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文安之葬于鹤峰紫草山.

08-12 作者:聂精华

明末宰相文安之

作者:聂精华

明末宰相文安之,葬于鹤峰紫草山.

我读了几篇描述南明朝末期的著名爱国主义者和杰出的文学家文安之兴衰经历文章后,我感受颇具深刻,传说他葬于鹤峰紫草山?。我对文安之是否葬于鹤峰紫草山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文安之葬于紫草山的说法,半心半疑。还是牵强附会,还是空穴来风。传说是否准确,基于这种想法,略表个人的看法和观点。--

       “文安之是南明大臣。字铁庵。汉族,夷陵(今湖北宜昌)人。天启二年进士。曾任南京司业、祭酒。(司业、祭酒:职务名)后为权臣薛国观弹劾,罢官家居。南明福王起为詹事,唐王召为礼部尚书,都因交通不便,未就职。永历四年(1650),到梧州见永历帝,任东阁大学士。次年,为联络川中诸镇之兵,自请往四川督师;加太子太保兼吏、兵二部尚书,总督川、湖诸处军务。到贵州都匀时,为孙可望所拘。数月后脱身到川东,联络川鄂边境的农民军——夔东十三家抗清。永历十三年,督十三家中的刘体纯、袁宗第、李来亨等十六营由水路会攻重庆。后因十六营中的地主武装谭弘、谭诣杀死谭文致遭失败。不久病死。”

      其一,据《明史·卷279·文安之传》:文安之,夷陵人(今宜昌市夷陵区鸦鹊岭镇文畈村),行一(文国桢的长子,排行一),字汝止,号铁庵,生于万历二十年(1582年)五月初四午时,卒于永历十三年(即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九月初八未时。他官居南明宰相,《明史·卷279·文安之传》记载: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永明王拜为东阁大学士(宰相)。崇祯二十三年,即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六月,安之竭王梧州。永历十三年九月初八未时,文安之郁郁而终,灵枢秘密下葬。明史、清史等史料仅说他死于军中,对于他到底死于何处葬于何处均无记载。(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其二, 田甘霖在宋生(为文安之卒后守墓人)五十大寿时为宋生作歌祝寿的《序》中交待:“新安宋子侠士了,交将念载,曩予困顿巴东,宋子形影相随,今五十初变,予理残疆,官贫无赠,作歌以祝”。也说明宋生确有其人。公元1704年,明朝著名诗人顾彩(又名天石)来容美写下的《容美纪游》中有这样一段话:

“紫草山林茂幽深,全体皆石叠成,其上有草庐三五楹,君所筑以居隐士宋生者,生常德武陵人,故明督师学士文安之幕客也。文公以避贼,流寓司中,君父少傅公,礼为上宾,卒葬是山。宋生守之不去。今年八十余,誓不下山。君常就而为之携酒,生所聚皆怪石,颜曰:‘米拜亭’”。

当年,顾彩留连容美半年之久,他来时宋生已80多岁,仍不下山。可见,宋生当时还健在,这就证明当年确有其人。

其三:另据《容美土司史料》记载:顺治十五年(永历十二年,公元1658年)正月,容美宣慰司田甘霖及其叔田圭被刘体纯部“掳去”,离开容美土司,赴长江以北刘体纯大营,与文安之“共商”抗清复明大计。后文安之攻重庆失败,“郁郁而卒”。在文安之“郁郁而卒”之后,田甘霖、田圭等即同文安之的幕客宋生一道,在巴东平阳坝筑了文公一假坟,然后与幕客宋生伴着文安之的灵柩返回容美,并将其灵柩埋葬在容美中府附近的紫草山上,幕客宋生一直守之不去,直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田甘霖的长子田舜年,当时为执政土王,顾彩对文安之的归宿交待得明白:“卒葬是山”,即死后葬在这里。这就证明当年确有其人。 

另有记载:顺治十六年正月,王奔永昌。安之率体仁、宗第、来亨等十六营由水道袭重庆。会谭弘、谭诣杀谭文,诸将不服。安之欲讨弘、诣,弘、诣惧,率所部降于大兵,诸镇遂散。时王已入缅甸,地尽失,安之不久郁郁而卒。 ,

根据在鹤峰史志办专家学者考察。询问了紫草山谢家岩村民谢根双。谢根双老人七十多岁,记忆力好。她说,父辈曾传下话,“门口竹林中有两座坟墓,一个姓文,一个姓林(记忆误差,应当姓宋)。是两个大“很人”(土家话)。要我们守好这两座坟墓。不能让外人破坏这两座坟墓”。这个话,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要将这两座坟墓像家坟一样守卫好,从上述史料和现在仍健在的“守墓人”谢根双的口述,文安之应该葬于鹤峰,但是,时隔390年之久,就凭此断定文安之就一定葬于紫草山,还远远不够,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当时容美土司在改土归流以前,朝庭几乎没有管辖这片荒野闭塞的土司区域。

        其四:这可足以说文安之与田舜年共谋反清复明大计。关系非同一般。文安之遇害后。容美土王田舜年将文安之尸体葬于鹤峰紫草山,这也是符合情理的。要真正破解南明宰相文安之安葬之谜。还有待于文物鉴定专家作进一步的考察研究论证。

      但愿明宰相文安之安葬于鹤峰紫草山。给紫草山灵气!给土家人勇敢。也充分体现和彰显了容美土家族人的正义,勇敢和聪明智慧。

    向明宰相文安之跪拜!宰相安息吧!九泉之下斩阎罗吧!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