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沧浪亭
走过沧浪亭
走过沧浪亭前,但见几位闲人在沧浪亭前的池塘边垂钓。
我仿佛想到,三百年前,以《浮生六记》闻名于世的沈复和芸娘也曾在这里栖息。
一个中秋之夜,沈复记述:“老仆前导,过石桥,进门,折东曲径而入,叠石成山,林木葱翠。”
我有幸,与沈复和芸娘所见的沧浪亭,在结构布局上无几二致。
池塘对岸的观鱼亭、面水轩和复廊,是苏州园林唯一不入园便能观赏到的美景。多少年来,我每逢路过这里,就会减慢步速,或索性停下,只为多看一眼沧浪亭外景的波光倒影。(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如今 我脑海里依稀留存着童年模糊的记忆……
进园去看看吧——过得小石桥,碑廊、古木、叠石,次第展开……绕过面水轩,踱步在复廊临水侧,外廊随黄石假山高低起伏,依水而建。
对岸的钓鱼人抬头望了我一眼。此时,我便成为他的风景。“共知心似水,安见我非鱼。”默默吟诵观鱼亭这副对联,我暗自发笑着离开。
一个学龄儿童,蹦蹦跳跳地走向闲吟亭,年轻爸爸一字一句地将楹联念给孩子听:“千朵红莲三尺水,一弯明月半亭风”。我跟着默诵,便觉清风从观鱼亭吹来,荷风送爽,浑身清凉。
上台阶,过叠石,绕古树,土丘之巅的沧浪亭一目了然。俞樾题写的“沧浪亭”三个大字跃入眼帘,“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柱联,沁入心扉。
沧浪亭石柱粗糙,我轻轻抚摸,似乎感觉时光从掌间沙沙流逝。回眸一瞥,柱联背后,另藏一联:“君见沧浪亭依旧,帝王将相具成烟。” 吴地多才子,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多少文人雅士,凭借沧浪亭,文脉得以延续,随即转眼都成烟云。
下得沧浪小丘,来到最东南的闻妙香室。 阵风吹过,花窗上方的树影婆裟,几缕阳光随之抖动。
踱步行至沧浪亭的主体建筑明道堂,堂前金砖铺就偌大的天井。两侧长廊前的花草树木,疏密有致,风卷云舒。
登上看山楼,此地原可极目远眺,如今挡住视线的是一壁高墙,几幢高楼。看山楼及楼下的印心石屋是清末江苏巡抚陶澍的杰作。我闭上眼,仿佛东南可见南园田畴,西南可望石湖诸峰。
下看山楼,在曲径与石竹间寻找诗意,翠玲珑外,各种姿态,不同品种的竹,透过形态迥异的花窗映入眼帘。苏东坡所言“不可一日无此君”的,就是这虚怀之竹。沧浪亭的竹,或成林、或结丛,时而密匝,时而疏朗,饶有风致。
转出翠玲珑,来到五百名贤祠。先贤懿行,应为榜样。贤士由先秦至清末,季札、伍子胥、董仲舒、李白、白居易、欧阳修、文天祥……都在。顾炎武碑上书四句赞词:一代大儒,学贯天人。
我想起一副对联,高挂在昆山千灯顾炎武故居内:“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
园林和书一样,你进入了、品味了、感悟了,心有戚戚,也就有所省悟,有所触动。我有所思,便有跃然欲书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