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财”与爱“才”
爱“财”与爱“才”
赖 建 青
在现实生活中,“财”和“才”是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人与“财”和“才”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
汉字释义对“财”的解释是金钱和物资的总称:财宝、财富、金钱。
“才”——是指天赋、智慧,将知识活化和运用的能力:才华、才能。
在“财”和“才”两者之间,人们似乎更爱的是“财”而不是“才”,甚至还会妒“才”。(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爱财如命”、“谋财害命”、“有钱能使鬼推磨”……
从这些成语可以看出,人们对“财”的喜爱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为了“财”可以说是不择手段,甚至已远远超过了对生命的珍爱。
“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许多人“十年寒窗”苦读以求“金榜题名”,而谋取功名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钱。
在现实社会中,人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 “财”,衣、食、住、行,样样都需要钱。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很流行这样一句话:虽然金钱不是万能的,可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现实生活中确实是如此,有了金钱就可以衣食无忧,可以享受荣华富贵,甚至于为所欲为;可如果没有钱,就连安身立命也无法做到。
古往今来,贪财爱财的人数不胜数,可以说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最具代表性的有清朝乾隆时期的和绅、《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以及外国的葛朗台……
人们为何爱“财”不爱“才”,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财”可以流转,不专属于谁,只要有手段有机会,谁都有可能将其攫为己有,因此而为人们所窥视所喜爱;而“才”则是某个人所固有的能力才华,不能流转,也就是说哪怕你有天大的本事,别人的“才”都无法据为己有。
既然是无法得到的东西别人的“才”,凭什么要去爱呢?
爱“财”其实并没有错,无论谁都希望拥有更多的金钱。
然而,有古语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饮。
千百年来的历史得出这样的结论:恃财者终以财败,恃势者终以势败。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在现实中,爱“才”的人也不是没有,如“渭水河边请姜尚”的周文王,“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刘备,有“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的汉高祖刘邦,还有发出不拘品行、唯才是举《求贤令》的曹操,后来却因为杀了自作聪明扰乱军心的杨修而背上“妒才”的骂名……
然而,纵览古今历史,这些“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的帝王枭雄并非是真心爱“才”, 他们的爱“才”只是对“才”的暂时利用。一旦他们得到了天下坐稳了江山,那些为其运筹帷幄浴血疆场的文武功臣最好的结局只是“杯酒释兵权”,而大都难逃“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惨下场。
爱“财”,不爱“才”的秉性源自于人的原始本性,无论是帝王将相抑或是百姓庶民,都无法改变。
爱“财”的都是“人”。
爱“才”的是 “圣人”。
- 才能转化为财,财可淹没才。2015-10-02 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