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旷世奇才苏轼——语文课堂讲义

11-25 作者:九月无花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旷世奇才苏东坡,去了解这个千古一遇之奇才的成就和思想。据说从他少年成名时就拥有众多粉丝,许是他的颜值也不低吧,苦于没有他年轻时的画像流传下来,姑且就从大型历史正剧《苏东坡》 中截下一张帅哥的剧照以享喜欢高颜值的各位。

同学们,还记得你们初中时学习过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吗?还会背诵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们知道前人是如何评价这首词的吗?

清朝的词评家胡仔曾这样说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余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首词是写中秋诗词的千古绝唱,把中秋的意韵写绝了,后人再也难写出这样的高度,索性都不去写了。可见苏轼词作水平之高。(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所以,一想到苏轼,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在词赋等文学史上卓越才能,堪称全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苏轼在文学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

第一苏轼的散文成就。

从孔凡礼点校的《苏轼文集》看,苏轼散文现存4000多篇,以题跋和“记”体文数量最多,其中题跋为700多篇,“记”285篇,题跋和“记”大多为书画记、亭台楼阁记,少数篇章为记人散文。

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三苏名动京城,可谓“名动帝畿,西蜀三苏来日下”。当然,三苏中成就最高就是苏轼了。

三苏因散文的卓越成就,同时列席唐宋八大家中。其中,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并且,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秦观(秦少游)、黄庭坚、晁补之和张耒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第二苏轼的诗词成就。

尽管宋诗与唐诗相比较已经是势微了,但苏轼的诗仍被世人认为“有奇趣”。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

据苏轼同时代的人考证,苏轼涉及词的创作约在三十七岁左右,有很多词人走在他的前头,并且毕生务词,可是半路出家的苏轼,只是业余作词,就别有一番洞天, 使词意与词境都上了一个档次,最终使宋词有了和唐诗比肩的底气。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第二苏轼的书画成就。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且为“宋四家”之首。苏轼《黄州寒食诗帖》更是被誉为第二行书。当时士人对苏子一笔一墨都竞珍藏。据林语堂先生所著《苏东坡传》记述,苏东坡做翰林学士的时候,常在夜里深锁宫中。有一个极为崇拜苏东坡的,勤于搜求苏东坡的字,苏东坡每一个短简便条若由苏东坡的秘书交给他,他就给秘书十斤羊肉。东坡已经风闻此事。一天,秘书对友人的口信请苏东坡回复,东坡已经口头回复了。秘书第二次又来请求,苏东坡说:“我不是已经告诉你了吗?”秘书说:“那人一定要一个书面的答复。”苏东坡笑着说:“告诉你那位朋友,今天禁屠。”

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也系他的作品。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但是,苏轼的留给我们,恩赐于后人的又不仅仅是文学艺术上的成就。苏轼不仅仅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苏东坡还是一个政绩卓著的地方官员,在农田水利、农业生产,城池护卫,饮食医药等方面都有建树。而这些成就又和他的高尚人格密不可分的。

比如说,今天的西湖很美“浓妆淡抹总相宜”,这就离不开当年苏轼对西湖的治理。苏轼一生两次在杭州做官,第一次是在1071年,他当时深深地被杭州的迷人风光所吸引,写下了很多吟咏之作。可是,等1089年他第二次到杭州的时候,原来风景如画的西湖已经出现大面积淤塞。由于人们围湖种田现象严重,西湖的“生态环境”已然恶化,春则大雨成灾,夏则大旱成患,水旱灾害又引发疫病流行。苏轼见状,十分痛心。作为杭州太守,他在全力对付饥荒和疾疫两大灾害的同时,还把疏浚西湖作为任内的首要任务。经过调查踏勘,苏轼决定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开掘葑滩,疏浚湖底。他连上几道奏章,申述民意,争取经费。朝廷终于重视且同意治湖了,但所拨款项极少,只给了100道僧人的“度牒”。苏轼没有灰心,他用这些度牒换了一万七千贯钱,又自己写字作画去义卖筹款,最后终于开工。他组织了20万民工,挖掘淤泥,终于疏浚了西湖。可是,这么多的淤泥又该放在何处呢?苏轼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来了。他废物利用,在西湖上筑起了一道横贯南北的长堤,既处置了淤泥,同时还为西湖增添了一道新的风景。这便是有名的“苏堤”。

即使,作为一个带罪的贬官,苏轼也不忘自己的责任。在黄州的时候,当地有杀婴恶俗,东坡给当地太守的信,表现他对这件事的急切与关注。并且在自己生活都难以周全的情形下,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请心肠慈悲为人正直的邻居读书人古某担任会长。救儿会向富人募捐,请每年捐助十缗,多捐随意,用此钱买米,买布,买棉被。古某掌管此钱,安国寺一个和尚当会计,主管账目。这些人到各乡村调查贫苦的孕妇,她们若应允养育婴儿,则赠予金钱、食物、衣裳。苏东坡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缗钱。

绍圣二年,苏轼被贬惠州,实际上成为“罪人”。但是,苏轼为民的热心没有泯灭。百姓过惠州城中的东江和西湖极为不便,淹死的事常常发生。为了支持僧人建东新桥和西新桥,苏轼捐出一条犀带。广州近海,饮水咸苦。道士邓守安主张把远离广州的蒲涧山滴水岩的水引入广州城中。苏轼采纳道士的意见,用竹筒作管引水入城,解决百姓引水的难题。

绍圣四年,苏轼又遭贬谪到更荒凉的儋州。他也不因为无权而不为民着想。他了解到当地百姓饮不干净的河塘水,便亲自挖井。这口井至今仍为当地百姓饮用。真是“凿井南荒,清泉生雅韵;关情闾巷,美德播南荒。

施教化。苏轼贬谪南荒时,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很难想象,一位名同罪人的老人却对南荒的文化倾注了满腔的热忱。那时儋州“汉魏六朝至唐五代文化未开” ,苏轼走访儋州的学舍感叹:“摄衣造两塾,窥户无一人”,“先生馔已缺,弟子散未臻”,“永愧虞仲翔,弦歌沧海滨”。 他惭愧不像虞仲翔,虽处罪而讲学不倦。他于是与军使张中同访儋人黎子云,“醵钱”建载酒堂,与文会友,传播中原文化。没有教材,他以订补的《易传》、《论语说》和撰写的《书传》作教材,“以诗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

……

苏东坡的政绩已经写进了历史,至今还被人民纪念着,弘扬着,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仍被历史认证着。

我们有理由相信,苏轼就是那个真正践行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一辈子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作为自己的人生抱负。胸怀这种忧乐观的人,一定是一个理想远大,精神崇高,追求真理,视国家民族的振兴为己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品格高尚之人。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个人世界观的反映。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品德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使自己的思想达到高逸的境界。而苏轼无意做到了这一点。

苏轼一生,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命运多舛,生活坎坷。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反而做到了达却不忘修身,穷仍不弃黎民。

为什么?

我们认为是因为苏轼能够巧妙的吸收前人的思想智慧,特别是把儒、佛、道,融会贯通,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生存智慧。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这些就是追求内心调和的最好良药。表现于他在政治上坚持儒家入世的精神;在生活上较多地采取庄禅旷达的态度,执著超脱,无往不可,在精神上追求佛家的完善自我、圆满“心安”。

所以,林语堂才说:“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这种现象从他成名到现在近千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延续,就算在当时的宋朝,宋神宗、哲宗以及苏东坡死后的几任皇帝:徽宗、高宗、孝宗无一不是其粉丝;在民间,凡是苏轼碰过的东西:一张纸、一支笔、一个方台、一座凉亭,都变成了众人争睹、争购的对象,甚至于波及到东坡肉、东坡鱼、东坡酒、东坡巾、东坡墨……,甚至,当时还有因为迷恋东坡诗集冷落貌美如花,妻子不满,一气之下休妻的!

所以,我们今天有人说:苏轼才是我们这个民族真正的国民偶像。

亲爱的同学听了这节老师不太精彩的课后,你对苏轼会由路人变成粉了吗?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