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

11-05 作者:煮史问道

废话片刻。

伟大的古典《道德经》所阐述的道与德的确非常重要,关于道与德对历史,对后世今人的影响,我们将会在整个81章谈完之后作总结,并会附上一篇伟人(毛泽东主席)年轻时期的一篇雄文赏析。

但是,对于今人而言,《道》所阐述的这种思想理念、这种修身理念、这种为天下的胸怀似乎更为重要,所以,其实在读《道》过程中,诸多时候倒是没有必要字字计较,那种读法是学者们的事情,请别试图去抢着干原本就属于他们的活。

当我们真的能领悟到一些《道》真实的内涵与理念,以及那种坚韧的修身之道与修后可能形成的德的内涵,那么这种东西就会以“道法自然”的形式在我们血脉中升华,升华之后的东西,我们一般可以称之为智慧。

不应该忘记在上善若水篇章中,《道》告知我们谨遵“事善能”之道。若照此推论,那么:

你操起一根杠杆撬动了地球,那是智慧;(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你铺开草稿纸,完善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那是智慧;

你操起扳手,修复了故障中的机器,搞定了迫在眉睫的生产问题,那是智慧;

你拿起粉笔,在三尺之台上开启了孩子们灵性的智慧之门,那是智慧;

你指点沙盘,统帅千军万马,捍卫了民族与国家的尊严,那是智慧;

你背起麻袋,洒下了一些种子并让其五谷丰登,解决了一大群人的吃饭问题,那同样是一种智慧。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智慧就是知道自己适宜于干啥,并知道如何干出灿烂的成绩,并总是非常清楚地明白,在任何节点上该怎么处理任何问题。

废话到此为止,让我们继续41章,继续站在高高的历史山岗上,踮起脚尖眺望一下浩瀚如烟的历史。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历史常常在一些闻道之后哈哈大笑的下士之人手里面被改写、被导向劳苦大众万劫不复的深渊。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拜天祭地,称帝建朝,大唐帝国就此诞生。大唐的建立,是民心所向,是众望所归。

公元220年,雄霸历史的两汉终于倒在了后宫干政的老路上,此后三百年,帝国犹如一列火车,驶入了最幽暗的隧道……那是一段四分五裂、风烟绵绵、民不聊生的分裂历史。

历史好不容易熬到了杨坚登场,创建了一统山河的隋朝,平烽烟、搞科举、修运河、走西域,势头一派大好,但是却被隋朝二代帝王(隋炀帝)杨广折腾得天下大乱。

李渊佣兵反隋,大唐帝国姗姗来迟。

当李渊端坐于长安宫中的龙位之上举起大唐的旗帜之时,其时诸侯依然如雨后春笋般的茂盛,大唐所能控制的领土只不过黄河两岸的中原之地而已。

没有关系,李渊有着一个能干的儿子,上马能战、下马能治的唐太宗李世民登场了,几年功夫就彻底一统河山,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哥哥,逼了老子下岗,古老沧桑的帝国满血复活,一派繁荣。

某位也曾经醉驾之人说过:“生活不应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诗和远方,那是大唐帝国的文字写真。

关于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已经站在了壮观场景的巅峰至少,此前无人可及,此后依然。

整个大唐王朝时期,能将唐诗塞进今人教材之中的诗人多达五十多人,能编辑成册,让一代代人摇头晃脑背诵的则多达数百首之多。

空前。

绝后。

关于远方,丝毫不亚于诗歌,大唐的边界:南至今越南、北括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至如今的吉尔吉斯坦境内,东临大海,出暖花开,疆域如此辽阔。

但是,这所有的一切,一切的所有,待到大唐美女杨某人长发齐要时,都将进入阴沟,此后的大唐将一蹶不起,日暮西山走向灭亡。

唐朝,一个很玄幻的时代终于来临,在这个玄幻的时代,大唐帝国走向了巅峰,然后遵循抛物线原理……

这个玄幻时代的领导人便是唐玄宗李隆基。

一代喜欢谈恋爱的风流天子闪亮登场;一代倾国倾城的音乐家杨玉环长发齐腰,款步而至。

那时候,他很爱她;那时候,她有些黏他;

那时候她不是他的唯一,但是她把自己搞成了唯一,让后宫三千佳丽苦守空房;

那时候他不是她的唯一,她还是他的儿媳,但是他搞定了儿子,搞定了她,使得此后他就是她的唯一。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大量的历史以及唯美的唐诗证明:他们爱得比较深。

最终的历史史实却又证明了他们的爱情很扯淡:她把他的江山蹂躏得一塌糊涂,乃至于两京丢失;他最后狠心地于马嵬坡下,让太监递给了她一条白布,令其悬梁自尽,早点去死,甚至都没有见她最后一面。

为何如此矛盾?

答案是唯一的:凌驾于道之上的任何行为,终极会被满世界的道与德所宣判。

他娶她、宠她的时候,无数臣子谏言,他笑笑,该干嘛继续干嘛,于是“一骑红尘妃子笑”、于是“贵妃醉酒”、于是华清池“芙蓉出清水”,不笑不足以为道。

他把她的家人都捧上天,杨国忠搞定群臣在丞相高位上横七竖八之时,诸多臣子冒死谏言,他再度笑笑,该干嘛继续干嘛,不笑不以为道,于是安史之乱爆发。

公元755年11月,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之职的安禄山用刀剑和铁蹄狠狠地嘲笑了一把玄宗的爱情霸业。

安禄山兴兵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杀向了帝国的两京:长安与洛阳。

“玄之又玄”的唐玄宗李隆基做梦都不曾想到,安史之乱需要8年的时间方才搞定。

安史之乱之所以能折腾大唐帝国8年之久,是因为玄宗又是闻道之后哈哈大笑;是因为安史之乱的根源杨国忠还在继续不遗余力地挖坑、继续垂死挣扎地瞎折腾。

其时大唐国力空前,能征善战的将士云集,唐玄宗稍微清醒一点点,安史之乱就可以快速平息,让帝国满血复活的。

安禄山算是兵油子中的兵油子了,艺高胆自大,南北两条战线同时向开启。

南线:挥师南下,直逼潼关,剑指两京。

北线:骑兵攻击朔方(陕西靖边),以求越过黄河,沿着黄河平原南下,夹击长安。

对于大唐而言,北线无忧,因为驻守于北线的是帝国名将郭子仪,事实上北线方面郭子仪很快就将叛军打得眼冒金星,找不着北。

对于大唐而言,南线原本也无忧,因为玄宗派出了帝国名将高仙芝、封常清出潼关主动出击围剿叛军。

唐玄宗的这一手部署没有错。

高仙芝,将门之后,大唐名将。

封常清,高仙芝一手培育出来的副手,名将的徒弟,也算是大唐名将。

公元747年(安史之乱发生的8年前),高仙芝率部轻装出发,翻越冰山、越过天堑,千里奔袭西域的小勃律国(在今克什米尔西北部),教训了带头闹事的西域捣乱分子。

3年之后,也即为公元750年,西域吐蕃不甘心称臣于大唐,指使位于印度北部的朅师国进攻小勃律,切断了小勃律的运输通道。

高仙芝再度率部远征,成功击破朅师国,掀翻了其国王,另立新国王,将朅师国置于大唐的控制之下。

名将高仙芝就是这样炼成的,颇有当年霍去病的名将之风。

安史之乱,南线方面封常清率部出潼关征战安禄山却战败,战败的直接原因是部队都是临时招募的,而外围的安禄山之部则是久经沙场的精锐。

战败之后的高仙芝与封常清选择了驻守潼关,把住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潼关,安禄山也只能望着并不遥远的两京而干着急了。

但是,高仙芝与封常清的退守战略被监军太监包装为:战败、弃城而逃……

虽然一剪梅很少干正事,但是干起坏事来,其水平是相当的高。

谈恋爱的玄宗冷笑一声:我大唐如此强盛,竟然只能扼守潼关御敌,而非主动出击,这简直就是国际笑话。

“不笑不足以为道。”

玄宗这一笑很可怕。

高仙芝与封常清死罪三宗:

一、不战而逃,丢城弃地;二、目无朝廷;三、违背朝廷旨意,破坏积极主动出征作战计划。

公元755年12月,高仙芝、封常清人头落地。大唐帝国关内的所有官兵被召集,被要求观刑,他们目睹了自己敬仰的名将被杀。

名将哥舒翰替代高仙芝统帅大军御敌。

玄宗的小舅子杨国忠害怕哥舒翰掌兵权于己不利,再一次怂恿玄宗下旨,要求哥舒翰放弃镇守潼关的军事计划,而要积极出关剿灭叛军。

郭子仪、哥舒翰无论如何劝说玄宗放弃出关出击的计划,而将战略调整为:南线固守潼关,北线出击杀敌,换回的唯有冷笑、唯有拒绝。

“不笑不足以为道”。

哥舒翰被迫出关征敌,20万唐军几乎全军覆没,哥舒翰被俘,潼关被攻破,两京遭遇空前浩劫,大唐气数一落万丈……

恢弘大气的长安,从此成为了永恒的历史。

两京丢失,玄宗跑路都不忘领着心爱的贵妃,还有贵妃家族。

756年7月15日,著名的马嵬坡兵变上演,玄宗最终不得不给了他的女人一条白色绫布。

一些传说、一些神话、一些唐诗宋词、一些戏剧、一些影视剧一千多年以来围绕着这一幕绵绵不绝。

安史之乱都写在了历史教科书上,后面的内容无需细扯。

“不笑不足以为道”论证到此为止。

但是关于唐玄宗和道之间的是非有待继续,剧情将逆转。

2015年的中秋节期间,我特意去了一趟老子故里:河南省、商丘市、鹿邑县。

老君台时至今日能成为鹿邑的一大景点,一方面是拜老子所赐,另一面也与玄宗有关。

唐玄宗的江山虽然因一场不伦不类的旷世爱情而一塌糊涂,但是非常神奇的历史史实竟然是:唐玄宗李隆基竟然是历史上将老子捧得最高、将道家理念以最大力度宣扬的一代帝王。

走进任何一座道観,我们都能看见道観里面必然供奉着“玄元皇帝”,玄元皇帝就是老子。

公元666年,唐玄宗李隆基的祖父唐高宗李治因憧憬道教,于是册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

等李隆基好不容易登上大位,继续高举道家旗帜,将老子追封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后面继续追封为“大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圣祖大道金阙玄元皇帝”。

不仅如此,唐玄宗还驾临鹿邑祭拜老君台。

所以,今天我们依然能在高高耸立的老君台上见到大唐帝国时期所种植的松树,一千多年以来,无论帝国历经任何烽烟,这些松树依然活下来了,这个老君台依然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了。

这就是哲学的魅力!

这就是宗教信仰的魅力!

当年日本人试图用炮弹夷平老君台,结果13枚炮弹无一例外地成为了哑弹,搞得战后的日本人惶恐不安,找了一万个理由,在老君台下面的墙角处立了个碑致歉谢罪。

唐玄宗觉得这样加封老子还不够,还追加了两项措施:其一、《道德经》被列为了科举考试必考经典之一,这个算是开了个历史先河;其二、亲自上阵,御批、御注《道德经》诏令士林中人学习。

唐玄宗的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唐社会风貌的巨变,具体而言表现为社会普遍崇尚道家思想与道教,以至于连李白这种诗仙级别的大腕也皈依于道教。

当然,道法自然的另一种现象也非常有趣:婚姻自由了,不再是家长制,不再是男人主导,老婆一脚蹬了老公另觅他爱的现象不再是新闻。

那是一个昙花一现的开放时代。

正如《道》的理念,凡事没有绝对,这个世界从来都是非黑即白,非白即黑,在黑白之间还有一种常见的颜色:灰色。

唐玄宗李隆基崇尚道家思想,推广了道家思想,甚至都御注了《道德经》,极大程度上推动了道家思想的传播与传承,弘扬了道家文化;另一方面却又违背了道家文化的根基:“朴”、“静心”、“寡欲”。

于是,历史就给我们呈现出了以上所述精彩而矛盾的一幕大戏。

事实上,就玄宗自身那一段不伦不类的爱情而言,他也无力抱着儒家的大旗教育天下子民,儒家那一套大家都懂,不扯。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