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楞严经》
《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正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大”是称赞之词,是说经题中的“密因”能成菩提是为大因;“了义”知晓万法,是为大义;“万行”是如实修行,是为大行;“楞严”坚固不破,是为大定。此经具有四大,所以称为“大'.
”佛顶“是佛陀之顶,是佛陀三十二相之一,象征本经的尊贵犹如佛顶。“如来密因修正了义”是指成就如来的秘密因地,修行成佛的至高无上的义理;“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是指诸菩萨的修持法门中,最为坚固、颠扑不破的真理。
《楞严经》是大乘佛教的经典之一,相传是唐代般剌密谛大师所翻译,历来被认为是佛教的“破魔大全”。 此经树立了以如来藏思想为核心的佛性论、心性论、修行论等理论体系,不但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派的教理,在宗派上更横跨禅、净、密、律各宗,毫无宗派的偏倚。在修行上则充实、圆满,是一部难得的无上法宝。此经内容包罗万象,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之说法。
《楞严经》的缘起,是佛陀弟子阿难被淫戒所困,佛陀命文殊菩萨前往救助,并为阿难开示禅定、破魔神咒。阿难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后随佛陀出家,随侍佛陀25年。他记忆超群,熟知佛法,被称为“多闻第一”。由于阿难博学多闻,相貌俊秀,所以深得女性的喜爱。经文记载,“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应阿难之请,佛陀示现了七处破妄、显见、五阴、六入、七大、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圣自证境界及楞严法门。最后,佛陀又说五十种阴魔事。因此,《楞严经》的基本结构是“从破魔开始,至破魔终”。被称为“破魔大全的宝典,诸魔的克星”。
在大乘佛教的经典中,《楞严经》是一部开示修禅、二十五圆通、五蕴魔事等禅法要义的经典。此经从圆顿禅角度概述了大乘心要,说理透彻,浅显易懂,很容易阅读。全经 文字也令人惊叹,被认为是古代文学的精品之作。
由于《楞严经》的构筑体系十分宏大,几乎涉及了佛教的所有教义,所以它具备了兼容并蓄、内容丰富的特点,被认为是没有宗派偏见的圆满法门。经文中提出的佛性论、心性论、修行论合一的理论体系,更为修行者所看重,被奉为必修的圭皋。对习禅者而言,楞严咒更是早课必诵之内容,在打禅七之前要先修七日到七七日的楞严会,用来消除修行的魔障。(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楞严经》中,佛陀开示阿难修习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三种静坐的方法,这三种方法都是“定”的修行。妙奢摩 他,是修空观,平静妄念,进入禅境;三摩,是修假观,以慧眼洞察事物的道理;禅那,是修中观,定观并用,圆融空有。
经中,阿难提到了“浮根四尘”。浮根是众生的外在器官,有眼、耳、鼻、舌四根,对应色、香、味、触四尘,由于这些感觉能垢染众生之心,所以称为四尘。
经中,阿难提到“潜伏根里”。根,指肉身感受器官。佛教有六根之说。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法根。阿难认为,识知之心像透明玻璃一样,藏在眼根里。阿难又言:“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意即心没有本体。佛言:“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意即万物因心而形成。佛告诉阿难不能成佛的原因:“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九次第定,是禅定修行的次第,由于从初禅到灭受想定,要经历九种阶段,故云。佛陀为阿难开示妙法:“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佛说:“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客尘烦恼,意谓旅客与尘埃都是飘泊不定的,就像世间诸种尘相,变化无常,又似人们的心念,迁移不定,都是妄心,不是真心。如来以客尘说明识心无主。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