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权力运行在监督的“探头”下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在谈及过去发生在云南的腐败案件时说,白恩培、仇和等腐败案件损坏了云南的形象。“党风廉政减少永远在路上”,李纪恒说,白恩培、仇和等腐败案件也折射出,权力运行的过程中是有监督短板的,要总结反面教训,进行深刻反思,营造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的氛围。(3月7日中国新闻网)
今年两会,反腐败工作仍是一个热门话题,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几年来,众多老虎苍蝇落马,印证了体制机制的“短板”,对权力的运行,缺少了必要的监督,导致公权私用、官商勾结、行贿受贿等等,打破了一个又一个巨腐奇迹。
山西、云南都应算腐败“重灾区”,一查便落马、一动便塌方,白恩培、仇和等腐败案件也折射出,权力运行的过程中存有监督短板。权力未关进制度的笼子,或者某些地方“牛栏关猫”,权力犹如在真空中运行,在各种诱惑面前,岂有不出事之理?
要规范权力的运行,让领导干部公权力在预定的轨道上运行,补齐监督短板迫在眉睫。山西省一个副市长吃下9个县的财政收入总和,贪腐何其疯狂!这显然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贪腐累积,到最后发现时,才会找出6.44亿的贪腐巨款。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当初各级监督机构为何没能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监督形同虚设,或者完全在空转。
其实,对权力的监督,绝非简单的出政策、加制度,企图用一纸禁令来管住干部谋私的双手,极可能会成为徒劳。现行体制中,各行业、各部门的制度并不少,但真正能发挥作用,能形成约束的,却少之又少。很多制度仅限于挂墙上、做摆设,或应付检查罢了。
所以,在笔者看来,补齐监督短板需要多方发力,以党委部门的内部监督为主体,纪检部门的外部监督的重点,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的监督热情,形成立体式的监督体系,这块监督“短板”方能补齐,不敢腐的状态方能得到巩固。(文/勇军)(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