虎臣的对话中,为了坚固全体官兵对敌作战的决心,在围城战斗刚刚打响,杨虎城就向全体官兵宣布:“必须上下同心协力,坚守六个月,六个月期内失守,大家共同负责,谁出问题追究谁的责任,执行军法,严惩不贷 ;六个月后城陷,由我本人负责,与大家无关。凡事不但要从好处想,还要从坏处想,如果城外据点失守则坚守四关,四关失守则固守大城,大城失守则退守皇城、钟楼,皇城钟楼若最后失守,幸存者可在钟楼找我杨某的尸体!”

五、血战实录

敌攻东关三月不下,遂精选敢死队千人,于1926年7月22日晨,猛攻东北城,集中大炮十数门,轰击城角,压迫守军,同时以敢死队架云梯登城,梯上悬白布赏牌,编有号数,敌师长署名盖章,并印关防;第几号梯第一名,赏洋1000元,第二名赏洋800元,第三名赏洋500元。一面在护城壕水内,挖地道、架桥梁、输送援兵,直指城下。此时,城上守军为第三师第二游击支队司令孙蔚如部驻守,仓卒应战,以手榴弹大刀相肉搏,激战甚烈。第一旅旅长姬汇伯,闻警率卫士数人,乘汽车运炸弹,亦赶往应援,血战整日,敌死伤甚众,犹顽强支持于护城壕中,以备夜晚再攻击。杨虎城命令孙友仁营长:率兵由北城壕内向东攻击,营长、王集生率兵由东城壕内向北攻击,直到下年五时护城壕内敌兵消灭,夺获枪弹云梯甚多。这次战斗,阵亡参谋王俊生及官长数人,伤亡士兵数名,孙司令蔚如足部亦受伤,此为敌攻城中一次激烈的战斗。

1926年7月6日晚,南院门市中心第一市场,被敌探点燃,该市场房屋,均系竹棚,极易焚烧,火势甚猛,且竹爆之声,与枪声相似,市民们疑为敌已攻入城中,大为惊慌。赖军警弹压救护,未致启事。敌乘火警,四面围攻,仍未得逞。10月16日南城楼失慎,火光冲天,市民又极度恐慌,敌又乘机猛攻四关,旋被击退。是时因救火设备不全,城楼高大,直延烧两昼夜,七日余火未尽。除此两次火警,敌虽日夜攻击,市民尚未受任何影响和惊恐。

敌军围城八月,无日不攻击,而最猛烈者,则为4月24日,7月9日东郭门之役、7月21日,10月4日,北郭门之役,与7月22 日东北城角之役。此外城南小雁塔,初为刘文伯旅长驻守,该地为攻南城必争之地,敌军日思占据,以重兵猛攻,陷两次,复两次,敌终未得据。

西安为西北之大城市,人口约十万余,平时三日不运粮进城,食粮即感缺乏,而围城时市民、军队、难民共十余万,竟能支持半载者,实因当此前多年陕西农业丰收,粮价甚廉,故城内商民及殷实之家,多大批储粮,围城后,杨虎城在市内设总粮台,调查储粮,统计分配,足够5个月之用。虽然城外难民逃入城中者数万人,因设立收容所,粥厂,计口授粮,又耗去大半,以致未届秋季,粮已告急。幸城内空地甚多,麦熟收获,尚可稍事补救,但城围日久,仓库粮尽,逐以素充肥料之油渣,作重要之食料,而价值数角之一块油渣,亦可值洋20余元,商民之私藏米麦,每斗价值百元,尚不易得。牛皮、药材、草根树皮,罗掘几尽,军民形容枯槁,面带菜色,饿死者数以万计,惨烈至极。

六、重获新生

守军困于城中,弹尽援绝,急思突破重围,与三原县李子高旅长,泾阳县田玉洁,咸阳姜伯范旅长,会师击敌,逐于9月20日由各部挑选精锐,分攻城北大白杨,城西潘家村,意欲突破重围与渭北各军联络。李、杨总副司令为指挥督战便利,移即西北城角广仁寺,激战三日夜,攻克大白杨,潘家村等处,打退敌,使防线始转危为安。

国民一军军长冯玉祥,由南口退至五原,闻西安尚未失陷,即就职国民军联军总司令。1926年9月17日在五原誓师,南下援陕,先后收复陕西邠县、乾县、咸阳、礼泉等地,与敌决战于西安城东浐河,陕军各部,齐起响应,敌不能支,逐于11月28日晚大举退却,城内守军,同时分途出击,截获敌方大批枪、弹、车、炮。望日敌已退过西安东临潼县方向,刘镇华部已全逃窜,而重围八月之西安市民,得见天日,全城军民欢欣鼓舞,庆贺 。实非秃笔所能形容,真是大快人心……。

“西安围城”,惨烈悲壮,空前绝后。十万大军压城,一万军死守。杨虎城说:城在,我在,城陷,自尽于钟楼。这种英雄气概,不是说说而己,这是在剖出自己肝胆示众,敢于担当人所不敢当之责,不愧为大丈夫、大义气、大英雄、大气魄、千古功臣。1926年11月28日,冯玉祥援军解围,西安重见天日。城内所见,树无皮,草无根,城周数十里内无人烟,凡敌军所到之处,村舍为墟,鸡犬全无。死体遍野,骨暴沙砾,至为惨痛!此为陕西空前未有之浩劫,亦军阀祸国之罪状。守城期间,死难军民达4万多人。1927年春,于右任任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主持陕政时,为了纪念西安城被围困时死难的军民,修建了革命公园,并集骨安葬死难军民。祭奠那日,西安城内,万人空巷,举城哀悼。次日,男女老少,负土筑坟,从城郊北草滩到西五路之间,肩担车拉,人流滚滚。在当时公园北段由西安各界负土修起了两个大冢,俗称“万人冢”。所埋遗骨按男左女右分葬,东是男冢,西为女冢。两冢前原竖有《陕西革命殉难军民合冢铭》等碑碣多座。两座坟墓所在之处,被命名为革命公园,以缅怀烈士。陕西人民为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正如杨虎城当时所说的16个字:“生也千古,死也千古;功满三秦,怨满三秦。” 1926年11月28日,是一个绝对不能忘记的日子。为人的良知,为4万多死难的军民哀思!于右任当时赋词一首,题为“中吕醉高歌:‘名城高挂残晖,燕子犹寻故垒,兵民负土坟前泪,争祭当年饿鬼。’”事实上:西安军民1926年反军阀反“围城”斗争,不仅保卫了陕西的革命阵营,牵制住直系军阀的大量兵力,更有力策应了北伐革命军的胜利进军,而且也为冯玉祥的国民军联军提供了重要稳固的根据地。古城之围战役的胜利是西安军民共同坚守的结果。

我要用最为崇高和敬仰的心情,向足智多谋、果断勇敢的李虎臣、杨虎城等指挥反围城斗争将领致敬,向共同守卫西安不让家园受到侵犯的所有军民致敬,向这座千年古城的坚忍不拔、岿然屹立致敬!

共 1 条文章评论
  • 拜读,推荐!送温暖的祝福!2015-04-05 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