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读武大郎真实故事及墓地探秘有感(新韵)

12-13 作者:明山才子

文学形象几分纯,千载流传误导人。

县令高高成矮子,娇妻美美长淫心。

是非颠倒由灵笔,真假迷痴更摄魂。

万事渊源须眼力,不怜经典自躬身。

谢谢云山兄吟诗赞助:

施公妙笔慨而慷,水浒波澜故事长。(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武植秉公遭误指,黄堂泄愤起荒唐。

八尺壮汉文中矮,三寸金莲笔底殇。

毁誉如烟成往事,大郎烧饼至今香。

附武大郎故事、墓地探秘(根据网络及朋友亲临清河县整理):一、武大郎故事 吴春来,后随母姓,改名武植,字大郎,来凤县人。从小父母双亡,含辛茹苦将兄弟武松抚养成人。以卖炊饼为业,娶妻潘氏金莲,原住清河县,后移居阳谷县紫河街。原型为清河县县令:不过后来有考古在墓中发现武松和武植相差几百岁,也就是说不是同一时期的人。

武植少年贫穷,有好友黄堂资助过,却不料家中发生火灾,他想要投奔武植谋个一官半职,但武植待他好酒好菜,却始终不提携他。黄堂一怒之下不辞而别。并在回乡路上到处散播谣言以泄心中恶气。当地恶少余和尚与他沆瀣一气,添油加醋。

很快传遍各地,并传到《水浒传》作者耳中,写进了书,将潘金莲名声尽毁,也给潘、武两姓后人带来灾难:清河县的潘家和武家几百年来从不通婚。

但是让人欣慰的是《水浒传》作者后人向武、潘建造像并写道歉诗。

潘建民说,凡是去过武植祠的潘姓人,都会拍下这组照片,一来敬佩《水浒传》作者后人的勇气,二来也告诉世人,潘金莲也并未给潘家丢脸!

明朝官员武植简介:

武大郎本名武植,山东(今河北)清河县武家那村人。

武植虽出身贫寒,但聪颖过人,崇文尚武,中年即考中进士,出任山东阳谷县县令。其妻乃知州家的千金,住在距武家那村1.5公里处的黄金庄。

史载,武氏夫妻二人和睦恩爱,育有四子。武大郎的墓碑铭文就是最有力证据:“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爱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似,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 。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武大郎系文武双全县令

据河北省清河县县志记载,武大郎姓武名植,曾经在山东阳谷县做县令,他少年时候的盟兄弟王某家败破落,逃难到他那里,希望看在多年情谊的面子上,拉兄弟一把。武县令平时就乐善好施,对这位落于窘迫的兄弟自然招呼倍至了。王某却不知道武大郎已经暗中为其在原籍盖房修屋,久不见武兄弟资助,便愤然离去。这一走不要紧,他却遂生邪念,忘恩负义,村村说唱,乡乡张贴,谣言惑众,极尽对武县令恶意中伤污辱诋毁之能事。加之曾被武大郎治过罪的乡里恶少西门庆的助纣为虐,同流合污,武大郎的清官形象从此被毁于一旦。

非但如此,就连武大郎的老婆潘金莲也遭受被辱之株连。潘金莲故居为清河县潘家庄(为避泼污,后改名黄金庄),少女时代是远近闻名聪明美丽的大家闺秀。她老爸曾官拜邯郸知州,在故乡开有染坊。武大郎家本来贫困,年轻的时候到这里打工,因为品行端正又能干,知州就资助他学习,还将女儿金莲许配给他。潘金莲以善良贤惠勤劳仁义的贤妻良母而闻于乡里[5] 。

总之,曝潘金莲原型为贤惠母亲 ,武大郎系文武双全县令。

二、武大郎墓地探秘:

1、位置:武家那村 位于邢台清河县城东8里左右,一个看起来普通的村子,村里有很多乡亲都姓武,有近1000来人。按说这个姓氏不是很少见的,不过有人告诉记者,这里就是传说中武大郎的故里。据说,村里姓武的乡亲都是他的后人,至今村里有他的祠堂,祠堂里有他的塑像、碑志、悬棺等物。

2、由来

• 当年武植迁居孔宋庄之后,街坊邻居都以“武大”称呼他,那其实是一种尊称,于是后世也称其为“武大郎”。自武植一代开始,武氏后人在这个古老的村子中已经繁衍生息了数百年,据了解,在武氏族谱中,村里已经有第27代武氏传人了。

历经几个朝代,武家那村有了现在的名字,以前这里并不叫武家那,而是叫孔宋庄。 历史上,这里经历了金、元等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战乱征伐,包括水旱蝗疫,使得这里的百姓民不聊生,流离失所,所见之处一片荒芜萧索。到元朝仁宗的时候,朝廷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也就是在这个时间,有一户从山西省晋阳搬迁到了孔宋庄。这户人家姓武,只有母子二人,儿子单字一个植字,年方20岁。按照当时的规定,武氏母子被分到了15亩地。于是母亲纺线织布,儿子耕作农田,武家从此之后便在孔宋庄落户生活了下来。200多年后的一天,当时的大清国乾隆皇帝下江南,沿着运河就来到了孔宋庄,在听说了这里的情况后,乾隆皇帝有些奇怪:既然村子叫做孔宋庄,可是为啥村里没有一个姓孔的人呢,这不是明显的名不副实嘛。既然

村里很多人都是武氏族亲,于是当朝天子便金口一开,将孔宋庄更名为了武家那村。以后,村里又陆续地搬迁进来别姓的人家,武姓的人数便渐渐不再是最多的了。

3、 构造

• 1992年冬,武家那村武氏族人挖掘了武大郎古墓。墓穴呈圆井型结构,是座悬棺墓,未发现遗物尚存。为缅怀先祖,武氏族人又对武大郎墓修葺一新,并于1996年,筹资修建穿厅、展室、围墙、大门、甬道。在墓前修建碑楼,并撰写碑文如下:

“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裔胄,后徙清河县孔宋庄(现名武家那)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依,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

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数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4、 雕刻技法

武氏墓群石刻的雕刻技法,早已引起考古学家和美术史家的注意。除两个古石狮子是立体圆雕外,石阙、祠堂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可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将石面打平磨光后,用阴刻在石面上刻出物像的轮廓线,然后将轮廓以外的空白处轻轻剔去薄薄的一层,使空白处稍下凹,画面凸起。最后在轮廓线内的物象上加刻阴线表现细部。对这种雕刻技法有的人称为“平面浅浮雕”,有的叫做“减地平”,有的称为“阳刻浮雕”(所谓“离地突起法”),或叫“凸面线刻”。

第二种是施在石阙上,和第一种比较剔地较深,轮廓线内的人物细部,阴线条也不多。

第三种,如前室的“孔子见老子”及“令车”刻石下方花边的刻法,剔地更深,花纹凸出较高,表面局部交汇处也有些高低不平。

第四种,如武式后石到的青龙,白虎二刻石,画像则完全用阴线刻出,雕刻时采用了浅浮雕、浮雕、高浮雕、透雕技法,所雕刻的释迦牟尼像生动传神,飞天像的衣裙极富动感,使人物呼之欲出。

5、 在1946年初武植墓被掘开时,武双福曾亲眼看到里面的楠木悬棺,根据出土的武植骨殖推算,其生前身高至少一米八,从根本上否定了施耐庵笔下的“三寸丁,谷树皮”形象。

武植,字田岭,少时聪颖,能文善武,中年中进士,拜山东阳谷县七品县令。他为官清廉,除暴安良,深得百姓爱戴。他既然是如此刚正之人,为何在《水浒传》中变成一副不堪模样?指着祠堂墙壁上的绘画故事,武双福老人作出解释。武植有一少年同窗黄堂,黄堂名落孙山后,不幸家中又着了大火。便去找时任山东阳谷县令的武植借钱。他来到阳谷县一住半月,只是来的当天见了武植一面,因为武植一直忙于政务,无暇顾及黄堂。黄堂以为武植是故意避而不见,所以一气之下回了清河县。一路上,他为泄私愤,于路边道旁树上、墙上写了很多武植的坏话,

如“武大郎攀杠子——上下够不着”等等,还画了很多讥讽武植形象的图画。回到家中,只见一座新盖的房屋亮亮堂堂。黄堂一问妻子才知道,原来武植得知黄堂的遭遇后就派人送来银钱,并帮着盖好了房子,本想一切准备妥当后再告诉黄堂。黄堂懊悔不已,急忙赶回阳谷县,把他一路所写所画的东西全部涂抹掉。谁知这些东西正好被施耐庵看到,并写进了他那部千古传诵的《水浒传》中,流传天下。

6、 典故

《水浒传》 中与武大郎有关连的人物并不多,除了其弟武松之外,另一位就是被描写与其妻有染的西门庆,其中表述武大郎被西门庆所害而亡。可记者在武家那村听到的说法,与此完全不一。

阳谷县的紫石街上有一家“吴大烧饼店”,店主当然就叫吴大。吴大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尽管一直安分经营自己的生意,却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当地一霸——西门庆。西门庆折磨吴大当然是有利可图。他想让吴大让出烧饼店,所以几次三番找吴大的麻烦,并且白吃烧饼不给钱,最后吴大忍无可忍将西门庆告到武植处。武植当然是秉公断案,拒绝了西门庆的贿赂,并将其暴打一顿。西门庆怀恨在心,便到处诽谤武植与吴大系出一门,也是卖烧饼出身。

“武大”、“吴大”发音相似,故在《水浒传》中,出现了另一个与武植相反的委琐形象。祠堂里挂有潘金莲的画像,附文曰:“某年,大比武植金榜题名,黄金庄潘氏大家闺秀潘金莲,适配武植。武植深得地方百姓爱戴。而夫人潘氏,夫唱妇随,纺花织布,又常将为官务要勤廉之语,念于夫婿耳边。”在武植塑像旁边绘有其妻潘金莲的画像,画像作了以上文字注解。武双福老人说,潘金莲实为清河县黄金庄人氏,且是一名大家闺秀。当时,她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毅然嫁了家境贫寒的武植(当时武植还没有中状元),夫唱妇随,安居乐业。

7、 武氏祠堂

武氏祠堂和别的地方某某村、某某庄、某某堡不同,武家那村在村名后加上一个那字。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那”的意思和村、庄差不多,如武家那附近还有许家那、路家那等,“那”成为清河县地名的一个特点。

骨殖,看守祠堂的78岁老人武双福说,他是武大郎第24代传人。因为与村子尚有一段距离,祠堂就显得十分静谧,它周围也是绿树成荫。整个祠堂由前庭院、展览厅、武植墓四部分组成。至今,最后面的地宫里还放有武植的楠木悬棺。里外三层院落错落有致、风格不一。

老人推开祠堂大门、跨过院落,“武植祠”出现在众人面前,祠堂里放着武植的塑像,以及他和夫人潘金莲的画像。墙壁四周另贴有四幅画图,画图加文字讲述了武植生平故事。

明代武植墓为地下墓室,吊棺葬,400年来一直保存完好。1946年本村农会初次破掘。墓室为圆形,青砖垒造,掘墓时发现一口楠木悬棺,部分随葬品,两具骨殖。武植骨殖高大,推算生前有1.8米之多。1967年其墓再次被破,墓室砖被扒出,棺已碎不复存在,只发现少量制钱和几个破碗盏。1994年又重修墓室。

共 4 条文章评论
  • 不错2015-12-14 12:09
  • 赞,推荐阅读2015-12-14 14:55
  • 非常喜欢~推荐阅读! 赞2015-12-14 22:26
  • 往事原来是枉事,大郎并非彼大郎!叹!推荐阅读!2015-12-16 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