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洋溢着爱情气息的苏格兰小镇

10-26 作者:竹林俗子

在去苏格兰高地的途中,我们去了一个叫格雷特纳格林(Gretna Green)的小镇。这个小镇原来只是一个村庄。这里是闻名世界的一个闪亮的旅游景点,因为这里洋溢着浓浓的爱情的气息,这种气息不是来源于大英雄,不是来源于通过什么名目评出来的获奖者或模范标兵之类,也不是来源于娱乐明星,而是来源于一个小百姓的动人的爱情故事,就是这种小百姓的爱情故事才折射出人性的本真,没有虚饰,没有做作,所以能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前去游览观赏。

格雷特纳格林(Gretna Green)原是英格兰和苏格兰交界的一个村庄。在这个村庄里发生了一个浪漫的动人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的发生缘于1754年英格兰颁布的新婚姻制。英格兰颁布的新的婚姻制与原来实行的牵手婚姻制相比,条件严格多了,结婚年龄提高到21岁,而且一定要双方父母同意,结婚仪式要在教堂内进行。而苏格兰还没有实行新制度,依然实行牵手婚姻制,满16岁就可结婚,结婚仪式上只要有两位证人就可。有一对英格兰的年轻人深深相爱了,但年龄还没有达到新规定的标准,也没有得到父母的同意,于是这对年轻人就私奔去苏格兰。这对恋人进入苏格兰首先到达的就是格雷特纳格林,最先迎接他(她)们的是这个村庄里一座位于公共马车干道旁的铁匠铺。这对恋人进入铁匠铺,向铁匠诉说自己的恋情。这位铁匠深深地被感动了,于是就找来二个人为他们作见证,让这对恋人在他的铁匠铺里站在铁砧上举行婚礼。当他(她)们的父母怒气冲冲地赶到时,结婚仪式已经结束了。这对恋人已经成了夫妻,这对年轻人的父母也就无可奈何地接受了。此后,就不断有相爱的英格兰情侣来这铁匠铺结婚。从此,这个村庄就名声鹊起。现在成了闻名的爱情小镇,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人。我们也慕名前去游览。

我们去的那天,天下着间歇性小雨。我们来到停车场的时候,停车场已经停满了车,我们在边上找了一个刚刚空出来的位置停了下来。停车场旁的小广场上,还停着六辆大型旅游车。来这里的游人真不少。我们冒雨小跑去景区小屋,小屋里游人摩肩接踵。小屋有好几栋,这些小屋把地面隔出好几个空间。中间一块绿地,不大,但是中央的塑象却很别致。是一对相拥坐着的男女青年,正打算亲吻,栩栩如生,灵动活泼。游人在小屋的游廊上观赏,并纷纷拿出照相机、手机来拍照,情侣们见此塑像也动心了,相拥着跃跃欲试。另一块空间的地面是由碎砖石铺成的,地面上伸出两只巨大的手臂(上臂的三分之一、下臂和手),细看可以发现这两只手臂不是一个人的,而是一男一女两个人的。这两个人显然是年轻的一对恋人,男青年的左手握着恋人的右手。 手并没有握紧,这样就给人一种进行感,显出了流动性,静中有动,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再有一个空间则立着一对恋人相拥着的雕像。半大腿以下在地里,半大腿以上在地面上,男青年搂着恋人的腰,女青年搂着恋人的脖子,额角相贴,脸朝向同一方,目光聚焦,贴得很紧,似在跳舞又不象是跳舞,我想仅是志同道合的象征吧。雕像是粗线条的,但很生动。小屋的四周有不少介绍的文字和各种布置,也有旧时铁匠铺原貌的展示。在这个铁匠铺的展室里,会举行模拟的结婚仪式,游客可以参与。这些小屋其实大多是销售旅游纪念品的是商店。商店陈列着许多苏格兰特产,比如羊毛织品,衣、帽和各种包。在这些小屋中,威士忌小屋(Whisky Hause)最为显眼,这里展示着不少陈年威士忌酒,其中还有藏了五十多年的。有人中去购物的很多,我们没有购物的兴趣,看看就走了。

这个景点,没有豪华的设施,没有奇特的景物,有的就是普通民众的情感气息,就是这种普通民众的情感气息吸引着游客,用现在的俗语说就是很接地气,是老百姓能够感受到的。

从这个景点出来,我沉思着二个问题:第一个是结婚年龄问题;我没有研究过古代的结婚习俗和法规,但我听说我国古代有“十三娘十四爹,三十六岁做爷爷”的顺口溜,可见十三四岁就可结婚了。据有关记载,宋代曾有规定男十五当娶,女十三当嫁,否则要罚款。许多古代话本里有用“芳龄二八”来描写女子正是结婚好年龄的语句,二八正是十六岁。苏东坡第一任妻子结婚时就是十六岁。这与英格兰和苏格兰牵手婚姻制时期的结婚年龄相当。这就显示出东西方对婚姻问题的认识具有高度一致性。英格兰新婚姻制规定二十一岁才可结婚,那是晚婚了。我国现时的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这个规定与英国在二百六十多年前的规定非常吻合。可见晚婚是大势所趋。从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转变,必然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期间也会出现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对新制度的抗拒,但终究还是会适应新制度的。如何对待这种抗拒?我想当时的英格兰会有比较严苛的措施来保证新制度的实施。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对新制度抗拒者的同情和爱情的美丽。那么对政府所采取的保证新制度能够实行的严苛措施又应该怎么看呢?我想这个问题会在不少文艺作品中看到答案的。只可惜我太孤陋寡闻,说不出来。

第二个问题就是计划生育。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西方人大多数自觉不愿多生育,而且有不少人还主张不生育甚至于不结婚。但我可以断定这个想法的形成是有一个很长的过程的。正因为如此,西方国家就没有计划生育一说。中国却不同,现在虽然也出现了不愿多生育的年轻人群体,但总的说来还是喜欢多生育的。正因为如此,面对人口激增的态势,中国政府提出了计划生育这个国策。这个国策的提出和实施遭到了各方面的责难,更是遭到了国内部分民众的内心抗拒,所以有些地方也就提出了严苛的保证这个国策能够实施的措施。问题是在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支配下,现在到了反思(或许会是否定)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时候了,一会儿功夫反对的声音就占了上风,描写计划生育工作残暴残忍的小说还得了诺奖,我不知道这种残暴残忍是否确实存在,如果存在也不知道有没有普遍性。西方人看到这样的文学作品当然会叫好的。我们的有关方面也因为得了诺奖而兴奋。所以获得诺奖的作品上了许多决策者的书橱,当然也会上计划生育委员会领导者的书橱。很好,知其问题,有利于今后改进工作。计划生育虽然引起了人们的反感,但静下来想想,要是不计划生育,中国目前的人口应该有多少?中国的自然资源承担得起人口的暴增吗?有人说全世界的人口要是增加十亿,地球就会被人类自行毁灭。这话虽然有点危言耸听,但我认为很有道理。人口不控制将成为世界灾难,这必将被全世界所认识。在中国,就当前来说,喜欢多生育的有二部分人,一部分是一些有钱人,另一部分是穷人。计划生育政策在富豪面前已经毫无意义了,富豪们,成为富豪的文体艺明星们,尽管生吧,谁也管不了,也不敢管,管着了无非拿点钱就能摆平。财富和贫穷都在隔代转移,财富太多了缺少足够的下一代去分享,多悲哀啊!当然也有许多富豪并没有多生育的。穷人们尽管生吧,没有积蓄可以养老,那就多生些儿女来养老吧,穷虽然穷些,但毕竟有人给你养老啊?给社会多造就一些穷人又何妨。工薪阶层的人们,恐怕有点害怕多生育了,一高兴生出来了,拿什么去养?拿什么去教育?当然我说的都是废话,那就自我作废吧。最后还想说二个不希望被作废的愿望,但愿国强民富,不要国富民贫;但愿出现有效的抑富济贫的好政策,使党提出的财富的二次分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先人说过:“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行。”。(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共 3 条文章评论
  • 穷人和富人相差至少一个世纪,这就是现实,短时间是无法改变的......推荐阅读2015-10-26 20:27
  • 2015-11-02 09:20
  • 好!2015-12-10 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