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佛成道日》自析
《五律 佛成道日》自析
陈宣章
1月17日腊八节,俗称“腊八”。故学作《五律 佛成道日》:“腊月寒风烈,蓝天白雪飘。八仙诗酒绝,五色画图韶。吉日神灵喜,平民祭祀潮。祥云行早岁,佛道比高超。”注:八仙指杜甫说的“饮中八仙”。诗中四联暗藏“腊八吉祥”四字,但并非仅仅如此。
《云笈七笺》记载:正月初一(春节)天腊,五帝会于东方九炁青天;五月初五(端午节)地腊,五帝会于南方三炁丹天;七月初七(乞巧节)道德腊,五帝会于西方七炁素天;十月初一(寒衣节)民岁腊,五帝会于北方五炁黑天;腊月初八(腊八节)王侯腊,五帝会于上方玄都玉京。《赤松子章历》又另有说法。
腊八,古人祭祀祖先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祈求丰收吉祥。岁终之月称“腊月”。《隋书•礼仪志》记载:1.“腊者,接也”,有新旧交替的意思。2.“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即用肉“冬祭”。3.“腊者,逐疫迎春”。先秦的腊日是冬至后第三个戌日。秦始皇以前佛教就传入中国,佛教有意和道教保持一致,依傍道术而流行。最早佛教主要吸收道家义理与道教方术,而后北魏僧人昙鸾亦曾从道教真人陶弘景学习“长生术”。从南北朝开始,腊日固定在腊月初八,即佛成道日,称为“法宝节”。这是佛教依傍道术而流行的结果。腊八的风俗,这里就不谈了。
《五律 佛成道日》为“首句仄起仄收式”,平仄合律,押二萧韵。(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首联是腊月的自然美景:“腊月寒风烈,蓝天白雪飘。”《唐诗三百首》中,首联写自然景色者很多。这里有冬天的“(寒)风(雪)花(白)雪(腊)月”,而不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也没有“花天酒地”。
颔联是文人墨客的作为:“八仙诗酒绝,五色画图韶。”《现代汉语词典》:韶<书>美。杜甫《饮中八仙歌》把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八人从“饮酒”这个角度联系在一起。“李白斗酒诗百篇”;“汝阳三斗始朝天”;“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一个比一个能喝,但除了“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没有一个是酒后糊言者。
酒,除了会引起急性肝坏死或者门脉性肝硬化,也常常惹事。不久前,毕福剑酒后糊言惹事。社会上酒驾也常常惹祸。有人说:“烟是没有好处;酒是有利有弊;茶是只有好处。”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其实,醉酒的原因有三:1.体内乙醛氧化酶过低,酒量小却要逞能。2.酒质量差,甲醇含量超标。3.喝酒方法不对,例如:空腹饮酒,喝冷酒,饮酒过快等。不过,所谓酒后糊言常是借酒劲说出平时不敢说的话而已;也有的是对错话的借口而已。
颈联“吉日神灵喜,平民祭祀潮。”这是说:神灵可祭祀,但不可信。《西游记》中,猪八戒因“挑担有功”,最终“修”成“净坛使者”。佛祖说:“因汝口壮身慵,食肠宽大。盖天下四大部洲,瞻仰吾教者甚多,凡诸佛事,教汝净坛,乃是个有受用的品级。”其实,所有的神仙都等着信徒的供奉,连寺庙庵堂的和尚尼姑、道观的道士道姑都依靠信徒的供奉。(注:那些借佛教、道教大发其财,胡作非为的假和尚尼姑、假道士道姑不在此例。
尾联:“祥云行早岁,佛道比高超。”这是此诗的主题。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道教的历史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据2010年零点公司的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约1.73亿人自称信奉道教,约1200万人是明确的道教徒;还有约2亿多人信奉祖宗神灵,约1.41亿人信奉道教财神,约2亿人信奉海神;约1.45亿人相信风水堪舆;约3.62亿人相信命理相学。据2011年南岳国际道教论坛介绍:大陆正规的全真住观道士近3万多,散居道士约6万多,登记备案的道教活动场所3万多座,其中道教宫观约9000座,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2千余座,还有难以计数的民间信仰祠庙。
南北朝时,外来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进行激烈交锋:在北朝表现为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灭佛运动,在南朝则为《夷夏论》、《三破论》等义理争辩。隋文帝虽然以道教名词“开皇”作开国年号,但实行佛道并重政策,是佛教由废转兴的大转折时期。唐朝尊老子李耳(太上老君)为祖先,奉道教为国教,尊封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皇帝。
唐僧(陈袆)于隋炀帝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剃度,法名玄奘。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奏请西去印度取经,被拒绝。后来趁西行讲经之机,混出凉州城,遭朝廷通缉。后孤征十七载,出生入死,行程五万里足迹遍及西域、印度,又拒绝外国的优厚待遇,历尽艰险回国,从印度带回657部佛经。由于唐僧名扬佛教界,唐太宗发敕令。贞观19年唐僧到达长安,拒绝唐太宗的“还俗”、“伐辽”要求,一心译佛经19年,共翻译佛经74部1335卷。唐僧还把中国文化介绍给印度,又促成了中印邦交。玄奘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当然,唐代佛教禅宗思想确立,也受当时皇室推崇道教——老庄思想盛行的社会背景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三教(儒道佛)一直争斗,《西游记》就是抑道扬佛的长篇神魔小说。儒道佛三家,历史上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儒家入世,道家隐世,佛家出世”的评论。这反映了儒、道、佛三家的基本特质和彼此差异。儒、道、佛三家虽大相径庭,然仍能融合会通,相济相补,构成彼此共存共荣的文化格局,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从严格意义上,儒不是宗教,儒家的核心是治国。《辞海》:儒教“把孔子学说当成宗教,和佛教、道教并立。历来封建统治者都企图把孔子神圣化,儒家中的今文经学派,从董仲舒到康有为,都曾看待孔子如同宗教之教主。但‘孔子创教’的说法,则始于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
不管道佛如何争斗,百姓则是“实用主义”。 北周•庾信《广饶公宇文公神道碑》:“祥云入境,行雨随轩。”唐•赵彦昭《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祥云应早岁,瑞雪候初旬。”所以,佛道比高超时,百姓只盼望瑞雪兆丰年。所以,“祥云行早岁,佛道比高超。”这是两股道上跑车,百姓只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20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