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马
山里的布谷鸟叫了,又是农村插秧的季节,我想起了家乡拔秧时乘坐的秧马。
老家位于楚天首县、长江中下游水稻粮产区,一年种植两季水稻,有早稻不插“五一”秧、晚稻不插“八一”秧的传统习惯。插秧前先将青青的秧苗拔起,然后挑到大田里移栽,拔秧时使用的就是这种叫“秧马”的农具。
秧马,也叫秧凳,其外形似小船,头尾翘起,背面像瓦。它由上下两块木板、四根木撑组成,上端似马鞍,下端如小舟,人坐在秧马上脚蹬滑行,四处游走,避免弯腰,既方便,又省力,还可以提高功效、减轻劳动強度。
秧马何时发明,尚无定论。最早出现在北宋中期,主要使用地区为湖北武昌一带。苏东坡流放黄州,在武昌游历时发现这种秧马,并写了一首《秧马歌》的古体诗,画了一幅《秧马图》。“我有桐马手自提,头尻轩昂腹协低。背如覆瓦去角圭,以我两足为四蹄。”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秧马的形状。之后,他向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推广,大量使用秧马。
大集体时,每年插秧的季节,不管是插早稻秧,还是插晚稻秧,天还未亮,大人们就起床,提着秧马,到生产队秧田里去拔秧,我们这儿叫扯秧,一个早工下来,可供半天时间插秧。吃丟早饭,队长一声令下,男人整田,扯秧、挑秧,女人全部到明镜般的水田里插秧。每天晚上还要开夜工扯秧,保证第二天有足够的秧把插秧。
小时候,我没人带,像个跟屁虫似的跟在父母身边,父母在田间劳作,我就在田野上玩耍,嬉戏,看见父亲坐在秧马上扯秧,甚是好奇,只见父亲双手紧贴地面,将一根根秧苗拔起,两手合并,右手洗秧蔸,左手抽一根稻草或灯芯草,打个结,扎成把,丟在身后,像列队的士兵,整齐地立在秧田中央。(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大一点后,我和湾里小伙伴们下田捉泥鳅、鳝鱼,找野荸荠,骑在秧马上戏水。有时,我们把秧马作运输工具,将拨好的秧把放在秧马上,推到田埂上,滤干水、装筐,等待挑秧的人。有时,我们也坐在秧马上扯秧,双手抓住秧苗,一次拔出七八根,拔上两小把后,双手合拢,接着洗秧,扎秧把,丟在一旁,不一会儿,秧把散了,浮在水面上,七零八落的。大人拿起秧苗对我们说,拔秧要有决窍,拔秧时应握住秧苗根部,连根带泥拔起,不能断根,根断了,秧苗就活不了,“系”秧时,一定要扎紧,千万不能像你们这样放“鸭子”。
读中学时,每年放署假,正好赶上生产队“双抢”,队长就派我们学生伢扯秧、割谷、挑稻把。我个子小,挑不动,队长网开一面,天天叫我去扯秧。时间一长,我练就成一名扯秧好手,我扯的秧不仅干净,整齐,好插,而且速度快,是一般人难以超越的。
记得分田到户的第一年,我和夫人凌晨三点起床扯秧,天亮后,夫人独自一人在田里插,我连扯带挑,一上午就把秧苗扯完挑完,下午,我和夫人一道到田里插秧,天还未黑,我们硬是把二斗三升田的秧苗抢插完了,当时累得我们直不起腰,人像散架似的,好在我们年轻,休息一夜后,身体很快便恢复了原样,第二天又继续到田里收割早稻,直到“双抢”结果,现在回味起来仍历历在目,终生难忘。
过去,在我老家,家家户户都有一两把秧马。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秧马不够用,家家户户就请木匠在家里做秧马,没有枣木做底板,木工师傅就发明了一种独脚凳,代替秧马。独脚凳与木凳不同之处,木凳四只脚,独脚凳只有一只脚,下端是用一根六百多公分长的圆木作支撑,用起来费劲,扯秧时,要用手抽出凳子,才能向前移动,遇到秧田水深时,还经常打湿裤子。
木匠师傅在做秧马时也很讲究,除选材得当、做工精细外,打眼时不能打正眼,和做凳子、摇窝、夹椅一样,全部凿歪眼,也就是斜眼,以免秧马拿起来脱落。
“双抢”一上岸,大人将秧马洗尽、凉干,刷上桐油,放在暗楼上或挂在墙角里,不让人拿它来当凳子坐,更不让小孩拿出去当跷跷板滑,以免秧马被损坏,到了插秧的时候季节,再从墙上取下来,秧马若保管好,可以使用三四十年。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农村大部分使用机械化插秧和推广抛秧、直播新技术,由专人在温室里用秧盘育苗,无需再用秧马来扯秧,秧马在我们那儿已渐行渐远。
拋秧,就是秧苗长到两叶一芯后,均匀地拋入田中,抛秧时水位要适中,秧根落泥后,秧苗第二天就直立起来。直播,就是谷种浸泡发芽后,直接将谷芽撒向整好的大田里,省时又省力。
- 秧马,是拔秧人所坐的一种木制农具,有上、下两块大小不一的木板,四根木脚斜插其中,横档上放一齐草(稻草) ,外形似小船,头尾翘起,像幼儿园小朋友玩的“木马” ,人坐在秧马上,脚蹬滑行,可提高功效、减轻劳动強度。....老乡好文采,小时候在我舅舅家见过,用来拔秧苗,人骑在上面,可以前后滑动....欣赏推荐,期待你的文章!2016-01-05 11:41
- 还真没见过这种农具,欣赏,推荐阅读!2016-01-05 14:34
- 我练就成一名扯秧好手,我扯的秧不仅干净,整齐,好插,而且速度快,是一般人难以超越的。 点赞!问好。记忆犹新的情境,按推算,我们应属同一时代的人。问好!遥祝冬安!2016-01-05 15:43
- 欣赏佳作2016-01-05 17:13
- 回复@火淼:谢谢光临,祝好!2016-01-05 20:58
- 回复@大三畢業:谢谢鼓励,祝福老乡!2016-01-05 21:01
- 回复@成事在天:谢谢鼓励,请老师多赐教!2016-01-05 21:03
- 回复@草根阶层:谢谢光临,我是五十年代后期出生的,祝好!2016-01-05 21:07
- 回复@草根诗人:谢谢诗人关临,我是真正的草民。2016-01-05 21:11
- 感谢雪灵老师第一时间光临并点评,祝好!2016-01-05 21:30
- 感谢少华山老师光临,祝好!2016-01-05 21:33
- 推荐阅读,优美的文字。2016-01-08 18:24
- 这就是生活!草根谭温和“真正的草民”!2016-01-10 16:01
- 佳文美化憨厚情!2016-01-10 22:01
- 欣赏美文,为文友点赞,祝冬安!2016-01-11 12:20
- “我是五十年代后期出生的”:果然是同龄人,五十年代中后期出生,七十年代中期回乡务农,先是大集体,后是分田到户、、、、、、问好,欢迎回访。2016-01-13 16:06
- 推荐阅读。2016-01-15 11:58
- 这个你也去考证啊,不错2016-01-16 14:34
- 这个你也去考证啊,不错2016-01-16 14:34
- 赞!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农村大部分使用机械化插秧,由专人在温室里用秧盘育苗,无需再用秧马来扯秧,秧马在我们那儿已渐行渐远。2016-01-17 15:25
- 天天开心,健康快乐!2016-01-17 15:31
- 朴实的文字 ,点喜欢。2016-01-17 16:01
- 赏佳作长见识了,了解了什么叫秧马!问好!2016-01-21 22:59
- 小时候也拔过秧,还真不知道有这东西,长见识了2016-01-28 10:16
- 好!朴实2016-02-13 15:12
- 农村生活气息浓厚细腻,是值得把玩的好文章。推荐阅读。2016-02-14 21:03
- 芝麻开花,猴赛雷2016-02-15 21:26
- 张大雨赞!2016-02-17 16:33
- 科技革新却改变不了我们心中对传统农耕用具的那份深情记忆!好文!2016-02-18 21:24
- 秧马运用于稻田,牛转翻车把田灌。常常陶醉于北宋经济发展的红火,又欣赏了您的美文,心情格外愉悦!问候朋友!春日安康!2016-03-02 16:28
- 有乡土味,朴实无华2016-03-16 21:32
- 美文欣赏了!2016-03-22 10:55
- 如今的人少有知道“秧马”的,我知道,所以,我感到亲切。甚至,我怀疑老夫子是我们湖北荆州人!2016-03-25 18:57
- 回复@黄田主人:谢谢关注,我是武汉市郊区农民。2016-03-25 22:07
- 老夫子,果然咱们是老乡!我也是农民,监利的!有空请您多多指导!2016-03-26 10:47
- 欣赏佳作,问候文友,2016-03-27 14:03
- 余当过知青,此文很有亲切感,向老夫子学习,致敬,赞赏!2016-04-09 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