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作伴好还乡
李文旺
一千二百多年前,杜甫写了诗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千二百多年后,我比杜甫好像更加幸运,有一帮作家作伴,正所谓“作家作伴好还乡”,而且是我们江西上饶的本土作家作伴,回到故乡,回到生我养我的故乡,其喜悦的心情自不待言。
虽然人到知天命之年,虽然看不到父亲,看不到母亲,可是,有作家陪伴回到故乡,该是惬意和舒爽的!在栀子花盛开的季节,我们这些平常在QQ上探讨文学却很少见面的一群当地作家,来到了秀美静谧的鄱阳湖东南岸——————渔池村委会和乌泥镇。
十二位作家中,有上饶作协常务副主席、上饶文学院院长石红许,有女作家胡晓红、陈丹和九零后新秀韩琳。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那一万平方米的广场;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江南的吊脚楼——————那些悬空建在互惠河上的一大片三层小楼群;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久违的父老乡亲;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乌泥镇的枝叶园,看到了枝叶园那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石雕像。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大片充满希望的绿油油的田野。
虽然离开故乡多年了,但是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因为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回故乡的次数真不少,早就看过那些建在河岸上的吊脚楼。也许是熟视无睹的缘故,我对于那些吊脚楼不以为然,可是,初来乍到的新秀们却都热情地把一祯祯美好的吊脚楼图片或者视频装入手机,存入心灵深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这次回到故乡,主要是到余干渔池李家和乌泥镇的枝叶园进行采风。在鄱阳湖地区乃至于赣东北地区很有影响的刊物《墨池》也对这次采风十分重视,《墨池》主编卢新民亲自出马,他既为采风提供便利,也是一个十分活跃的成员之一。余干文联秘书长刘三明同志也表示了高度关心,全程陪同这些作家,详细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
鄱阳作家群也派出了四位资深人士参加。
在中午简单的欢迎宴会上,平时矜持老练的石红许同志不断地爆出笑话,那些笑话竟然真的让人喷饭,让人感觉到,这好像不是作家采风会,倒像是小品演员相聚会,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来到那一万平方米的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百米长的文化长廊。在这面墙上,记录了石墙李家的地方文化及其历史渊源。在文化长廊的中段,斜靠着一艘饱经风霜的龙舟。这龙舟,是李家人民最为要好的朋友,它在历史上为李家龙舟队创造了辉煌的战绩。陈丹在这个团队中显得很活跃,她跳跃着走进了龙舟的船舱,那兴奋而又喜悦的脸上似乎告诉人们,她又回到了豆蔻年华。大家不约而同地哼起了“妹妹坐船头”的歌曲,这让陈丹的脸上一片绯红,羞涩而又滑稽。
卢新民、余晓同志的相机不断地咔嚓着,闪耀着,为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同行留下了一个个精彩的瞬间。
在偌大的广场上,有一条条造价不菲的石凳,有标准的篮球场,有双杠、单杠、划船器、三位扭腰器,蹬力器,踏桩等等。一句话,城里有的健身器材,这里几乎都有。李家广场旁边,有个初具规模的荷花池。荷花池的旁边是绿油油稻田和几栋古色古香的村民楼房。美女们纷纷拿出自己的手机,调到摄像状态,把秀美的荷塘和自己叠加在一起,形成一个个精美的图像。
离开渔池李家,我们又驱车前往乌泥镇。乌泥是上饶市比较有名的地方,人文资源丰富。这里,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吴官正同志的故乡。枝叶园气魄宏伟,特别是那些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竹子,给人们以无限丰富的想象和美的印象。是啊,郑板桥有诗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乌泥的竹子,不也浸透了吴官正同志对于民生疾苦的关注和感情吗?在乌泥镇,我们还看到了当地的树王—————两棵硕大的樟树,树径之大,需要三、四个人才能抱得过来。那两棵树都已经被当地的人们喊出了一个好名字————状元树。其实,此名不虚。在半个世纪以前,这个只有三百户人家(当时人口)的地方出过一个全省的高考状元。
人生何处不相逢,相逢又在美景中。这样的缘分,这样的情怀,实在是美不胜收的。老乡们得知我们是给他们来采风的,而且对于当地是一个很好的宣传,纷纷走出家门,和我们寒暄、问长问短。
虽然我的这一篇文字很短,但是,我想,更多的内容尽在我们这些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心中。也许随着岁月的流逝,2015年5月23日,这一天的回忆会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给未来的日子以无限的回味和思考。
有作家在一起的日子总是很美的,何况是有一群作家作伴回故乡呢!
- 欣赏佳作,点喜欢,祝万事如意!2015-05-30 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