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道德经》第二十一章(下)
老子耐心超好,细致地、不同角度地谈了20章,在21章中再一次调整角度用简单直白的语言解释了一通。
关于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这个问题会持续解释说明道37章,到此为止已经解释说明了20章了,所以这个问题已经形成了答案。
关于到哪儿去找“道”这个玩意儿?这个问题也多次回答过,如果前面20章的各种回答,已经印象非常模糊了,甚至都想不起什么来,即便如此这也没关系,因为老子在《道》第21章中重点谈了这个问题,而且是用剥竹笋的方式来回答的。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道”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恍恍惚惚的,漂浮不定的,不是五官可以识别的,这些都是《道》一直不停地在谈着的观点。
恍恍惚惚的道,还是有形象的,形象在哪?
“道生万物”,道的形象还是体现在天地之间的万物之上的。
说起来非常隐晦、非常深邃幽深的道,其实落实到了天地万物之上之后,也是有着精髓的,有其灿烂闪耀的一面的。
这种精髓是千真万确的,其纯度是非常高的,是绝对可以信任的。
关于道在哪?上哪儿去找道这玩意儿?这个问题老子已经回答完毕了。
如果我们还是云里雾里的,没搞明白,那么也不要紧,明明都知道,只是没有意识到而已。
道生万物,万物遵循道的规律,最典型的大规律,或者也可以说事大道:万物都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一定要在冬天吃茄子,一定要围着火炉啃西瓜的总是少数人,极少的那一族另类罢了。冬天的大棚是可以种植出茄子的,但是没有历经盛夏酷暑的暴晒,那么茄子是不具备阳气的,是无法形成茄子味道的,只是整了个茄子样子出来了而已。
关于道在哪儿?上哪儿去找道这个玩意儿?
儒家和佛家也各自有一套的。
佛家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比如,我们现在正在阅读的文章,还在作者煮史问道脑子里面,尚未书写成文的时候,这个文章就是空,啥也没有;写出来了,可以阅读,可以传播,那么这个就形成了色,就是色。其实,文章写不写出来,它都在,所以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所以,佛说世间一切都是空,一切都是色,所以佛家说道就是空,空就是道。
儒家说:格物。
儒家说道都在万物之中(这个跟道家有点相似,但是有区别)所以想要悟道,那么任何事物都需要格物,都需要去穷究事物里面深藏的道和理。
但是,在儒家学说体系里面,又没有一个非常清晰明了的格物SOP这类的文章,到底该怎么格?如何一物一物地格?儒家说不知道,这个要看悟性。
于是,就形成了守仁格竹这一典故成语。
王守仁,明朝时期的圣人,历史将其定义为: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
青年时期的王守仁立志成为一代圣贤,深度认可熹格物致知的儒家思想学说,认为格物是悟道的正途,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持之以恒就能格出道理,格成圣贤。
王守仁首先从自己家里的竹子开始格起,王守仁对着家中庭院里面的竹子发呆,七天七夜专心致志地格竹子,终于把自己给格倒下了,大病一场,至于竹子里面深藏的道,依然还是没能格出来。
这件事成为了王守仁思想转变的一个拐点,从此开始对朱熹的格物论产生怀疑。若干年之后的王守仁终于悟道成为了一代圣贤,彻底否定了朱子的义理之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世人将王守仁的那一套称之为:阳明心学。阳明心学用四句话可概括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不展开,不多扯了,我们回到《道》二十一章上来,在回答完毕上哪儿去找道这个问题之后,老子还进一步强调了他自己的认知以及论证。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不管世人信还是不信,道都在那,一直都在,一直都没有变化,从古至今,这些信息都被完整地传递下来了,以供世人认知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
别怪我(老子)没有提醒世人,我(老子)就是凭借着道去认知这个世界(可以理解为整个宇宙万物)的起始和变化的。
- 佳作!问候好友!!2015-08-25 13:13
- 回复@张炜杰Ken:谢谢问候2015-08-26 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