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高大”的称谓毁了党员干部的形象

01-19 作者:万年青

2015年,中央巡视组巡视了中央企业、金融机构以及部分中央部委、事业单位,发现了一批个性问题。有的领导干部身为党委或党组书记,却习惯于被称作“部长”、“董事长”,别人叫他一声“书记”还打愣,这就是长期把自己当成了“官”,连党内职务都忘了。这样的书记,又怎么能担当起党赋予的责任?(新浪网 1月18日)

一直以来,领导干部都是以职务或同志相称,既是规矩又是传统,从中央到地方还多次发文对此予以规范、推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机关工作人员见面或谈工作时,不再以职务或同志相称,而是以高大上的称谓相称,有些人甚至认为,叫职务或同志会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生疏了,不利于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的和谐。

暂且不说称呼有多么重要,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在单位被下属乱称谓,所在单位必然带有一定庸俗气。这既暴露了少数领导干部的官位意识、官僚作风,也反映了某些地方的官场文化之贫瘠、社会风气之酸腐。“言为心声”,官员之间、上下级之间如何称呼,看似小事,然而不仅反映出官场哲学及官员的微妙心态,而且还折射出一定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更重要的是直接关系党员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决不可轻视。

规范党员干部称谓,改口更要改心。只有从心里把这些背后的庸俗关系学去掉了,正确的称谓才能够真正的达到自然的随口而出。也只有将权力进行规范,使党政机关中少些权力寻租的空间,职务或同志的称呼才会更亲切。众所周知,官场庸俗称谓的泛滥,在很多时候缘于存在“上有所好,下必其焉”的土壤。因此,各级领导尤其是一把手要主动“多照镜子、勤正衣冠”,反对不良称谓,对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者随时厉言相斥。只有一把手思想认识到位了,从内心里认可了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自己只是人民群众勤务员的思想,才能放下身段,让庸俗称谓彻底淡出官场。我们相信,只有正确的称谓,才能使同事之间的关系更纯洁,党内的风气更清新。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