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的《家谱》“情结”

11-20 作者:朝露红唇

文/唐兴禄

那年秋天的一天,岳祖父交给我一本书,牛皮纸页已经泛黄,封面、内容已有破损。

不到500克薄薄的一本书,捧在手里,我却感到异常沉重。这是老人编著并于2012年12月修订整理的《李氏家谱》,两百多页、手书楷书小字。岳祖父年逾八旬,2012年9月做完白内障手术后,身体状况不如从前。用他的话说,“视力不好、手指僵直、记忆减退、体力不支”。

岳祖父祖籍黔北谢家任石桥,是李氏二十二世孙,族姓渊源陇西李氏。他是龙坑谢家小学的创办者,是遵义解放后第一代人民教师,是一名从事教育事业逾三十年的退休老教师。他孜孜不倦、教诲学生和后世子孙“读书习字、农耕经商、爱国爱家”。他获得过“老有所为”精英奖、“无私奉献”牌匾和省人民政府荣誉证书。他为人谦和、乐于助人、勤俭务实、光明磊落、正直高尚,倍受亲朋尊重、学生爱戴,族人敬仰,是遵义县谢家学校慈祥的老师,是龙坑任石桥李姓慈爱的长者。

(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关于这本《李氏家谱》的由来,岳祖父曾经对我说过。

民国三十五年(即一九四六年),他十七岁,当时因贫困辍学在家务农。无意间他在一堆垃圾里发现一本残缺的家谱,毁损严重、线索已断。他根据本族伯祖母的记忆口述,寻访祖辈墓志碑文,并翻阅相关史书,终于理出了十六世列祖李德昌迁徙贵州遵义谢家任石桥的李氏支脉脉络。

就在那一年,他完成了《李氏家谱》的初稿。

一九六三年,他在陈寨核桃村教私塾,对家谱进行了整理修订,是为复稿。

2012年12月的修订是三稿,也是岳祖父最后一次修订整理,是为定稿。

《家谱》初稿、复稿和修订,岳祖父编著修订前后延续达66年,时间纵向是他的少年、壮年和暮年,生活横向跨度是他人生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可以说,这部《家谱》凝聚了他毕生的心血,也是他人生“最大”的愿望。所以,他一直希望,能将《黔北谢家任石桥李氏家谱》转换成电脑版文字,打印传与子孙后代。这个时候,我不假思索接过这项“简单任务”。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我接过《家谱》后,很快就明白了这个“金科玉律”,这哪是“简单任务”,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任务”!同时我也清楚了这样一个现实。一是轻率托大、志大才疏,难以胜任。不是吗?“修谱”知识一窍不通,却偏要修谱著书。二是修谱繁复,远远超过“瓷器活”。殊不知,中华李姓,源远流长,上下连绵数千年,该如何酝酿、“雕凿”而成篇、成节、成章呢?第三我也不是闲人,基层农村一线工作,事情多、业务忙。工作上去了,时间就缩水了。

心生怯意,但我没有退缩,更不敢放弃。我明白,岳祖父把这件事交给我,是一种莫大的信任!我也很自然的把他的嘱托当做一项重要“使命”!从一开始就认真对待,不敢懈怠。

2013年春节前夕,我拆开了装订《家谱》的棉线,小心翼翼一页一页翻开,平整复印,再重新装订,留下手迹原本和复印副本。这是第一道工序。

接下来,我用自己颇有一定功力的“一指禅”,敲打了键盘,将岳祖父一个个手书楷体小字转换成电脑版标准“楷体字”。期间又现炒现卖,一笔一字绘制一张张墓志碑文。这是第二道工序。

岳祖父这部家谱着重从清朝开始,以国际通用的公元纪年法、我国农历天干甲子纪年法和历史朝代年号相结合的方式,逐年记载我族近三百年历史,内容详实,独树一帜。但从谱书角度,结构稍显简单,内容也略显“断链”。这些就成为第三道工序,我通过互联网收索、网页浏览查询,转载借鉴“李姓”资料备选备用。

最后一道工序是,学习借鉴黔北杜村《陇西李氏家谱》,按照修谱基本要求和基础要件对相关单独板块进行有机组合。历时一年,《李氏家谱》(第一稿)于2014年元月修订完成。

由于历史已久无从查考,又因时间、精力、工作等方面原因,部分援引的资料(已在谱中一一注明来源)也未能详细详实考证。故第一稿《家谱》很不完善,颇有缺憾。即便如此,我还是要和岳祖父一道,对署名的、未署名的编著者和发帖人致以衷心的感谢!

首先是黔北杜村崇堂老人。他耗时三十年编著了《陇西李氏家谱》并赠书岳祖父,他与岳祖父早年是工作同事,如今是好友挚交。如果没有该书,面对一堆堆资料,一个个单元板块,我真不知如何有机串联。

其次是互联网络未谋面、不知名的李氏宗亲、编著者和发帖人。为完成耄耋老人平生的《家谱》“心愿”,我大胆借用、转载了你们的劳动果实。互联网、新媒体这大平台快捷地传递和传承姓氏历史和华夏文明!

农历甲午马年春节,第二稿已进入修订。2015年2月17日(腊月二十九),我终于完成了岳祖父的“夙愿”,将定稿并打印装订的家谱交到老人手中。

记得此前某一天,时间已是深夜,电脑前的我修谱闲暇曾思考的另一个问题。今天我们“修谱”或“立志”到底有何意义?这个疑问不是今天才有,此前,我就不是很关注这些。此前,经常与岳祖父谈论此事,家里就经常有认为“有哪样用”之类的评论。

我很理解这样的观点。这是很正常的,人们往往都只关心生活中实在的东西,对于那些和自己无关的事物大多不会在意。尤其是空洞的、形而上层面的东西,如历史、哲学,又如精神什么的,多半视而不见。不是他们思想上不能理解,至少是他们没有意识的这些事物的“存在”或“消亡”。

提到“消亡”,我不觉打了个冷战。历史上无数个曾经灿烂辉煌的人类文明一去不返地消亡了,地球上每天都有很多物种一去不返地消亡了,我们对于民族和姓氏的记忆会不会也要一去不返地消亡呢?岳祖父这部《家谱》中自陇西郡始祖李崇后裔世系(即一世陇西李崇至三十二世唐太宗李世民之后到十六世列祖李德昌之间的世系历史应该不会遭此“厄运”吧!

事实上,今天我们“修谱”或“立志”意义蛮大的!不是吗?

开国领袖毛泽东在回湖南韶山时的讲话中直言,“祖宗都不敬,谈何爱国?”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5月指出,《家谱》续写着家族的繁衍史,许多人从这里找到了自己的“根”。两位领导人的言论共同传达了这样一个讯息,《家谱》并非距离我们很远,而是和我们息息相关。

汉语词汇中有两个词组我们经常见到,一是“来龙去脉”,另一是“正本清源”。愚以为:来路不清,去路未必明朗;欲“正本”,必先“清源”。这里的“来龙”和“清源”和我们今天的“修谱”或“立志”何其相似。“树高千尺,不离其根”,可以想见,无根之树,何以生存。所以,近年来,“修谱”或“立志”在地方政府和民间百姓中方兴未艾,亿万炎黄子孙都踊跃投入到寻根祭祖的盛大活动中来。

追溯祖宗功绩、昭示后人图强,缅怀先辈艰辛,激励子孙努力!

岳祖父给李氏子孙留下了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岳祖父也将未尽之事交付后人,认真考证勘误和延续补充完成。

一是陇西郡始祖李崇后裔世系,即一世李崇至三十二世唐太宗李世民之后到十六世列祖李德昌之间的世系历史。这是本谱一大缺憾。

二是十六世列祖李德昌后裔世系列表中部分先祖生平有的记忆不清,有的身后之事需要补记。不详和需要补记的地方,《家谱》中都用下划虚线注明。

三是本谱《列祖德昌公后裔世系列表》中从二十三世起,只有岳祖父一脉一家的成员简介。这是本谱又一缺憾。

四是《李氏记事年表(二)》(2013年起至2112年共100年)和《李氏大事备注备忘》为

岳祖父《家谱》流予后世的传承记录。

岳祖父身有书香气、编著传家谱。惟愿中华各姓氏子孙勿忘祖训、克勤克俭,心存公正、勤奋务实,紧密团结在以习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秉承“爱国、奉献、团结、包容、创新、发展”的原则,继续传承华夏文明、挖掘家风文化,兴族强国、振兴中华,为建设和谐社会、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积极做出贡献!

(作者系贵州省遵义县石板镇计生办 唐兴禄)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