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里,那翩跹的蝴蝶当是您的幻影——清明,追思母亲的人生

04-03 作者:草根阶层

文/汪小祥

又是一度清明时,再次走进那片山林,穿林而入的路口,一群翩跹起舞的蝴蝶,渐行渐远,幻化于松林的深处……

我的眼睛潮湿了,我的视线也随之模糊,我似乎看见母亲正荷着锄,微躬着腰,沿着林中的山路,飘忽不定,渐行渐远,幻化于无形……

——题记

母亲,生于1930年,卒于2002年,享年73岁。

母亲出生于一个富裕中农家庭,从小读书习字,是外公的掌上明珠。初中毕业于旌德江村六县联中(抗战时,由宣城迁入江村)。解放后在当时的孙村乡任会计。(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母亲一米六八的个子,身材匀称;长形脸,圆下颔,高鼻梁,人中清晰;黑眼珠,浓眉毛,齐耳的短发。

母亲的性格:聪颖、独立、孤傲、倔强。母亲留给我们的家训是:凡事求人不如求己,指望别人,不如自己去做;做一事就要爱一事,只有倾注情感去做,才能做到精致……母亲用她一身的行为遵奉并践诺着这一独立、自信、执着的为人处事的准则。

退党、辞干——回家当农民

那是一个捉弄、戏虐人命运的年代……母亲则是一位遭遇那个时代的蹂躏而改变命运的女人……

随着1958年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后,便是5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那时农村里闹饥荒,能吃的草根树皮都被吃光了,很多老人和小孩由于抵抗力差,挺不过那一关,就被活活饿死了。那时我家五口人,是老的老,小的小,却能侥幸扛过那一劫,全部活了下来,确属不容易。当时,母亲是乡里的会计,她带着仅2岁的我和家兄在乡里吃大食堂,家中就剩下父亲和奶奶,靠挖蕨根度日,就容易得多。这样,我们一家人便渡过了难关。

可是,到了1964年,“四清”运动开始。上面下派工作组,进行“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清经济”,乡里所有干部都要“背靠背”,不仅要自我洗脑、自我剖析、深挖思想根源,还要检举揭发同事、领导。母亲被指定要求揭发当时的书记贪污行为(其实,所有干部都被要求写揭发材料),母亲坚持自己的独立的人格,不愿违心,捏造事实,妄加罪名,所以硬是未交揭发材料。结果自己却被别人揭发在“共产风”中,一人带着两个孩子在公家吃食堂,属于“多吃多占”,最后被清算退赔。母亲在执拗的性格驱使下,回家卖猪、卖粮,筹钱,交齐退赔款,便扔下一份退党申请书及辞职报告,卷起铺盖就回了家(要知道,那时主动提交申请书退党,全县甚至全省恐怕都少见,可以说是真正冒了天下之大不韪了)。

这是一种怎样的倔强性格和勇气使然!虽然我当时尚小,揣度不出母亲为何做出这样一种任性的抉择。但后来渐渐长大后还是能体会出当时的母亲——一位年纪轻轻的女性身处那样的政治运动的风口浪尖之上,心理上所受到的压力必定是如山一般,内心亦必定是一片茫然,似乎是处在一片黑云压顶,没有灯火,没有路标的暗夜。在心理防线被政治运动击溃之后,只能凭借性格的驱使而做出这样一种决然身退的抉择,应属迫不得已吧,或许亦不失为一种明智。在那样的时段里,母亲是处在一种怎样的心灰意冷之中,其内心又是忍受着一种怎样的煎熬呢!但,……母亲就是这样,自己做出的抉择,哪怕裹挟着再多的苦与痛,甚至搭上一辈子的机遇与命运,也必定毅然赴身前行,绝不犹豫,决不后悔。

这不,这一回家,就由一名乡干部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农村妇女了。这是一种怎样的命运的改变?等待着她的又是一种怎样的生活与命运的逻辑?……

织布、放鸭——创业遇阻历艰辛

那是一个扼杀人创业精神与意志的年代……母亲则是被那个时代挤压、蹂躏到难觅生存空间的女人……

母亲回家了,在当时的村里拿今天的话说可算是时髦的女人。那时我家是村里唯一一户有自行车的人家,更何况是女人骑自行车!我家也是全乡里唯一有留声机的人家。上世纪60年代,能坐在家里听大戏,那是何等的时髦,又叫多少人羡慕死?!

母亲回家也确实不甘寂寞,她独自回了趟无为县老家,看到表兄弟家里有台织布机,可以纺纱织老布卖。那时计划经济,棉布是计划供应,紧俏得很,农村私下里棉老布好卖得很。母亲就从表舅家要来织布机图纸,并请来表舅家一位织布师傅。回到家就请木匠照图纸打起了织布机。织布机很顺利就打造成了,于是父亲一方面在自家自留地里种棉花,一方面到附近村庄的农户家里悄悄地采购棉花。母亲就自己动手纺纱,然后跟着师傅上机学织布。母亲真的很聪明,没有多时,就全面掌握了织布的技术。师傅也就主动离去了。接下来,自家里做。母亲白天纺纱,晚上便就着一盏煤油灯,啼嘚咵啦织着棉老布。那时,计划经济,私自在家里织布是违禁的事情。好在当时还住在山脚下的老屋,离村子隔着一里多路的距离,织布机放在楼上,单家独户的,没什么人知道。即使少数人知道,只要没人到乡里告发,也就没人过问。

随着一匹一匹的布私下里悄悄卖出,知道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不到一年,乡里就知道了。于是一下子来了一大帮人,把母亲的织布机贴上了封条,把家中全部的棉花、纺好的纱球、织好的棉布全数没收……

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打击呀!面对着贴上封条的织机及空空如的屋子,母亲刚刚燃起的人生希望之光再次被掐灭,眼前被一阵黑盹盹的暗影所笼罩,什么也看不清,只觉得流血的心再次被撒上椒盐,似乎被一种说不出的难受裹挟着,拖拽着,掰也掰不开,不知要纠集到何处……

母亲忧郁的病了,一连多少天吃不好饭,睡觉时也总是唉声叹气,眼睛陷下去一圈,额头上的皱纹也在声声叹息中悄悄的爬了起来,那满头如瀑般的青丝居然也现出几缕白发┅┅

随后,到了1968年,由于家中老房要倒,需拆了迁址重建。这样一番折腾,家中除了粮食亏空,还欠下一屁股债。为了尽快还债,母亲开始了养鸭、放鸭的生活。

六七十只鸭子,从焐坊里买来,一丁点大,母亲日夜不停的精心呵护,在家后院挖起了一个浅浅的池塘,蓄上水,白天放鸭子出来洗澡,喂食。那时,农村自然环境很原始,根本没有农药、化肥、化学制剂这些概念,因此自然生物链很丰富,且活食可以使鸭子长得快,于是母亲整天在竹园里挖蚯蚓,下田拾螺丝,用爬网到塘里捞虾子,甚至到粪坑里捞蛆蛆洗干净喂鸭子吃;晚上也要起来几遍,生怕小东西们被蛇或黄鼠狼叼了去。总之,母亲干什么事都特别投入,几乎把所有的兴趣与热情、情感与希望都寄托在那一大片黄丫丫的小布点儿上了。

试想,这是一种怎样的改变呀!一个由解放前出生、成长起来的知识女性,因遭遇时代风云际会,被迫放弃工作,舍弃创业,去从事这般又脏、又苦、又累的养鸭子生活,其眼里的泪除了强忍着不让流下,内心的苦强抑着不让泛起,又能向谁人诉说?!

鸭子稍长大了些,母亲便用竹篙赶着外放。正是盛夏时节,你看母亲头上戴着草帽,上身穿一件白条子布长袖衬衫,下身穿着长裤,脚上穿着高筒雨靴,裤脚紧裹在雨靴的筒里(因为母亲怕蚂蟥,常常要到齐腰深的稻田里赶鸭子)。常常是凌晨三四点就起床烧锅做饭,饭做好了,胡乱吃一点,天麻麻亮就带上午饭,赶着鸭子上路,直到下午四五点钟才回家。母亲说,仔鸭,特别是仔公鸭怕惊扰,一遇到生人或牛等,就四处乱串,因此赶早趁人家还没有出来时就要把鸭子赶到可放的目的地,下午也是趁人家还没收工的时候就要把鸭子赶回到离家最近的水塘里歇着。

看着鸭子一天天长大,母亲的脸上才算是露出一些难得的笑意,内心深处也才算是有了希许的安慰。

经母亲的精心喂养,仔鸭终于长成了母鸭,开始下蛋了。早上打开鸭圈,白丫丫的一片,捡着那一个个椭圆形绿白相间又大又圆的鸭蛋,是母亲最开心的时候,数个月的辛苦终于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心里怎么能不开心呢?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劳动价值得到了体现。想想自己的抱负与能力尽然以这样的方式,而且体现的是这样的艰难,不免母亲的心里有些说不出的酸楚与疼痛。一行不易觉察的泪掠过母亲的眼眶,但很快被母亲坚毅地止住了。

由于常年在外放鸭,风吹雨淋,饮食又没有规律,常常是餐霜风饮冷露,母亲变得又黑又瘦,面容憔悴,眼睛深深地下陷,几乎脱去人形。加上母亲家族遗传,几轮鸭子养下来,终于烙下了肺气肿及支气管扩张性哮喘的毛病。

就这样,母亲带着养鸭留下的病痛,进入了她的后半生┅┅

一身多病——靠种地维持晚年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兄弟两渐渐长大,家兄大我四岁,我22岁那年,家兄娶妻成家,并分出去独立门户。随后我也离家出去读书、工作。家中就只剩下父亲和母亲。这个时候,家中负担没有了,生活也一下子放松了下来,因此,父母间的性格冲突也就一下子激化了起来。父亲就是那种没什么文化、性格直爽的农民,虽乐善好施,喜欢结交,但生活缺乏计划性,今朝有酒今朝醉;甚至留不住货,喜欢吹牛,家中有什么好东西都要到处炫耀,因此极易上当受骗。而母亲的性格恰恰相反,家中一点一滴都不肯轻易施人;不喜欢结交,甚至村子里都从不去走动;生活节俭,善于计划,从不乱花一分钱。你想这样的两个人一对一的生活在一起,能不起冲突吗?因此,吵架拌嘴便成了家常便饭,时间久了,干脆分灶吃饭,各过各的,你不干涉我,我不干涉你┅┅

母亲是一位极要强之人,虽然身有病痛,但一直坚持种地、养猪,过自己认为乐在其中的生活。母亲一生坚守的至死不变的信条就是,凡事靠自己,不靠别人(哪怕儿女)。我们每次回家,都想尽可能留下点钱给他们买些必需品用,但每次都被母亲坚拒了。母亲一直坚持着只要能动,就不给儿女增加负担。平时,家中很少见着母亲的身影,一有空,就扛着锄头下地去了,种黄豆、种芝麻、种油菜、种西瓜、种苎麻┅┅总之,什么都种。收获了,变卖出钱后,留下少量用度,多余的便积攒下来,留着防老用。

母亲种地的地方是一座小山丘,叫秤砣山,大多为山丘上的斜坡地。在母亲最后的近十年里,由于村里的人好多出去务工,山坡地因没人种而渐渐荒弃。母亲看着,却不忍,于是她就不仅限于种地,还把额外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山坡的绿化上。一座不到500平米的山丘,只要能开垦的地方,她都将其挖了出来,然后载上松树苗,并精心呵护其成长。最后,除了几块要种的地,便是一山的如翡翠般的葱绿了。

母亲有病,但不相信西医,怕吃西药。因此,一旦病发,咳嗽难止,就去看中医,吃几副中药,病情缓解了,就又下地去了。需知中医药性缓慢,讲究调养,难以根治。久而久之,母亲的病便成了慢性常发之症。到了晚年,随着身体免疫功能的下降,内脏器官的老化,母亲的病发作周期越来越短,程度也越来越重。但母亲从医生那儿知道,即使住院也解决不了心肺器官的老化与衰竭,因此说什么都不肯住院治疗。发作了,就到县医院托医生开些药,然后到家门口的私人诊所打吊滴。

最后母亲死于脑溢血,死得非常突然。听父亲说,母亲过世的前几天就觉得又有些心口发闷,呼吸时往往喘不过气来。于是就又到县医院找医生开了些药,回家打了几天吊滴,觉得好了些。这天早上,看到天气晴朗,就又扛上锄头,背上一捆树苗上山去把最近刚挖出来的一垅斜坡栽上了树……直到中午回家,突觉心口不适,坐在板凳上,身子突然一歪,便倒下去,当时父亲正好在母亲身边,当父亲扶起母亲时,母亲已经呼吸困难,不到一两分钟,就那么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听父亲说:母亲走得很坦然,很安详。

母亲一辈子不依靠别人,不愿意给别人增添负担,就连走时,还留下了平时省吃俭用的3000多元钱,足以保她自己的安葬费了——这就是母亲!

最后,按照母亲的意愿,我们将其安葬在她后半身精心经营的秤砣山上那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树林之中……

如今,多少年过去了,每次清明祭扫,走进那一坡松林之中便仿佛觉得母亲并未离开我们,每当那林间翩跹起舞的蝴蝶,将我们引领进松林的深处,我们便似乎看见母亲荷着锄,腰略躬,身子略向前倾,迈着漂浮不定的步子,背向我们,渐行渐远,幻化于松林深处……

后记:母亲是一部书,读懂不容易。

对于母亲,尤其是她那独立不群、要强而刚毅;不轻信别人,不依赖别人的性格特征,随着我们步入中年,经历了一些人世间的风雨历练,方才慢慢的有些懂了、似乎理解了,但是┅┅

母亲从小富家小姐出生,天生丽质,又读了书,有文化,属知识女性;青年时便入党当干部,可谓顺风顺雨。但好日子不长,在外公门当户对的传统思想左右下,为母亲挑选了一门虽家境殷实,但羸弱多病的亲事。随着包办婚姻的实施,前夫早逝,后带着家兄(同母异父)改嫁父亲——一位没有多少文化的 “大老粗”,可谓尝尽婚姻不幸;加上时运不济,性格刚烈,与当时的政治生态格格不入,遂成为政治运动的牺牲品,尝尽挫折与屈辱;继之,在当时一大二公的社会大环境下创业受挫,因此可谓能发挥个人才干的路几乎全被封死。遭受这样的一连串打击,即使是再坚强的汉子,要想顽强的挺住,都实属不易,何况是一位从小娇生惯养的柔弱女子?!处于当时的情势,母亲纵有一肚子的苦水,又能向谁人诉说?!又有谁人能理解?!作为母亲,她只能把所有的苦咽回到肚里,深埋于内心深处,用时间将其尘封起来。母亲在封闭内心的苦痛的同时,也必然同时悄悄地或不自觉的把自己隐藏起来,并与外界封闭、隔离开来,甚至筑起堤坝,小心提放着一切人。在她看来,世间绝没有免费的午餐,人家热心于你,必有所图,绝不会无缘无故与你攀亲套近乎——这就是母亲在经受了一系列的打击、挫折之后,所悟出的生活逻辑。

人越是在身处苦难的时候,越是希望有精神寄托之所,以通过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方式来慢慢抹平自己的心灵创伤。母亲所找到的精神寄托之所那就是劳动,拼了命的劳动,甚至把自己的劳动对象当作可以交流、倾诉的知己,对他们倾注心血,精心呵护,仿佛在它们的身上寄托着自己全部生活的价值与意义。所以,母亲的后半生几乎是将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空间、体力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她所钟情的秤砣山了。在我的印象里,母亲只要有一丁点的空闲,就荷着锄上山侍弄她那些秧秧苗苗去了。

对母亲的理解仅限于此,至今想来,要真的读懂母亲恐怕不容易。

作者原创,未经本人许可,不得转载。

共 12 条文章评论
  • 母亲的悲情印证着那个时代的悲情。2015-04-03 15:06
  • 伟大、倔强、坚强、勤劳的母亲。推荐!2015-04-03 15:32
  • 同悼母亲佳作欣赏问好2015-04-03 15:52
  • 伟大的母亲,动人的故事。赞!问好!2015-04-03 16:36
  • 笔者笔下的母亲所经历的坎坷人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比较能引起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的共鸣。欣赏,点赞!问好2015-04-04 07:53
  • 对于母亲,尤其是她那独立不群、要强而刚毅;不轻信别人,不依赖别人的性格特征,随着我们步入中年,经历了一些人世间的风雨历练,方才慢慢的有些懂了、似乎理解了,但是┅┅ 赞,喜欢!2015-04-05 08:23
  • 清明思亲佳作,喜欢,推进。2015-04-05 15:24
  • 我为清明思祭亲人的佳作点赞!2015-04-06 08:05
  • 好文,我顶!2015-04-06 14:36
  • 母亲的伟大让人刻骨铭心、永生难忘!推荐、点喜欢!2015-04-07 19:00
  • 清明祭母,满含深情。拜读!2015-04-30 17:04
  • 伟大的母亲,动人的故事。赞!问好!2015-12-27 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