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元霄的习俗

03-03 作者:夤夜满月

春节仿佛就在眼前,转眼就到了元霄节了。按农村的习惯,元霄还在年里,过了元霄节,整个过年才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种田的要谋划农事,外出务工的要准备启程,上学的要开始上学了……总之,过了元霄,人们就要从热热闹闹的气氛中抽出身来,把精力和思想集中到工作、学习上来。因而,元霄节是告别过年的节日,是人们带着依恋情怀,用隆重和热闹方式庆贺年的离去,展望美好的未来。

元霄节虽然与春节挨得很近,但色彩依然浓烈,弥散着浓浓的喜庆和热闹气氛,有着许多传统的习俗。记得小时候,老一辈的人总这样言传道:年小,月半(元霄)大。说的是,元霄同过年一样的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更为讲研、隆重,是一个需要重视的节日。老一辈人还说:三十夜(除夕)的火,月半夜的灯。说的是,除夕夜传统的习俗是要生一盆很旺的火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高高兴兴地辞旧迎新,寓意来年红红火火,百业兴旺,平安吉祥。月半夜点灯则寓意新的一年百事顺利,人心畅达,前途光明。因此,那时的农村不分家庭贫与富,不论房子好与差,家家户户都要点上灯光蜡烛,不让一间房子暗着,灯火通霄达旦。讲研的农户,神台上要点着灯,大门口要亮着灯,卧房前要闪着灯,米缸水缸旁也要有明晃晃的灯光……这夜灯光是无处不在,处处闪亮,房子被照得亮如白昼,整个村子也光明一片,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灯光把平时静寂的村子映照出浓浓的节日景象和一片喜庆祥和的气氛。是夜,不仅户内要点灯,还要到野外给先人和耕种的田地上灯。我们那儿上灯都在十五当天。接近傍晚,备好蜡烛、鞭炮、点心到先已故亲人的坟前点上一对蜡烛,放上一挂鞭炮,然后,祭祀一番,祈祷先人的保佑。给田地上灯,不是点蜡烛,而是将大人用稻草编压成的条状烟把,放在田地间点燃,以寄托一年风调雨顺、庄稼旺盛、五谷丰登的愿望。

当然,元霄习俗不只是处处点灯这么简单的一种,还有寓意更深蕴的。比如还有“摸青”的习俗。就是元霄晚上要到别人家菜地“偷偷摸膜”地择一大把青碧鲜嫩的青菜或油菜,大人们称之这摸青。摸来的青要在晚上炒上桌让全家人尝吃,说是吃了春天摸来的第一口青,就会一年神清气爽,耳聪目明,精神焕发,不染微恙。再比如炸跳蚤,就是生一盆明火,摘几枝新鲜的樟树叶子回家,先到每一张床上拂扫一遍,意为将那些跳蚤都扫入叶子里,然后,放到火盆里烧,能听到“哔哔啪啪”的响音,真的像炸跳蚤一样。大人们说这样就把一年的跳蚤炸得干干净净,人睡在床上再也不会有跳蚤的滋扰。元霄吃汤圆是极普遍的的习俗。这晚用糯米粉包上白糖和磨碎的黑芝麻而成的汤圆特别的香甜、滑嫩、爽口。一家团团圆圆围坐在一起吃汤圆真是无比的温馨,那场面把汤圆的寓意淋漓地显现了出来。

吃完了汤圆,就是热热闹闹闹元霄了。看花灯、猜灯迷举行一些寄托美好愿望的活动真比过年还热闹,想必这是沿袭了千百年的传统。记得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一首词中对过元霄节这样描绘道:“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可见庆贺元霄节是很有历史渊源的,在宋代时人们在此日就穿戴靓丽,万人空巷,尽情相庆,将节日闹得喜气非凡。元霄夜的花灯有龙灯、船灯、麒麟灯,但观看得最多的灯是龙灯。灯火辉煌的村子过完刚平静一下,村口就响起“咚咚锵,咚咚锵”的锣鼓声,一条龙灯逶迤而来,接着,依次在农户家门前舞动。十几个大汉着举着金黄色的长龙,步子矫健有力,行走斗折蛇行,将那龙灯舞得真是生龙活现,灵动如水。每个汉子擎龙的棍子的顶端都有一盏小灯,舞龙时上下翻飞,流光溢彩,仿佛粒粒龙珠在闪动,流泻出一条浅黄色的光带,给人以梦如幻的感觉。龙灯每到一农户家,主人就燃放鞭炮相迎,舞完龙灯后,还送上整条的香烟或适当的钱币犒劳。

看完了龙灯,节日的喜庆气氛仍未阑珊。虽然那时没有电视屏幕上的文艺晚会增加节日的气氛,但孩子们在大人们的带领下,将一些传的习俗渲染得趣味横生,似乎比现在更有乐趣。大人们说元霄夜说的话特别的灵验,因此,是夜要举行一些有趣的活动,来表达消灾祛祸,求吉纳福的美好愿望。那时农村家家户户都养着很多的鸡,平时买油盐酱醋的零用钱,都是卖鸡蛋和土鸡积累的。因此,鸡被看得十分的贵重。但那时生态好,遍山遍岭的都是树林,鸡的天敌狐狸、红毛狗有隐身之处,十分的猖獗,经常性地神出鬼没潜入村子旁刁鸡吃,使农户遭受了不少的损失,为此伤透了脑筋。农人想不出好的防范办法,只好将希望寄托在元霄夜说话的灵验上,试图通过对它们的诅咒,叫这些害人的东西永远的绝迹。送走了龙灯,在大人们组织下,小孩们就到村子的路口,一边陆陆续续放着拆散的鞭炮,一边愤然地用力喊着:狐狸、毛狗害人精,快快天收去哟!狐狸、毛狗害人精,快快天收去哟!那支小小的队伍,披着银色的月亮,从村子的这个路口转到那个路口,放着脆响的鞭炮,怀揣无限的期望,像是在做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直到把村子周围的所有路口送瘟神般喊了个遍才归家。但那时狐狸、红毛狗并没有因为元霄夜被人诅咒而有所减少,依然猖獗刁鸡,直到农耕时代的落幕,到处都在开发,机器的隆隆声此起彼伏后,它们才销声匿迹。

那时市场上很少有水果卖,农户都在自家门前屋后种些棵树,结果给孩子们解馋,多的拿到市场上去卖。因此,对各种棵树都是精心呵护,希望棵树结果又多又好吃。元霄晚有“骗”树的习俗。就是在夜阑人静时,大们带着几个小孩,来到一片棵树前,大人在树上砍一刀,问一声,小孩子们就代表棵树回答一些诸如结果多且甜的吉利话。依次是大人问:开花啵,小孩就有力地回答,开花哟!大人问,结果啵,回答,结果哟!大们问果多好吃啵,小孩就回答,果多哟!好吃哟!小孩的回答都是事先大人们教好了的,并要求孩子们在回答时一定要响亮有力,严肃认真。大人们是希望棵树在元霄夜“骗”了之后,如人所愿,结果多且好吃。大了些时候,我常常对这些毫无根据的做法不以为然,在回答时忍不住想嗤笑出声,但怕遭大人的斥责,终是忍住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现在元霄的习俗没那么繁杂了,剩下的只有点灯和吃元霄和看电视上的文艺晚会,龙灯也进了城,农村已很少看的到。传统的节日披上了现代的色彩,使一些有趣的习俗都淡出了历史,留下的给人都是淡淡的感觉。

共 3 条文章评论
  • 给田地上灯,不是点蜡烛,而是将大人用稻草编压成的条状烟把,放在田地间点燃,以寄托一年风调雨顺、庄稼旺盛、五谷丰登的愿望。2016-03-03 10:53
  • 欣赏美文!2016-03-03 15:36
  • 非常喜欢~推荐阅读! 赞2016-03-14 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