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追梦岁月(六)姐姐出嫁的前前后后
【连载】追梦岁月(六)
姐姐出嫁的前前后后
文/神龙
岁月如流淌的河,不断地将两岸的风景抛开,一如既往地向前流去。但我的记忆却没有把两岸的风景忘记,尤其是从小呵护我长大的姐姐的恩情,点点滴滴铭记在心。
我的幼年时代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姐姐的背上度过的。那时处于解放初期,父亲去世,母亲忙于农活,带我的任务就全落在姐姐的身上了。一直到我慢慢长大。在那非常的岁月里,为了让我上学,姐姐只读过几天书,就辍学了。一直帮着母亲承担着家庭的重担,下田劳动、操劳家务,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艰辛。
别看姐姐身材瘦小,但聪明伶俐,毅力过人,家里地里的各种活路都是好手,在村里口碑很好,乡亲们无不夸她能干。我们家虽然贫穷,但是,姐姐十五六岁的时候,三里五乡就不断有人上门提亲。母亲晚上躺在炕上,不断给姐姐叨唠说婆家的事情。记得母亲对姐姐说的最多的就是;“闺女,咱家穷,别想攀人家高门,只要人家正道,当头儿(未来的丈夫)年纪相同,正派就行。”姐姐为了照顾母亲和我,一直坚持在本村找对象,凡是外村的一律谢绝。(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13岁那年正月,姐姐刚满18岁结婚了。姐夫家是10口人的大户之家,姐夫的父亲是木匠,我小时候头疼脑热,断不住找姐夫的奶奶扎针祛火。我们两家是一个生产队的,相距很近,平时来往关系挺好。姐夫大姐姐一岁,人品好,身材适中,忠厚实在。
因为家里经济拮据,陪送姐姐的嫁妆非常简单:挑选了家中最好的两件家具,一个旧门桌,一个旧箱子,用红漆刷新;两条被子,一条褥子,还有几件衣裳。
我记得姐姐出嫁的头一天晚上,和姐姐要好的好几个姑娘帮着烙糖干粮,一直玩到很晚。她们走后,母亲又和姐姐说了很长时间的话。
当时农村婚礼实行新娘坐轿,新郎骑马。婚礼的头一天,租来的轿子开始在新郎的大门外装饰,妇女、孩子们围着看热闹。轿高2米多,宽、深各一米多,呈长方形。左右两边各有一根长约5米的轿杆;轿顶造型类似四方四角出檐的宝塔形,四角吊有红绣球;轿身用大红彩绸作轿围帐,其上绘画有成双成对“龙”“凤”数只,还有“麒麟送子”、“和合二仙”、“仙女拜寿”等象征吉祥的图案。轿内有绸缎包裹的座椅,轿前有门帘。
姐姐出嫁那一天,阳光灿烂,晴空万里,蓝天白云不断绽放着变换的绚丽的色彩。
早饭后不久,听到姐夫家那边锣鼓唢呐响起,不一会儿,听见三声炮响(土铳俗称“三眼枪”)我们出来迎接。只见娶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姐夫骑着枣红大马,戴着礼帽,十字佩红,鼓乐队吹打起来。管事的把娶亲的队伍迎进屋里,姐夫把母亲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小碗一双红线系好的红筷子偷偷拿走(事前已经告诉在哪儿放着)。稍事休息寒暄,开始上轿,姐姐蒙着红盖头,身穿红色绸袄,腰系红绿蓝色花缎古装裙,脚穿花缎绣花鞋,有两个人用椅子抬着上轿。三声炮响,管事的喊:“起轿”,所有娶亲人按顺序排列回归。娘家送亲的人护轿同行。最前面是两个土统手鸣放“三眼枪”,随后是一个敲大铜锣的,六面彩旗手紧随,民乐吹鼓手班在后。我行使护卫花轿的神圣职责(俗称把轿杆)。四个人抬着花轿只想晃悠,我怕姐姐晕轿,按照事先有人教的办法,只要轿子一晃,我就爬到轿杆上,轿夫肩上重量大了,也就没力气晃了。娶亲的队伍从街里绕了一大圈,一路上礼枪声不断,民乐班吹吹打打,看热闹的人群一路随行,热闹非凡。
姐姐对我爱护备至,她的嫁妆是那么寒酸,自己又无能为力。看到热闹的婚礼,使我酸楚的心里才得到了少许平衡。
那个年代,实行生产队集体核算,土地全是集体的,社员生活,全靠在生产队劳动挣工分分东西。姐姐虽然出嫁了,但她为了我和母亲的生活,户口没有开走,仍然为我家挣工分,一直到我辍学回家那年。
姐姐为供我上学,可以说是竭尽全力,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她结婚买的很少几件布料还给我做了一条裤子。这是我第一次穿从商店买来的布料做的衣服,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多少年来,每当回想起这事,心里总是暖暖的。人这一辈子,谁都注定要经历过无数个第一次,但又有多少个第一次能让人铭记一生、感动一生、温暖一生呢?
如今姐姐已近古稀,我也花甲有余。可是姐姐的脊背,给于我的温暖和甜梦,让我终生都不会忘记!
那份记忆、那份感情,总是萦绕在我的心里,抹不掉,挥不去。别人说老嫂比母,我说姐姐如母。我经常叮嘱儿女们:忘了谁,也不能忘了你姑姑。
【1680字】(待续)
2015年4月12日晚
- 欣赏老师精美的连续作品,赞!姚明问好!2015-04-14 11:59
- 姐弟情深,欣赏!2015-04-14 1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