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一块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而作
一块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文/马连德
在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平安镇张家寨小学校内竦立着一块石碑: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碑首是:互助县二区西顺乡。当时张家寨辖属于互助县。下面落款是:民国二十七年九月[即1939年10],碑高105公分,宽65公分,下有底座,碑的凸处套在底座的凹部,青沙石。从字体看,出于一般人和石匠之手。据这个村年长的老人们说;是1939年秋天上面[指国民党青海政府]拉来的,拉来时有两块,其中一块是互助县与乐都县的分界碑,曾立于张家寨村的东边与乐都县接让的小巴村之间,至今不知去向。另一块就是这块纪念碑。田为当时白马寺岸前的大路没有被湟水冲断,甘青大道在北岸,经过这个村,过往车辆行人多,是东西要塞通途,所以石碑立于此地,让更多的人知道看见,到现在快八十年了。
这块纪念碑为谁而立的?象征性的将和士又是谁呢?看一下<<七七事变>>后青海省当时参加抗日的一支八千余人的骑兵部队在1939年上半年的战斗情况,可就明白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1939年上半年,这支骑兵部队转战许多地方后,进驻豫东项城,他们用叨羊战为主,经常轮流以一个旅为单位渡过颖河去偷袭淮阳之
敌,在一次二旅[马秉忠为旅长]执行偷袭中,日军突然从开封调来一百余辆车的援军,加上淮阳的步炮坦克等兵种,力量对比悬殊,这支被敌人称为[马回子军]的骑兵,早闻名于日伪军中,双方展开了白刃战,战斗异常激烈,最后打死敌人一千多。自己也伤亡两千余人马,少将级旎长马秉忠,一个姓李的营长和姓赵的连长等也英勇战死,为国捐躯。当时人们叫这次战役为淮阳之战。战后在豫东一个叫水寨的地方[即现在的项城]为这次战死的将士们召开了军民追悼会,并在其墓前立了纪念碑。消息传到青海西宁,西宁也发去了唁电,还在西宁也召开了追悼会。青海马步芳当局为了纪念这次壮烈战死的将士.还在西宁原职业学校[现一中]的大殿内,按死者职位大小,从低到高立了木质碑[这座大殿在后来的日本飞机空袭西宁时被炸毁],与此同时还下令各地方政府立裨纪念。张家寨的这块纪念碑也应运而生了。
从那时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石碑就立于原地未动,笔者五十年代初上小学时经常看见,石裨立在学校门前大路东五十米路南的水沟边上。到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不见了。到1985年有人在离原地一公里远的地方发现了,原来农民们做水口子当了料石。张家寨学校的老教师王曰剑带领五六个学生从泥泞中挖出来洗干净后垃到学校,经过拾掇,立于学校门前,与原来地方向西移了五十多米,后来又移到学校内。幸而碑身完整,字迹清晰,底座没找到。这个初中的历史教师马连德讲到抗日战争时,顺便讲了石碑的情况,要求学生们人人爱护历史文物。
当时这个村有三名青年农民参加了这支抗日骑兵部队,二名姓马的青年战死在战场,死尸都无回,一名姓逯的青年因是马大夫,给马看病,八年抗战胜利后回来了。现在石碑重新刷洗树起,在淮阳之战中殉国的二千名青年和后来战死的万名青海农牧民青年.虽然在那个特定时期在反动势力的指使下同新四军搞过摩擦,但他们的主流仍然是和当时千百万中华儿女一样是抗日救亡,最后战死在疆场上,连尸体名字都没留下来。而后人为他们立碑纪念是完全应该的,他们和三千五百万为拯救中华民族而献身的人一样,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据悉县文物单位已重视,重修复] 2015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