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被查证明权力监督无真空

12-30 作者:枫株湖

“一把手”被查证明权力监督无真空

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这是2015年开年以来首个被调查的副省级官员,也是十八大以来落马的第六个省会城市市委书记。在他之前,先后有西宁市委原书记毛小兵、广州市委原书记万庆良、昆明市委原书记张田欣、太原市委原书记陈川平、济南市委原书记王敏落马。其中,毛小兵、万庆良、张田欣已被开除党籍,陈川平、王敏已被免去领导职务。

(来源:2015年1月16日新京报)

众所周知,一个省会城市,在我国组织结构体系中处于关键的地位。省会城市的市委书记具有相对独立的权力运行空间,更能直接参与省委决策,常存在“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纪委监督太晚”的现象。网友“李玥”认为,要想监督省会城市的市委书记,必须公开其工作职责、权力范围,将权威中心从个人转向组织,加大操纵或影响集体意志的难度。省会城市的市委书记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不再担任人大、土地审查委员会、规划委员会主任等职务,逐步形成省会城市的市委书记监管、副职分管、集体领导、科学决策的新工作机制,使决策、执行和监督等权力适当分离。网友“轩辕网”在帖文中谈到,事实上,省级官员腐败案件被查处往往并非源自群众举报或纪检监察部门主动查处,而是被其他案件被“牵连”。难道高官腐败就无人知晓吗?既然落马,绝非没有知情人,为何一直没人举报?举报人保护制度的不完善是最大的制度漏洞。网友“茶疆”说,从这几位落马省会城市的市委书记来看,均为本地“土官”,可以说是占尽了本土优势,唯有突破本地势力的阻挠,打破“团团伙伙”式的不良政治生态,才能在对一把手的监督上不留死角。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网友“郑端端”谈到,监督省会城市的市委书记,要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全方位构建“一把手”权利监督机制。网友“暗伤连城”谈到,监督省级以上高官,必须将现有的中央巡视制度真正制度化、细则化,落实到位,变“多头兼管”为“单头专管”,变“群众上访”为“巡视下访”,当前,我们缺少的并非制度,而是落实制度的决心。“人无完人”,省级高官对错误和腐败也没有天生的免疫力,他们同样具备人性的弱点,因此,越是严格自律、名声在外的省级高官,越要时时刻刻绷紧监督这根弦,不可有一丝一毫的放松。

“一把手”不能成为权力监督的真空,网友“牛沐”说得很诚恳,我们并不缺乏监督制度、监督法律,我们有检察监督、人民监督、舆论监督,但是我们的监督都流于形式:官员财产深藏大院,人民监督有名无实;官员出入戒备森严,舆论监督有形无质。我们真正要做的不是完善监督形式,而是让监督不再流于形式,真正的做到“名副其实”,只有这样才能遏制“腐败”,防止下一个“杨卫泽”出现。杨卫泽落马,其关键就是因为只突出了“书记抓”,没有强化“抓书记”,导致对书记的监督成为“真空”。网友“吴盛林”认为,即便出现了为工程谋利、与搭档内斗等路人皆知的“病变”,也没有有效的监督及时提提醒、扯扯袖,反倒是屡次涉险“过关”的经历,进一步滋长了杨卫泽“出淤泥不染”的自信,并最终走到了仕途的终点。(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一把手”在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干了数年后,要解决“走后留什么”的问题。只有能够真正地知民、爱民、为民,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这样的领导干部在群众中有影响和威信,才能有感召力和亲和力,才会在人走后,为百姓留下业绩,留下幸福,在群众中留下好名声、美德和精神,才会永远装在人们心中。官德只在民心里,名声自在百姓中,百姓心中有杆称,孰轻孰重自分明。因为百姓最纯朴,最实在,他们的眼最亮,心最正,看人看事最准确。作为“一把手”要留下“忠诚、敬业、勤奋”的革命精神;要留下艰苦奋斗、与时俱进的光辉形象;要留下振兴一方,奋发有为的优秀业绩;要留下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拿破仑说过:“一只狮子带领的绵羊队伍,可以打败一支绵羊带领的狮子队伍。”一支队伍的带头人,对队伍的成长、壮大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作为带头人,也就成了领导的领导,处于权力的核心和巅峰。而带头人也被形象地称为“一把手”。可以说,在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有什么样的一把手,就有什么样的领导班子。

因此,如何当好“一把手”就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笔者认为,要当好“一把手”就要有一个健全的“肌体”,做到有头脑、有手段、有脚印。要当好“一把手”,一要有良好的素养,二要有强的能力,三要有优秀的业绩,四是要有强健的身体。要做到这些,一靠学习,二靠实践。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