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
《道》四十一章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我坐在电脑前发呆了30分钟,不知道该如何去意译这要命的41章。
41章,百把个字,十多个成语占据篇幅的50%,整个就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成语大合集。
无论如何去意译都绕不开整成了一个成语解释大合集,那应该是语文教师干的事情,煮史问道却偏偏是个上班族,所以不能那么干。
把深奥的东西搞简单,把枯燥的东西搞生动,把高深莫测的东西搞通俗,把无处不在的道与德整得有点儿样子方才不愧对圣人老子。
非常通俗、非常简单、非常直白、比较生动地讲:41章就像是一座古老、唯美、神秘的城堡。(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关于城堡是如何修建的?用什么材料修筑的?城堡里面住着什么?城堡上空是否也有蓝天白云?……
这些问题,我们稍后描述,稍后解答,请相信那是一座唯美、神秘、不乏浪漫色彩的城堡即可。
让文字一直徘徊于道里道外,德上德下的,这样会很枯燥。
看我讲述系列源自老家的故事,近代历史故事,不是扯淡,而是因为这一系列故事与《道》41章的理念息息相关。
湖北省黄冈市下辖的团风县回龙山镇,是长江边上的一个小镇,丝毫不惹眼,但是就是这么个骑着电瓶车能转上好几圈的小镇,却是藏龙卧虎之地,诞生过那么几个超级牛叉的牛人。
牛人之一:林育英。
这个革命先辈大家普遍不熟悉,只是因为他曾经被捕受尽折磨,元气大伤后于1942年病逝。
中国共产党是1921年7月成立的,林育英是1922年加入中共的,1937年任八路军129师政委,其时129师长是刘伯承。
1942年病逝时,中共领袖集体为其抬棺送殡:毛泽东、朱德、任弼时、林伯渠、杨尚昆为张浩抬棺。
中共所有元帅与将军之中,唯有林育英享受到该项殊荣,足见林育英在毛泽东心目中的地位。
牛人之二:林育南。
林育英的堂弟,林育英的革命引路人。
1921年7月,中共成立时第一期党员有53人,林育南是其中之一。
非常遗憾,林育南比林育英走得还要早,革命尚未成功的1931时,因叛徒出卖,被捕被杀。
为建设共和国而牺牲的革命先烈千千万,但是林育南却非常耀眼。
一方面,林育南算是缔造者之一;另一方面,被捕之后的林育南表现出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国民党方面委派陈立夫劝降未果,蒋校长恼怒之下亲自发出杀无赦指令。
牛人之三:林彪。
林育英、林育南的堂弟,共和国的十大元帅之一。
如果将帝国迄今为止的军事天才排个名次,林彪一定能挤入前10——前20名之内,或许终有那么一天能成为帝国名垂青史的名将。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1925年,18岁的林彪考入黄埔军校;1930年,23岁成为军长。
我坚信,这一纪录不再有人能打破。
所以,23岁的当代男儿,无论是浙大毕业,还是北大毕业实在是无需嘚瑟。然,《道》告知我们,凡事皆无定式,若似杭州著名作家曹昇、曹三公子那样的天才15岁考入浙大,19岁浙大毕业,30岁能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嘚瑟一下也无妨。
不扯、不掰,回到林彪话题上来。
1927年林彪以连长身份职务参加了周恩来所领导的南昌起义;
1928年4月,朱德和毛泽东所领导两支红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此时此刻林彪是朱德麾下的营长,依然名不见经传;
1928年,会师之后的林彪升任团长,那年林彪21岁(那年毛泽东主席35岁);
1930年,驻扎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红军扩编,林彪升任红四军军长,那年林彪23岁;
至此,将军雏形显露端倪,在一次、二次、三次反围剿战争中,林彪以彪悍优异的战绩,当之无愧地成长为将军。
1932年,凭借前三次反围剿战绩,林彪再一次升职为红一军军团长,至此职务与彭德怀元帅看齐,那一年林彪25岁。
后面的历史,无需细说,五次反围剿,红军被迫长征,北上陕北。
西安事变,国共携手,抗战的壮丽篇章开启。部队被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八路军下辖三个师,林彪任115师师长。
1937年9月25日:平型关大捷,全歼日军的一个运输大队。
军事指挥人:林彪。
抗日战争的首场胜利!意义非凡!
那一年,林彪30岁,此战之后名满天下,此战之后,完完全全地成为了一颗灿烂耀眼的将星。
然,此战之后,林彪被友军(阎锡山十九军哨兵)一颗子弹误伤,子弹自右侧肋骨穿入,自左边后背穿出。林彪抗战生涯就此画上句号,前往苏联治疗养伤。
当林彪再度走上沙场时,已经是1945年了,那一年林彪38岁,自那一年开始,林彪不再是将军身份,而是一代帅才,统帅着千军万马,将红旗插遍东北、华北……
为将时,林彪将战术演绎到了极致;
为帅时,林彪将战略推演道了极致。
1949,林彪42岁,那是一般男人刚刚成熟的时候,元帅却早已熟透。
1949以后的事情,众所周知,1955年评功,林彪位列十大元帅之三,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元帅,时年48岁。
1971年9月13日,三叉戟坠毁于蒙古境内,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承受了巨大的打击,那一场抗日持久的全民文化政治运动自此日渐衰弱……
历史,暂时将林彪定格于1971年的9月13日。
牛人之四:李四光。
共和国著名音乐家、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教育界元勋。
新中国成立之后,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其实以上所有,都不足以说明李四光有多牛叉。
我们只是需要铭记: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引爆,离不开李四光的科研;第一颗氢弹成功引爆,离不开李四光的科研;共和国地质学奠基人是李四光;共和国摘掉贫油国的帽子离不开李四光。
如此足矣。
故事讲到现在,我们的主角尚未显身,现在是时候露面了,让我们一睹其睿智灿烂的神色。
林育英、林育南、林彪、李四光够牛叉了吧。
即将出场的这个人比这四个人都牛叉:李卓侯。
李卓侯,林育英的启蒙老师。
李卓侯,林育南的启蒙老师。
李卓侯,林彪的启蒙老师。
李卓侯,李四光的启蒙老师。
李卓侯,李四光的父亲。
李卓侯(1866-1922),读书天才,勤奋努力,于19岁时就开办启蒙学童班,整整三年足不出户,边攻读备考,边教孩子,23岁时终于考取晚清秀才。
地处长江之畔的湖北黄冈注是个典型的耕读之地,或许是因为读书传统渗透过深,方才有了后来闻名于全国各地高三班的黄高试题、黄高教案、黄高测试题解析……
虽然在遥远的晚清黄高尚未成名,但是李卓侯名声远播,远远近近、乡里乡亲的络绎不绝地将娃娃送来接受教育,以求以李老师为榜样,早晚也考个秀才,走上学而优则仕的星光大道……
于是,林育英来了、林育南来了、林彪来了。
待到毕业季,秀才李老师给予了林家三兄弟(堂兄弟)一番入木三分的评价:“育南秉性聪慧,育英勤奋刻苦,育蓉既聪明又刻苦,日后都会大有出息。只是育蓉性子阴柔,不好把握,是龙是虫,一切全靠他自己。”(引自《林彪的这一生》)
老秀才一语中的。
《易》云:“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易》亦云:“亢龙有悔。”
《道德经》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如果林氏三兄弟求学于李秀才老师时,所闻道后而均大笑之,那么势必就没有此后辉煌。
如果李秀才之子李四光不是“闻到而勤行之”,共和国的两弹一星、石油,以及地质学方面的历史都将改写。
牛人都是上士,都将“闻道而勤行之”。
然,世界依然需要下士,“不笑不以为道”故此。
关于唯美的城堡,我们还是要等等再描述,继续以“不笑不以为道”为出发点,再讲述一个历史故事。
近代史不懂,我们少扯,穿越到8世纪去看看大唐王朝,其时安史之乱正酣……(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