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研究生不如“小木匠”说开去

11-09 作者:枫株湖

由研究生不如“小木匠”说开去

寒窗苦读近20载,虽不能说学富五车,综合知识和素质总强过没上大学的进城务工人员。但是,在“一分能力一分价钱”的人才市场上,高校毕业生们却怎么也骄傲不起来:硕士研究生给企业总经理当文秘,月薪3000元;而同一家用人单位给木工开的最低工资是3500元/月。走出人才市场,一位毕业生自感很“跌份儿”。

苦读近二十年,没有了当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的轰轰烈烈与快速成为“人上人”也就罢了。去辛辛苦苦给人打工,老板给开的工钱还不如开给一个“下里巴人”的“小木匠”的工钱,即便在大学生无数的今天,研究生毕竟还是要高一个档次,这叫我们比天之骄子更骄的研究生情何以堪?怎能不让他们产生“跌份儿”的委屈感与不平感?

不过,如果仅有委屈感与不平感,恐怕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毕竟现实不相信委屈感与抱怨感,静下心来再认真想想这个问题,也许才是一些研究生应该要做的事。寒窗苦读十余年,在就业的现实社会压力下却毫无应对之策,造成这样的悖论根源在于,中国的单一升学教育体系以及单一的成才模式。在这一教育体系和成才模式之下,受教育者关注的是“升学”福利,而非求学本身。一直以来,在谈到教育与人才发展时,不少专家呼吁,社会应把上大学作为成才的选择之一,而不是唯一,在上大学之外,应该还有其他成才选择。但具体到教育政策和人才政策时,却依旧把上大学作为“唯一”的成才路径作为决策依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89.1%的人感叹当今好老师不常有,66.7%的人感觉当下大学生不认真上课情况普遍。不仅本科师生,而且不少硕博师生,一定程度存在“教师混课时,学生混学分”的现象,“老师与学生一起应付”上课。试问,这样的老师,能教出有价值的东西吗?这样的学生,能学到真知吗?一旦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如何胜任工作?老师不负责任、学生自我放逐,再加上大学课程设置脱离现实,难怪用人单位常常埋怨当今的大学生眼高手低。

知识能否改变命运?现在,相信很多人都不会轻易而爽快地给出自己心目中的答案。不容否认,当前,不少农村地区的家庭不再以有大学生为荣耀,很多家庭都陷入“不读书永远穷、一读书马上穷”的悖论中。而“知识改变命运”曾经振奋无数寒门学子的口号如今似乎已成为一种奢望。

面对新的读书无用论,不仅对于广大农村学子而言是一个拷问,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同样是一个深思的问题。在如今遍地大学生的时代,知识还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吗?面对如此沉重的问题,我们很难用简短的几句话来回答。但是,对于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而言,不读书的民族绝对不可能站上世界民族之林。(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可以看到,由于前几年的教育产业化,大学扩招,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平均起薪与农民工接近,这早已不是新闻。然而,对于这一现象,至今没有理性的梳理。普遍的观点是,大学生贬值,高等教育需要提高教育回报率,否则就会出现上大学无用到读书无用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企业都是“经济人”,它不一定对你的学历与素质感兴趣,它是特别的实用主义者,最看重的是你的实用价值。他开给木工的工资比给你研究生的工资高,既不见得说明他有眼无珠,也并非老板故意要跟你研究生过不去。老板本人或他的高管们说不准就是研究生甚至是博士呢。企业觉得木工为他创造的价值高于研究生创造的价值时,他当然就会如此开工资。假如你既非常需要得到这个工作,不然就会有生存难保之忧,又觉得自己有真才实学,不是徒有研究生的虚名,是地地道道的“潜力股”,那么不妨暂时委屈一下自己。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华,用业绩让老板刮目相看。如果能够如此,老板还会让你的工资不如一个“小木匠”吗?多少成大事者,最初不是都有过“待遇不如小木匠”的经历?假如你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那么,你直接“用脚投票”就行了,也没有必要太在意研究生工资不如木工,毕竟那没有实际落到你身上。

从发展空间看,如果研究生有真才实学,是可能做到前程无量的。而“小木匠”的发展空间,多数是无法跟研究生相提并论的,何必计较研究生暂时不如“小木匠”?但如果没有真才实学,那么研究生一辈子工资不如“小木匠”也是很正常的事。其实,如今白领工资不如保姆,白领工资不如建筑工人,都是经常有的事。问题在于,有多少白领愿意放弃白领身份去当保姆“侍候人”,又有多少白领愿意去加入建筑工人的队伍,分享建筑工人的“高收入”?

最可怜与可悲的也许是,既没有真才实学,又放不下大学生、研究生、白领的身份,对于自己的收入不如那些“下里巴人”,却又耿耿于怀的人。研究生工资不如“小木匠”,最终是市场规律决定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对此觉得委屈与不平的人,还是多反省自身,改变自身为上策。这里需要反省与改变的,当然不仅是大学生、研究生,还有培养他们的学校。 当然,由于我们的社会依然存在着严重的学历情结,把学历作为上升的“敲门砖”,以及严重的行业、岗位收入待遇、社会保障差距,没有高学历者很难获得体面工作机会,也难享有平等的社会保障,这就使得整个社会的多元化成才模式难以形成。据一位网友披露,自己多么辛苦的考大学拼搏五六年一个月才3000多元,而他的一位高中同学没有上大学,其父亲是某镇一官员,工资却轻松超过他很多,还有很多福利。这种案例很多,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所以愿意考公务员,就是看中其背后的福利和权力。屁股决定脑袋成为了社会财富分配的一个关键因素,这扭曲的社会激励模式使得整个社会都不屑于去学习去创新,从而导致这个社会无法向前发展。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因素,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就是从全球产业链环境来看,中国目前是全球制造业的大国,但是这个产业链上,中国处于中低端,大量的加工制造业需要的是蓝领工人。举个例子来讲,就说工厂,从董事长到门口的保安,可能没有一个大学生,为什么?因为它的本质是不需要大学生。那么真正需要大学生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产业链里面包括产品设计、仓储运输、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这些中国都没有掌握在手里。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就是适应产业链,另一个就是实行产业升级,这两个在目前的情况下,哪一个都不可能短时间内解决。尤其是在目前全球经济复苏不力的背景下,全球性的就业危机已经成为全世界的难题。中国制造,最应当警惕这种转移机制,防范金融风险,从根本上拯救中国制造,不要再步日美后尘。

现实而言,大学生果真与农民工只有三两百元的距离吗?在“起薪”之外,人生中还包含着更为重要的“发展机会”、“后赋潜能”等。农民工的人生往往是直线的,沿着起薪的不堪,举步维艰;而有真才实学的大学生的人生是曲线的,也许会有起落,但未来预期相对更好。从社会的发展而言,大学教育仍然是进入医疗、法律和学术这些能够提供较稳定和收入较高行业的必要条件。所谓知识改变命运,其实改变的是人生向上的机会,而不是立竿见影的知识货币化的能力。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