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向国门陈丹青?

12-15 作者:楊慕文

谁向国门陈丹青?

过去有段时间,一直在看陈丹青的书。但就其《谈话的泥沼》这本书而言,总是不能够准确领会其中所传达的思想。而今,时隔一年多,再看一遍,方才有点小感想,写出来,这是我对他的一点粗陋认识。

陈丹青是生长于红色中国的后移民于美利坚共和国的知识分子(勉强算得上),现在好像又以美国人的身份,住在北京城里。他自己说过:中国没有知识分子,要有,也只有姿势分子。他的出现,难道仅仅只是一个特例吗?

上个世纪风起云涌,几代中国人被时代水煮油炸,折磨的不成人样。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说过: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是的,由人操纵的政治运动,本身就是吃肉不吐骨头的老虎。这老虎,磨牙允血,杀人如麻。我们的国家,有多少人谈“虎”色变呢?在接二连三的运动中,又有多少人的心智被消耗殆尽,老死狱房?价值观错位的年代中,有多少次生离死别,就有多少次切肤之痛!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陈丹青以当事人之身份,以局外人之眼光,分析看待这些令人纠结的问题,自然会得到一种全新的认识。少一点愤青的无理取闹,多一些智者的理性思考。人虽然是感情生物,但毕竟是一株会思考的苇草。陈丹青,就是这样一株苇草。

自言曾师承于木心---这位差不多被时代遗忘殆尽的江南游子。一生无过百年,倒有大半辈子漂泊海外。多少个日夜,江南游子,不带吴钩,只能用一支秃笔,看时间,尽在漂泊中零落尘泥。华夏儿女,自来有着同样的去国之悲,在广袤的江湖里游荡。这江湖,杀人如草不闻声,一个人,纵使遍体鳞伤,但只要能够卑微的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运。江南游子的高足置身事外,对当下中国的种种怪象予以评价,由于所处角度的关系,非常容易形成一种冷峻的笔调。以这种姜白石一般的冷峻,时不时冒出三两句粗口,同时冷不丁夹杂些流氓气,也无伤大雅。我们见惯了戴高帽穿小鞋,说三两句粗话就有罪吗?我们接受了被灌输的崇高,也就同样能接受他人瓦解这卑鄙的崇高。(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经历过“文革”的人们,在这个世纪里,面对的是一片文化的残垣断壁。信仰的失调,早已经不是三两天的事情。百废待兴,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幸赖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早已经习惯于这隔三差五般的阵痛,锤炼出强大的自我疗伤功能。时至今日,中国人内里不知是否病入膏肓,至少在表面上血气方刚。结束了“集体无意识”的年代,又因为一句匆忙的“向前看”,全民都奋力奔跑,个体哪有时间用来思考?所有人,都被时代的潮流裹挟着向前跑去。时过境迁,我们来一句:“哎,你这人,都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了,咱就不提他了。”我们是真的而忘记了呢,还是假装忘记了呢?一句话,我们怕伤和气,“和衷共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不愿也不敢破坏老祖宗留下的这观念。君不见,戊戌变法,挑战传统的六君子鲜血撒在菜市口肮脏的土地上。于是,在死亡的威胁面前,我们退而求其次,宁愿黑夜里自己舔舐伤口,也要在所有人面前扮出一副健健康康的样子。想来史上最大的闹剧,莫过于“皇帝的新装”。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所有人都心照不宣,但大家都装的一本正经,看上去若无其事。呵呵,好家伙,这就是咱脾性---表里不一。

陈丹青说:“中国人有个毛病,人家的事好像是自己的,自己的事好像是人家的。”正是这种主客的错位,让我们产生了多少不必要的误会?但愿在这个新时期里,我们能够痛定思痛,将这种闹剧降低到最低库存。我们毕竟是血肉之躯,实在经不起这绵绵无绝期的折腾。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