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农具之三:拌桶

06-02 作者:成事在天

秋天的天空显得格外高远,上面挂着薄薄的云彩,薄得已经遮不住太阳和蓝天。远处山色由青转黄,青黄交织。旷野里各种几何形状的稻田里,一片黄橙橙金灿灿的稻谷。金色成为收获季节的主色调。远眺田野,金色叩开了我记忆的心扉。

记忆里,我们村从六十年代末期就只种植蔬菜了,虽说我是农村孩子,可对种稻谷却非常陌生,没有经见过育秧苗、拌秧田、插秧、薅秧、打谷子(脱粒稻谷)这一过程。1976年7月发生了小地震,受了唐山大地震惊吓,社会上传说我们这还有一次大地震。村民们晚上都不敢在家里睡觉了,各家都在生产队的大场里搭建了塑料棚。那个季节多雨,父亲从生产队的保管室里找了大大的木箱子,把四个角用砖头垫起来,里面铺了一层草垫,我们家几个小孩晚上就睡在里面。我第二天问母亲,那个大木箱是干吗用的?这才第一次听说它叫拌桶,专门用来打谷子的。

拌桶是用那种细而硬的一寸厚的木板做的,长约六尺,宽约四尺,高约两尺多一点。外型似一倒放的四棱台,下小上大,有底无盖。上口处顺宽向两边各伸出半尺长一小卡宽的拉手,用于田间移动拖拉拌桶时的抓手。

八十年代中期一个国庆节,登上县城我家后面一座小山,准备到山对面那个村,长满板栗树的山坡上拾板栗。刚刚爬上山垭,“嘭叭叭,嘭叭叭,……,嘭、嘭、……”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传入我耳中。映入眼帘是一片片金色稻田里,农民收割稻谷的场景。在一块稻田边,我正在欣赏这幅秋日里收获稻谷的油画时,田里一位正在忙碌的人向我打招呼。原来是我家一远房亲戚,他家今天请了六个同村的人帮忙打谷子,我也随之决定不拾板栗了,留下来给帮忙。我是第一次参加打谷子,对一切感到新奇,学起了打谷子。

稻田里,两人用镰刀把稻谷离地约一寸处割断,右手拿镰,左手虎口向下握住稻杆,割上三四窝,聚在一起成一大把,尾端向拌桶平放田里。拌桶露出一端,其余三方用一张两米宽的竹篾席,插入拌桶围起来,蹦跳起的谷粒碰在上面就可落回拌桶。打谷子得四人,须精壮劳力,两人一组,各用双手握住一把稻谷,在露出的拌桶边沿上,用力摔打一下,并迅速在边沿处翻滚至竹篾席边两次,使这把稻谷内部翻至外面。这时另一人握的稻谷就打下来了,就在打下地这一刹那翻转好的稻谷握在手里又举过头顶,重复三次上面的动作。因此,发出:“嘭叭叭,嘭叭叭,……”的声音。接下来握住的稻草不再翻转,两人一人一下在拌桶边沿各打四下,就发出:“嘭、嘭、嘭 、嘭、……”声。稻谷经过这一过程就全部从秸杆上脱离下来了,稻草树立靠在拌桶拉手上。第二组两人又上来了,四次过后,抽出一子稻草,把这些稻草上端捆起来,立在拌桶两边,再把拌桶向前拉几步。一会儿功夫,拌桶里就有了不少稻谷,打谷子停下来,把打下的稻谷装入口袋,运往大场里。口袋里的稻谷,及时用竹抓篱打出影草,薄薄地在大场上铺开,晾晒干入粮仓。

经历了那次打谷子后,我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艰辛。(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舅舅知道我家没种稻谷,每年稻谷收了后,先打出新大米,给我家送上一小口袋让我们尝一尝。做出得新米蒸饭那个清香味久久难忘,喝着略带浅绿色的蒸饭汤,微甜、清香,浸人心脾,胜过所有饮品。只有种稻谷的农家人才能享受到这舌尖上的美味。

现在,全自动的、半自动的、脚踏的稻谷脱粒机的普及,拌桶——这一使用了数千年的农具,它渐行渐远渐无,这是农耕文明进步,怀念它,也是寄托一种情感。(文/陈永明)

共 50 条文章评论
  • 又是一篇反映农村劳作场景的散文,喜欢,欣赏!2015-06-02 22:07
  • 回复@简媛:谢谢文友的赏阅,祝夏祺!2015-06-02 22:44
  • 好友佳作连连,真是高产作者,赞!问候!2015-06-02 23:26
  • 回复@张学政:谢谢文友,谬赞了。《背架子》一文以及叧外两篇都在报上发表了。2015-06-03 00:09
  • 欣赏佳作!回忆很温馨!问安!2015-06-03 03:11
  • 回复@南兮钟灵:谢谢文友的赏阅,祝夏祺!2015-06-03 07:44
  • 拌桶——这一使用了数千年的农具,它的渐行渐远渐无,这是农耕文明进步,怀念它,也是寄托一种情感。点喜欢!2015-06-03 08:06
  • 回复@顺其自然:谢谢文友的赏阅,祝夏祺!2015-06-03 08:28
  • 欣赏佳作,问候作者,。2015-06-03 08:32
  • 回复@夏末&微凉:谢谢文友的赏阅,祝夏祺!2015-06-03 08:36
  • 现在,全自动的、半自动的、脚踏的稻谷脱粒机的普及,拌桶——这一使用了数千年的农具,它的渐行渐远渐无,这是农耕文明进步,怀念它,也是寄托一种情感。欣赏老师为寻找原生态所做出的努力,原始依旧弥漫着美丽和悠长。2015-06-03 11:20
  • 回复@红莲清韵:谢谢文友的赏阅和支持,祝夏祺!2015-06-03 11:43
  • 很让人怀念的照片和文字啊!问候作者。2015-06-03 13:21
  • 回复@中国公民:谢谢文友的赏阅,祝夏祺!2015-06-03 14:22
  • 这是农耕文明进步,怀念它,也是寄托一种情感......赞!2015-06-03 16:08
  • 好熟悉的物件,好熟悉的场景。我们这儿现在还在用哟。2015-06-03 16:35
  • 回复@虎虎生威:谢谢文友的赏阅和支持,祝夏祺!2015-06-03 16:40
  • 回复@绿叶儿:谢谢文友的赏阅和支持,祝夏祺!2015-06-03 16:41
  • 回复@成事在天:祝贺好友!2015-06-03 16:43
  • 回复@张学政:谢谢,与文友同享快乐!2015-06-03 16:50
  • 远去拌桶,是农耕文明的进步,乡村远去了,乡村精神远去了,这是我们最2015-06-03 22:20
  • 回复@心静如水:谢谢赏阅,问好!2015-06-03 22:23
  • 再现久远的生活,自然真实。2015-06-04 11:25
  • 迟赏!见谅!拌桶——这一使用了数千年的农具,它的渐行渐远渐无,这是农耕文明进步,怀念它,也是寄托一种情感。问好文友!点喜欢!2015-06-04 12:42
  • 现在,全自动的、半自动的、脚踏的稻谷脱粒机的普及,拌桶——这一使用了数千年的农具,它的渐行渐远渐无,这是农耕文明进步,怀念它,也是寄托一种情感2015-06-04 16:37
  • 回复@树荫底下:谢谢赏读,祝夏祺!2015-06-04 23:46
  • 回复@風淡云輕:谢谢赏阅,祝夏祺!2015-06-04 23:48
  • 回复@浅笑嫣然:谢谢赏阅,遥祝夏祺!2015-06-04 23:50
  • 回忆很温馨!问安!赞!2015-06-05 07:00
  • 欣赏佳作,喜欢,赞!!2015-06-05 07:32
  • 回复@军歌:谢谢赏阅,祝夏祺!2015-06-05 07:45
  • 回复@丫丫:谢谢丫丫赏阅和支持,祝夏祺!2015-06-05 07:46
  • 唐山地震、我也在柴垛上睡了个把月。好文章,我已闻到了粮食的醇香!推荐、点喜欢!2015-06-05 23:08
  • 回复@旅客:多谢老朋友赏读和点评,祝夏安!2015-06-06 00:58
  • 丰收是农家的希望,进步更是农家的希望,欣赏远去的美好,问好作者!2015-06-06 16:23
  • 回复@旭姗:谢谢赏阅,问好!2015-06-06 17:40
  • 好文章。2015-06-07 10:01
  • 拌桶——这一使用了数千年的农具,它的渐行渐远渐无,这是农耕文明进步,怀念它,也是寄托一种情感。乡土气息浓厚,读来分为清新,一个字,好。问好作者,遥祝夏祺!2015-06-07 10:03
  • 欣赏朋友唯美的佳作,点喜欢!2015-06-07 11:45
  • 回复@杨柳青青:多谢文友的鼓励和支持,问好!2015-06-07 12:10
  • 回复@杨柳青青:谢谢文友的点评,祝安好!2015-06-07 12:11
  • 回复@刘非凡:谢谢文友的鼓励,遥祝安好!2015-06-07 12:12
  • 心里一道远去的风景,在老师笔下又重现。欣赏老师与众不同的篇章。2015-06-09 17:53
  • 回复@娥江青山妩:谢谢赏阅,祝一切顺利!2015-06-09 18:29
  • 欣赏,赞!2015-06-10 05:57
  • 回复@雾中赏月:谢谢赏读和点评!问好!2015-06-10 07:30
  • 反映农村劳作场景的散文,喜欢,欣赏!2015-06-10 09:58
  • 回复@如烟:谢谢赏阅,祝一切顺利!2015-06-10 09:59
  • 喝着略带浅绿色的蒸饭汤,浸人心脾。这一句就够我回味半天了。 感谢好友带着我们回到农耕时代,那个岁月艰辛也快乐。你的故事很感人,平实朴素,娓娓道来。顶了2015-06-10 19:13
  • 回复@战鹰:谢谢老朋友点评和支持,问好!2015-06-11 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