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原来是这样滴——《高山流水》背后的故事

03-06 作者:行动者

哦,原来可以是这样滴

——《高山流水》背后的故事

在十大古琴曲中排在第一位的是《高山流水》,不仅仅是因为这个曲子悠扬动听,主要是其背后有一个关于弹琴觅知音的感人故事。

据《吕氏春秋》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于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流传开来,到了明代,冯梦龙把这一百来字的典故改编成了人物、地点、情节样样俱全的话本小说。在小说中他把伯牙改成了乐官俞伯牙,把钟子期写成了汉阳的樵夫。这篇小说就是《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还要感谢互联网。最近我看见网上的一篇文章——《被善意无限夸大了的友谊》,了解了一些历史知识:《吕氏春秋》的故事来源于《列子》,而在《列子》中并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不再鼓琴的内容。“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很可能是《吕氏春秋》编出来的故事。于是网文作者做了大胆的设想:子期死后,伯牙并没有“摔琴绝弦”,而是周游列国到处演奏,使欣赏他的听众越来越多。他还开办音乐学校广招门生,跟他学琴的人越来越多,他和他的学生开创了春秋时代音乐的新纪元。作者还调侃道:如果放在现在,伯牙一定是哪家著名乐团的总指挥,终日忙于演奏、忙于写书、忙于上CCTV的《艺术人生》,也许还要拍广告、拍专题片……不但粉丝多多,人民币一定也多多了.....这样编故事当然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读者的口味了。

我在小时候多次听别人讲过“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每当听到“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琴绝弦,发誓终身不再鼓琴。”的时候,都为俞伯牙难过一番,亦有世间知音难觅的同感。其实 “知音难觅”是一种中国特色的“士大夫情结”。因为在专制制度下,人与人的关系是人身依附关系,读书人只有得到朝廷和权贵的欣赏、启用,才能施展抱负。因此,他们朝思暮想企盼着有朝一日遇见明主一飞冲天。然而真正能巧遇明主的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的读书人一生怀才不遇而汲汲无名,有的隐身市肆,有的终老山林。“高山流水觅知音”正好讲出了人生遇合的美妙和人生不遇的缺憾,打动了读书人心灵深处那根敏感的神经,所以几千年来一直能引起强烈的社会共鸣。(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现代社会人身依附关系基本解除了,社会的主流趋势是追求自由,渴望平等,自我意识、独立意识觉醒,“知音”在很多人心里没有那么重要了。在情感交流上,他们相信天涯何处无芳草。在实践中,因为社会多元化更容易找到“知音”,在人际交往时,社会的开放“知音”往往会主动找上门来。在人们不再渴望知音、知音不再难觅的情况下,再讲“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恐怕就不那么能打动人心了。有时候给小朋友讲这个故事,小朋友会弱弱地说上一句:俞伯牙并不是真的喜欢弹琴。

共 11 条文章评论
  • 非常喜欢~推荐阅读! 赞2016-03-08 19:42
  • 回复@草根诗人:感谢恵评2016-03-08 21:03
  • 然而真正能巧遇明主的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的读书人一生怀才不遇而汲汲无名,有的隐身市肆,有的终老山林。“高山流水觅知音”正好讲出了人生遇合的美妙和人生不遇的缺憾,打动了读书人心灵深处那根敏感的神经,所以几千年来一直能引起强烈的社会共鸣。 点赞!推荐阅读。现代社会又好到那去?!2016-03-11 15:19
  • 然而真正能巧遇明主的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的读书人一生怀才不遇而汲汲无名,有的隐身市肆,有的终老山林。“高山流水觅知音”正好讲出了人生遇合的美妙和人生不遇的缺憾,打动了读书人心灵深处那根敏感的神经,所以几千年来一直能引起强烈的社会共鸣。 点赞!推荐阅读,问好。2016-03-11 16:11
  • 诗一样美好的散文,拜读学习。祝福好朋友春天快乐!2016-03-12 07:41
  • 回复@梅溪隐士:感谢惠评2016-03-12 22:54
  • 回复@草根阶层:感谢惠评2016-03-12 22:54
  • 回复@张子耀:感谢惠评2016-03-12 22:54
  • 知音难觅,现代社会又能好到哪里去?你写的东西很有可读性,可看的人又有多少?你的点击率呢?你上排行榜了吗?你还不是象山人一样在那儿自娱自乐吗?即便在如今四海一体,网络纵横的氛围中,你还不是在那儿念天地之悠悠吗?2016-09-16 23:47
  • 回复@临水轩主人:感谢惠评!现代社会个人的自由度有了很大的开拓,东方不亮西方亮,选择在增加,理解既是知音,不理解就是路人。我看到您的诗中的沉重、达观和坚韧——不知道对不对2016-09-20 20:07
  • 回复@行动者:我每天肩扛的都是重物,所以我必须坚韧。达观的心态其实是下层百姓中一种非常普遍的心态,若和起点高的和特权阶层的相比我们这些人干脆是多余的,您说是也不是?2016-09-20 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