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记忆

10-15 作者:严雪东

大悲阁,在岁月中走失

阁(gao,三声儿化)

镌刻成一方水土独有的乡音

钟鼓楼,玄帝庙,散佚在前人的诗词、笔记里

汤泉的回杯亭,酒尚温

禅林寺钟声袅袅(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千年银杏树垂落下记忆的流年

州署,试院,游击署

忽有一日,随夕阳,隐去踪迹

文庙,广慧寺,葺提寺

如今,最老的长者也难以复述曾经的原貌

水泉的清流早已干涸

此处空余十里长巷

西大寺,容身于市井

成了连接百姓千家的农贸市场

时薰门、拱极门、镇海门、戴京门

今安在

幞城,戚继光,成了一个时代的浮光掠影

晚风吹过,欲悼吴钩,不知何处凭栏

昔日林立的老店铺,不见

处处霓虹,眼前矗立的小城

莫名的

凄清孤独

题记:为方便大家了解遵化,百度一段文字

遵化城始建于唐朝,在一开始的时候,它只是一座土筑之城。当时,因与北方契丹、突厥等少数民族战争的需要,唐政府在这里设了一处养马监。通过购买和饲养等方法,来满足作战时骑兵对于马匹的需求。历经五代、宋、元等各个朝代,五代后唐时,这里建县,称遵化。但是城池仍为土筑。

明王朝建立后,由于作战的需要,遵化成为对蒙古各部落作战的前线。明朝廷修筑了一条从甘肃到辽东的长城,以抵御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的军事入侵。由于遵化县的军事地位日趋重要,所以明王朝就对遵化城池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治。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为了防御北方蒙古族入侵,指挥史周宝对遵化城加以扩建,将城市向西扩大,并把城墙用砖石进行包砌加固。明中期以后,蒙古鞑靼部势力强大,对明王朝的统治构成了较大的威胁,明世宗嘉靖年间,甚至发生了蒙古鞑靼部劫掠北京城的“庚寅之变”。这次事变,给明朝廷以极大的震动。为了加强遵化城的防御能力,顺天巡抚、都御史孟春重修城池,增建东南城楼。明万历九年,总理蓟镇练兵事务的戚继光,用他从浙江带来的主客兵,将整个遵化城进行拆除并重新设计修建。重建后的遵化城,形状如同古人头上戴的幞头,所以也被称为幞城。

古城结构

按清朝人的记载,城周长1251丈,合计约6华里有余。城基厚度30尺,高3丈6尺,城墙上有垛口1341个。东西南北四面各有城门一座,城门外有护城河,河深2丈,宽3丈。清顺治九年,知县孙锡蕃对城池又进行加固维修。康熙十八年地震导致遵化城几乎全部坍塌,康熙五十年,朝廷派遣各部官员进行实地勘查后,朝廷又拨发白银3.6万两,并派出专门的人员监督进行修缮。到乾隆十六年,连绵大雨,城垣被淋,导致坍塌90余处。知州刘埥请旨重修。清同治年间,知州何崧泰再次重修。以上各次重修,都按照戚继光所创建的样式和规模。按照何崧泰所撰《遵化通志》记载,清光绪年间遵化城以大悲阁为中心,向四面延伸为四街。城正中心位置建有大悲阁一座,阁北中心线上建钟鼓楼一座。城上四角各有角楼一座。北门西侧城上建玄帝庙一座。除四门外,北门西侧和南门西侧各设水门一座,除用于防御之外,还可以保证城内水道的流通。由阁向南至南门即时薰门为南街;阁向北至拱极门即北门为北街;阁向东至镇海门即东门为东街;阁向西至戴京门即西门为西街。

古城建筑

旧时城内的主要建筑物,城内东街之南与西南街之东,即城东南原有观音寺一座。东街之北与北街之东,即城内东北的建筑物较多,主要有遵化州署,州署西旁为试院,再西为关帝庙。州署东为火神庙,稍东南为游击署。北街西侧与西街北侧的主要建筑物,由东向西有:武庙、城隍庙、州判署、关帝庙,城北墙上有玄帝庙,西北角由东向西依次为:子孙庙、文昌庙、药王庙和火神庙。西街南侧与南街西侧之间,俗称为西大寺。这里有观音堂、广慧寺、葺提寺、孔子庙即文庙,也就是学宫,学宫前是南池别馆、灵阳观,观南为关帝庙。

明末清初时期的遵化城

明朝和清初时,县衙东还建有兵备道署一座;州判署为旧时的都察院,其东还有一座都察院。这些建筑物,有的改做他用,如都察院在清朝时改为州判署。有的拆毁无存,如兵备道在明朝时就改为巡抚行署,后改为遵化道员署,遵化道裁撤以后,行署院又被拆除,其材料用于建筑清朝皇帝在汤泉的行宫。

共 3 条文章评论
  • 谢老党,淡了红颜,雪灵,遥祝秋怡!2015-10-16 06:46
  • 谢荷塘月色,孤帆鸢影,春暖花开,淡了红颜,遥祝秋怡!2015-10-16 21:21
  • 谢沐子,周末快乐!2015-10-17 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