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处事——社会杂谈二三事

12-07 作者:听雨

一,环境

北京又从卫星地图上消失了,奥巴马把绝密情报愤怒地摔在办公桌上,质问道:到底是什么先进武器,这么大的城市说不见就不见了?用手机打开环保局的网站一看:重度污染!

当我走在廊坊的每条街道,我的心似乎从来都不能平静,除了发动机的轰鸣和电气之音,眼前的所有我踏马都看不清。

走在天津,从来没觉得有一天鼻毛竟然成了生活必需品。

在邯郸,由于雾霾,今儿卖鸡蛋灌饼的给我多夹了三倍的土豆丝,是因为看不清夹了多少……夹了好几次……太多了我抖到塑料袋里了不少!

出门上班,没走多远回头一看,家没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邢台一个记者采访一老大妈,大妈你觉得这种雾霾天气对你有什么影响,大妈说道:“我是你大爷”……

有多少石家庄的灰姑娘女孩,梦想着找个白马王子,谁知道,马和王子都没来,雾霾来了,最后如愿以偿的成了灰姑娘!

在公园,看着若隐若现的植物,影影绰绰的鬼影,恍惚中觉得自己是一波波僵尸中的一个。

2015年11月30日,沧州市公安局。“知道因为啥进来的吧?”“不知道啊,出门就被捉了。”“少装糊涂!雾霾天出门,就算吸毒!”

觉得自己颜值不够的赶紧趁这几天去相亲找个对象嫁了吧。

唐山今晨,在雾霾中摸索出门,朦胧中看见路旁一老者,独坐桌旁,肩披白褂,桌子上摆一小圆筒,里面都是签。我上前去拿起圆筒晃了半天抽出一支签递上去,说:“老先生,人生如雾,何处是路?给解一卦吧!”老头说:“我就卖个早点,你晃我筷子干嘛!”

保定万博广场一群人聊天。甲说:雾霾太大了,我去公园溜圈狗,回来一看,擦!把别人家狗牵回来了。乙说:是大,今天我去接孩子放学,结果把别人儿子领回来了……丙大叫不好,便冲了出去。大家不解。丁说:他媳妇今天去八方买衣服,到现在还没回来……”

刚才听衡水交通台的广播,一个哥们打电话和主持人交流,都快哭了,说外面雾太大看不清红绿灯,车开到中间看清是红灯了,都连闯了四五个了,咋办啊?主持人安慰他说,没事,雾大,照不清你车牌号!”

保定今天烟雾缭绕!能见度五米!早上一同事开车迷路了,下车寻找路标。看到路边一个哥们儿也在寻找就上前去问:‘哥们儿,这是哪?’这哥们儿很详细地为他指明道路!道声谢刚想走,转身问那个哥们儿:‘你都知道路了却不肯走,你还在找什么呢?’那哥们回答:‘我也是看路标来着!路标找着了!可是我找不到我的车了!

正可谓:雾霾罩当空,人间似仙境,汽车爬路边,双闪加雾灯,两眼细分辨,不敢往前行。财政靠歌厅,经济靠煤坑,富人耗资源,百姓扛罪行,豪车排量大,尾气污染重,污染没人管,环保靠刮风,当官不作为,坑害老百姓。情侣逛街走,必须手牵手;撞上一棵树,分开两边走,过树人不见,牵回一条狗。北上广不相信眼泪,江浙沪不相信邮费,晋鲁豫不相信好官,京津冀不相信好肺,云贵川不相信酒醉,港澳台不相信房贵,雾霾天不相信路对,化工厂不相信排废,老百姓花花的落泪,活着真他妈的受罪。

谁应该为环境买单?

治理污染已成共识,但谁支付治理成本成为争议的焦点。一个引起关注的论点是“百姓要为呼吸新鲜空气埋单”。在成本中增加环境污染治理费用,比如提高能源价格。对企业征收环境税,企业仍会将此转嫁到商品价格中,实际上还是消费者自己埋单。确实,百姓已经在为呼吸新鲜空气埋单了。

空气和水已经被污染,新鲜空气已经成为奢侈品。在家中安装各种空气净化器,到空气清新的地方度假……可这只能营造一个宜居的小环境,我们更多时候是与其他人在一个被污染的大环境中呼吸空气,不得不为改善这个大环境而埋单。

为呼吸新鲜空气埋单,是人们为享受工业化发展成果不得不支付的代价。公众并不只是污染的受害者,很多时候也是污染的制造者:汽车的尾气,使用空调,生活越来越依赖电……这些都是空气的污染源,这个问题上,没有谁可以站在道德高地上把雾霾的矛头指向别人。正如有人批评爱把PM2.5监测仪带在身边监测空气并转发监测数据的潘石屹,称潘石屹开发楼盘的工地也是污染源之一,小潘应该去自家工地测测。

但也要防止一种“泛责任论”倾向,就是以“百姓要为呼吸新鲜空气埋单”的名义将环保变成一笔糊涂账,将环保责任都推到百姓身上。应该分清主次责任和道德法律责任,不能以含糊其辞的“人人有责任”掩饰政府的决策失误和企业的唯利是图。很多企业直接往居民的饮用水源中排污,舆论批评其是“要钱不要命”,其实这种批评只对了一半:他们确实“要钱”了,可要的却不是自己的“命”,而是别人的“命”。他们把空气和水弄脏了,从不喝这些水,可以在赚够钱后移居到其他地方,而当地老百姓没法移居,还得留下喝这水、呼吸这空气。这种情况下,怎么能企业排污,百姓埋单呢?

一个官员就曾痛批过这种现象,说:不少地方企业违法排污,结果却是“老板赚钱、群众受害、政府埋单”,这不能允许。必须让污染企业付出代价,必须在制度设计时精准地做到谁污染谁埋单。

二,教育

最近,看到了这样一个观点,博得大家一致认同。观点认为:我们未来生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今天学校班里的那些“差生”,而不是那些班上的优秀学生,更不是那些考去清华北大的尖子生们;因为,未来为你提供卖菜、收电费、送水,维修,送奶,乘电梯,理发,厨师,护理,清洁,保姆,装修,电工,取暖,用水,燃气,开出租车等无所不在的日常服务人员,很多就是今天的这些“差生”。而那些尖子生,就像今天的社会精英们一样,却同大家一起竞争这些人力服务需求,而不能给大家的日常生活提供出什么帮助。

这些学习成绩差的人,能真正让你切实体会到生活质量的高低。毋庸讳言,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差生”,并且,“差生”被边缘化似乎成了一种普遍趋势。有些学校更是公然歧视“差生”——给“差生”戴“绿领巾”,将“差生”驱赶到最后一排,为“差生”单独编班等。校园里的“嫌贫爱富”,流行病般侵蚀着太多校长、教师的心。

正是因为“差生”被普遍当成了“累赘”,所以,当我们看到优秀教师偏爱“差生”的时候,我们才感到格外欣慰。对分数的狂热膜拜,使我们忽略了太多不该忽略的东西。挫败感本已经使“差生”苦不堪言,遭白眼又给他们的伤口撒盐。我们常常纳闷儿,为什么越是“差生”毛病就越多——抽烟、上网、逃课、出走……而“标签效应”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而这也正是“差生”被称为“差生”之后越来越差的原因。

前苏联一个著名教育家曾经创办过一所“幼年违法者工学团”,这个工学团的学员全都是失足少年。一个后来成为成功人士的学员这样回忆道:“老师注意到我的人格,可是那时,我自己还不知道什么是人格。这是他对我的第一次温暖的、人道的接触。”就是凭着这种“温暖的、人道的接触”让这个老师创造了教育的奇迹。当年那些失足少年,被他成功塑造成了专家、学者、干部、企业家,国家勋章获得者和卫国战争英雄等等。

对比我们的教育,出了很多问题,而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在对待差生的的态度与做法。这种做法与态度是导致我们今天社会道德滑坡,社会不安定,生活质量不高,没有责任感,玩世不恭,团伙犯罪,敌对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漠,残酷,犯罪率升高,社会公德意识差等诸多社会问题的原因之一。我们一直关注的教育不成功问题上大多注意着所谓那些“高分低能”“高材生不良心理伤害他人及父母家人”等,而没有把差生教育失败放在教育失败的内容当中。而往往认为差生的行为是本人的行为,与教育无关,其实这才是大错特错呢,没有哪个人天生的就是坏人,就不学好,就不愿优秀。我们的教育失败恰恰就是制造了这么多的差生,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其实,这部分失败所导致的对本人与社会的危害才是更大的。

我举这样一个非常现实的例子就能说明问题。我们的父母已经年迈高龄,哪天说不定行走时摔倒在路上,能够帮助我们搀扶起的摔倒在地的老父母的人一定是左邻右舍没有什么经商上学能力而留守在家的父老乡亲。假如这些人没有公德意识,我们的父母就会倒地不起。如果我们的教育成功,这种担心就会成为多余。你的邻居是一位市长,他很优秀出色,但是他公务繁忙,搀扶起我们父母的人,绝大多数的时候不会是这个市长而是其他左右邻居的普通人。

我认为,教育的成功与否不是看你培养了多少高材生,而是要看你改变了多少差等生才更有意义。

没有谁不喜欢这样的句子——“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但是,我们不妨想想看,如果“差生”今天收到的只有歧视与侮辱,那么,明天他奉还社会的,除了冷酷与怨恨还能有什么呢?智者说:“源头之石,改变了河流的走向。”愿那幸运地做了“源头之石”的人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意识到自己对于河流的意义,意识到河流对于大海的意义;愿每一条河流在回望迢遥来路的时候都能够深情地说:“感谢那源头之石,赋予了我有尊严的流向。”

三,处事

中国人求的是圆满,绝对不是对错。

实际上这是最难做到的。大家最讨厌没是没非的人,但是大家最不喜欢是非分明的人。凡是是非分明的人,人缘都不好,事情都办不通。我们是要求很高的民族,我们要在圆满当中去分对错,分对错分到不圆满,那你就前功尽弃。

西方人是很简单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中国人绝对没有这回事。在中国,经常犯错的人反而没有事,经常对的人反而搞得倒楣透顶,这是不是很奇怪?你要知道,你越对,你得罪的人就越多。必须要说明,我们绝对不是要你同流合污,绝对不是要你投机取巧,但是我们要你顾虑大家的面子,要你能够随机应变,要你能够忍气吞声,否则这个是非永远是讲不通的是非在中国社会是高度困难的一件事情,说清楚一点,我们是中有非,非中有是,这个人这一部分做对了,他一定有一部分是做错的。

一个服务员跟客人吵起来,你再有理由,也还是你错,为什么?你让他不高兴,你就是错的。不管你怎么对,你让他不高兴,那你就是错了。

西方人吵架,对错会分得很清楚。中国人两兄弟吵架了,是不能分谁对谁错的。因为分了你对我错以后,兄弟就不会同心,以后就没有感情了。我们看到西方人兄弟之间的感情是没有我们深厚的。大人在处理这种兄弟吵架的事情时,一定要说两个都有错,两个都该骂,然后还要告诉他们,兄弟只有不吵架才是对的,只要吵架,两人都错。

我们中国人讲的是大是非,只要是兄弟就不能吵架,有什么事好好商量。而分出谁对谁错相对于不吵架这个大是非来说就算小是非了,小是非分半天,分到最后离心离德,尽管天天住在一起,但是有时候还不如路人。

现在的小孩会把自己的房门关起来,告诉爸爸妈妈,我的信你们不能看。可是父母们不会接受这样的说辞,不看怎么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干什么?那种允许孩子有个人隐私的做法都是外国人的东西。外国人是孩子的事情他自己负责,外国孩子到18岁以后,他跟父母几乎没什么关系了。

我们的社会,孩子到了30岁,还是父母的孩子;孩子40岁做错了事情,做父母的依然会感到很丢脸。

外国人看到小孩,会先问:“你叫什么名字?”大家可能看到这个都觉得很好笑:小孩叫什么名字,这不重要,叫什么都没有多大关系。在我们的社会里不会这样问,我们看到小孩,二话不说,先问:“你爸爸是谁?”他爸爸是谁,这个比较重要,孩子叫什么名字又有什么关系呢?可见,人们永远是连在一起的,中国人见到小孩,比较关心的是他爸爸是谁,对于孩子的名字我们不太注意,因为他分量不够。其实,孩子的名字很重要,孩子总有长大的时候,孩子是未来,你对掌握着未来的人不重视,你还有什么未来?而且我们据此可以随时变化——你爸爸是谁——我爸爸是领导——请进请进,拿出家里最好的巧克力糖给他吃。

有人就因此说中国人很势利。我想请问大家:势利好不好?你说不好。那我告诉你,就是因为势利,我们为了被人家看得起,所以才会争气,才会不断上进,否则,如果大家都一样,你还要那么努力,那么辛苦干什么?我们中国人,无论到了哪里,永远都会想一件事,叫做:光宗耀祖!

你说好。那你太肤浅了。难到活着就是为了让别人看得起吗?

我们中国人很现实很势利,这样到底好不好呢?我想,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清楚了,中国的事情没有什么好,也没有什么不好,四个字,合理就好。可是,哪里有绝对的合理?

所以说,中国文化讲的是中庸之道,都是社会学的实践者,都要学会处理人际之间的各种关系,所以练就了大批的社会学家或者说政治家。自然科学讲的是实事求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是非分明。而我们恰恰缺少了这些东西,所以,自然科学奖励很少有我们获取。有些人可通过抄袭别人的技术成果晋升职称,他们可以有很高的技术职务,但却很难搞出尖端的创新。我们需要更多的科学家!

共 12 条文章评论
  • 佳作推荐2015-12-07 13:38
  • 欣赏2015-12-07 16:38
  • 拜读2015-12-07 17:15
  • 非常喜欢~推荐阅读! 赞2015-12-07 22:05
  • 欣赏2015-12-08 08:36
  • 欣赏,推荐阅读!2015-12-08 09:08
  • 欣赏佳作,点赞!2015-12-09 09:03
  • 中国文化讲的是中庸之道,都是社会学的实践者,都要学会处理人际之间的各种关系,所以练就了大批的社会学家或者说政治家。自然科学讲的是实事求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是非分明。而我们恰恰缺少了这些东西,所以,自然科学奖励很少有我们获取。有些人可通过抄袭别人的技术成果晋升职称,他们可以有很高的技术职务,但却很难搞出尖端的创新。我们需要更多的科学家!2015-12-11 05:59
  • 我认为,教育的成功与否不是看你培养了多少高材生,而是要看你改变了多少差等生才更有意义。赞!2015-12-12 14:12
  • 菜根谭在2016年到来之前向文友表达问候!2015-12-20 01:09
  • 痛快,大赞!2015-12-26 19:47
  • 佳作。中国人少有的勇气!2016-02-13 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